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節黎族古籍文獻(9)
清朝的海南行政區劃圖,有海南島的3州10縣的分布圖,但繪製粗糙,地理位置不明晰。***
與黎族古代社會有關的畫冊有3本,一是《瓊黎一覽圖說》,二是《瓊州黎民圖》,三是《瓊州海黎圖》。
《瓊州海黎圖》由15幅畫組成,每幅畫縱長29厘米,橫寬27。5厘米,每幅都有文字說明。畫面清晰,內容豐富,表現手法細膩,風格樸實。
《瓊州海黎圖》的第一幅圖是「瓊州府地圖」。是明以後、清光緒以前的圖。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改瓊州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成為海南島的行政中樞。標有3州10縣名稱和重要的山峰、河流和港灣的名字。
第二幅圖是「狩獵圖」。圖中描繪了4位黎族男子手持弓箭和標槍帶狗狩獵的場景。
第三幅圖是「狩獵圖」。畫中有3名男子手持弓箭正在射魚。用弓箭射魚是黎族人的獨特捕魚方式。
第四幅圖描繪了黎族人特有的耕種方式——「牛踩田」。
第五幅圖是黎族人的「收稻圖」。圖中4位黎族男子正在用手拔稻子,另一男子正用扁擔挑著捆成束的稻子往回走。
第六幅圖為「紡織圖」。圖中有3名婦女,其中2人用紡紗輪紡紗,另一人則席地而坐,用踞機織布。
第七幅圖為黎族人進山采沉香的描繪。表現黎族數十人的集體勞動場面。
第八幅圖,是描繪黎族人從深山中向外運木頭的景。先是利用溪流將木頭運出,再以牛車載運。
第九幅圖描繪了黎族人的船型屋。圖中的文字為:「黎屋形長似船而勢高,門開左右,中構兩層,居者緣梯而上,下則以畜牛豕也。」
第十幅圖,描繪黎族人宴飲、歌舞的場面。圖中的說明文字為:「黎中無醴筵宴會,每歲時伏臘及婚姻,雖有烹宰,率皆飯以木勺,飲以竹筒,飽醉后則擊鼓鳴鉦,唱歌為樂,盡日始散。」
第十一、十二、十三幅圖,展現了黎族人的婚俗。第十一幅圖描繪了青年對歌的景。第十二幅圖是男方去女方下聘的景,一男子挑了兩壇酒,手中牽著兩頭牛,一女子懷抱幾匹布跟隨在後。第十三幅圖是迎娶圖,新郎背著身披紅被、穿紅筒裙的新娘,後面跟隨著兩名婦女,手中各拿布和檳榔。
第十四幅圖,描繪黎族人械鬥的場面。圖中有文字說明:「黎性重仇殺,輕生死,與滇黔苗倮同,挾器惟標槍弓矢,健者則衣著吉貝,頭纏紅布,乘牛馳騁,以示誇耀也。」
第十五幅圖,一男子搭箭彎弓與另一左手拿盾右手持刀的男子對峙,二人中間有一女子似在勸說。圖中文字為:「黎性悍而質直,間有同類,一語不合,輒操戈矢相向,得婦人架中一勸,隨亦解釋。」
《瓊州海黎圖》中的每幅畫都惟妙惟肖地表現了黎族人的男女服飾。男子或上身赤背,或身著對襟坎肩,下著「包卵布」。女子上身或穿對襟坎肩,或穿無領對襟短衣,下穿及膝筒裙。男子結髻於額前,女子高盤椎髻於腦後。圖畫中無論男女都佩戴耳環,對女子文身也有所表現,畫中可見紋於女子臉部、手、腳上的圖案。
(三)《瓊州圖》
作者王之春(1842~?年),字爵棠,湖南清泉(今衡陽)人,曾跟隨李鴻章駐守海防,也曾到過俄國、日本考查。所著《清朝柔遠記》成書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完整刻本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才問世。該書共分20卷,前18卷為正編,后制兩卷為附編,其中一部分是用地圖來介紹地理況,《瓊州圖》即其中所繪地圖之一。王之春繪製地圖的目的是出於國家鞏固邊防的需要,也有利於清政府對瓊州黎族人民的統治。地圖繪製較精細,標明了州縣治所的位置,還標出了沿海地區黎、漢村落、地名等,內容翔實,與今海南島行政區劃大致吻合,是了解當時海南島地理位置、行政區劃、人口分布及中央統治勢力分佈的地圖之一。
此外,《瓊州圖》次將文字描述的熟黎、生黎地界以地圖的方式標註出來,保存了清代時的黎族區域分佈、黎族地名。其二是勾勒出海南島民族人口分布況,即自宋代以來,海南島的人口分布從沿海向內陸延伸為漢族、熟黎、生黎。對研究黎族社會展史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