4.二參考文獻(3)
侗族人民崇尚平等自由,也熱愛和平,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既在物質上互通有無,亦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交融。侗族傳統文化中,不僅吸納了許多漢文化因子,並整合於本民族文化體系中,而且也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血緣交融,如侗族民間盛傳祖先源於江西等漢地的傳說,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不可分割的聯繫。
隨著社會的不斷展,侗族人民也與時俱進,在原有文化基礎上創造了許多具有時代感的文化。侗族大歌唱響巴黎藝術節,侗族文學作品深含時代氣息,侗族旅遊業快速展,民族教育體系日漸完善,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逐步形成,網路將不同空間的侗族人民緊密聯繫,傳遞著這個民族不斷前行的訊息。
在這個全球化和現代化為主流的時代,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我們欣喜地看到侗族社會文化正與時代磨合相融,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諸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不經意間悄然流失,如何存留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維繫民族的歷史記憶,成為侗族人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編後記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懷,根據平等尊重、真實客觀、全面準確的原則,聯合學界,以「文化生態學」的創新理念,共同打造《中華民族全書》,力圖全面薈萃中國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全景式展示中國56個民族多姿多彩的優秀文化,力爭成為國內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百科全書。
全書由57卷組成,即在中國56個民族56卷的基礎之上,特別推出一卷《中華民族》,以此統領其他56卷,力求達到整個全書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結合。全書以各民族有史料記載之時為上限,下限止於2010年,以期在充分揮各民族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儘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著力反映各民族比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項與文化成果。
全書各卷的編著者均由熱愛並熟悉本民族文化的專家學者擔任,既有享譽國內外的民族學資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領域獨具造詣的中青年學者。各卷編著者按照全書編纂方案和編寫大綱的要求,從本民族的實際和研究現狀出,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調研,悉心考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資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現和真實可信的表述,同時也集中反映各民族優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諧展的美好願景,力爭打造成為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書的編寫出版得到了有關領導及單位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許多專家學者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提供了大力幫助。感謝全書編委會各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感謝全書的學術顧問和編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出版協會、廣西民族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甘肅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學雜誌社、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文聯、新疆師範大學、寧夏社會科學院、青海社會科學院、雲南省民族學會等機構的傾力相助。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報刊司圖書處對全書內容的審查備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領導和文化宣傳處組織有關專家對全書內容進行了全面的審核把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陳英初先生為全書提供了《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電子版,並做了部分勘誤。寧夏回族自治區民委為全書的內容審訂提供了大力支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為全書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全書學術顧問廣西民族大學的徐傑舜教授等相關專家不僅親自編纂《中國漢族》《中國哈薩克族》,還幫助審稿把關。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張春榮先生為全書圖片進行了統一把關和審定。寧夏回族自治區書法家協會郭佳榮先生為全書題寫了書名。全書的編纂,還借鑒吸收了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相信,在黃河出版傳媒集團與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書的出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