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3)

56.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3)

元明清時期的白族建築,更加強調對建築的藝術裝飾,從而使白族建築藝術的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一時期的城鎮建築,不僅強調城樓結構上的屋角飛翹、斗拱重疊,對建築的藝術裝飾也高度重視。如大理鶴慶縣雲鶴鎮雲鶴樓,始建於明正德九年(1514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整座樓閣結構嚴謹、典雅大方,高大的圓拱門繪有飛龍搶珠和白鶴展翅等圖案,色彩豐富,形象生動;巍峨絢麗的樓閣翹檐間雕有獅、龍、鳥、魚等術雕圖案,雕工精美。民居建築的梁架、駝峰、柁墩等處普遍進行雕刻裝飾。雕刻圖案題材廣泛,雕工精美。格扇門已普遍採用,其雕飾採用圓雕、半圓雕、浮雕等多種技巧,一般有二三層鏤空雕,有的多至四五層,雕刻線條細膩,形象生動,顯示了白族工匠嫻熟的建築雕刻藝術。

除城鎮、民居以外,元明清時期的寺廟塔剎建築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這一時期建造的佛教建築,大多宏偉莊嚴,裝飾精美。如賓川雞足山大剎,以祝聖寺為核心,建有36座大剎,72處庵堂,共108處叢林,其建築群恢弘壯觀,在西南乃至東南亞地區影響深遠。又如大理鳳儀法藏寺,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斗拱處雕飾優美流暢的卷草紋圖案。聞名中外的巍寶山道教建築群,也形成於這一時期。這些宗教建築大多斗拱重疊,屋角飛翹,木構件上多有雕飾圖案,門、窗還多用透雕法雕鑿出人物、花草、蟲鳥等圖案,壁上還有版畫作品。這種熔繪畫、雕刻、建築於一爐的建築藝術,是白族在吸收漢文化基礎上展起來的獨特建築風格,也是白族文化在元明清時期展的重要表現形式。

4。近現代的民居建築藝術

白族建築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和展,在繼承和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吸取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先進建築技術,逐漸形成獨特的成熟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以洱海為中心的民居建築最引人注目,其民族特色也最為濃厚、明顯。

白族民居建築群,多位於傍山緩坡地帶的溪流附近。規模少則十幾戶,多則幾百戶,甚至上千戶。大理喜洲周城村,居民近2000戶,接近萬人,是整個雲南省最大的自然村落。白族村寨房屋密集,遠望青瓦灰白牆,高低錯落,井然有致,十分秀麗。村鎮的布局常以本主廟與廟前戲台組合成方形廣場為中心,村口處多建照壁,並種有樹齡數百年的大青樹。蒼山十八溪流的溪水,繞經村鎮而導入洱海,供日常生活和農業灌溉之用。居民院落的正房坐西朝東,以適應地形和氣候。因為西有蒼山作屏障,東是洱海,這樣的布局不僅視野開闊,利於採光,也可以躲避風雨的侵襲。

白族民居建築主要利用木構架的組合,以及對構件的不同形狀和材料質感進行藝術加工,做到建築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統一。在平面布局上,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典型形式;功能上,外牆很少開窗以防火,房屋朝向注意避風並用硬山封檐以防風,構架上注意防震設計;外形上,屋頂曲線柔和優美,檐口山尖用石板挑出;屋面有舉折、反曲,屋脊起翹,厚牆收分,木柱側腳;照壁門樓的屋脊四角起翹尤甚,形象生動,如鳥展翅欲飛之狀。廈廊中用栗色木柱,石雕柱礎,格子門窗,木雕精美,大理石裝飾照壁、牆面,卵石、磚瓦鋪砌地面圖案。白色牆面上以白灰色相間的山花,檐飾彩帶點綴,屋面優美,照壁秀麗;門樓或用青磚斗拱,或用木雕梁枋承托屋面,構成了白族民居絢麗多姿、精緻典雅的建築風格。

「三坊一照壁」的住宅是白族地區最為常見的建築類型。它由「坊」、廚房、照壁、大門、庭院等組成。平面布局為「三坊」房屋及一照壁圍成封閉式院落。「坊』是由三開間兩層組成的單幢房屋。底層三間,明間為堂屋,是待客處,次間為卧室,前有廊。廊下光線明亮,可作為家務活動、休息的場所。廊下前牆為木質料,上部為通風格子窗,下部堂屋用六扇可拆卸的格子門組成。廊部比較深,可安排一至數桌宴席。廊深主要是防風雨的侵襲,因為白族地區風大雨驟,飄雨較深。廚房一般建在兩坊房屋垂直相交處的漏角天井中,該處多掘有一口水井。兩坊相交處還往往開小門通漏角天井,樓上還建有圓形麻雀台,供飛鳥歇落和居住。正房前方的一堵圍牆是照壁,多為「三疊水」形式,也有的是「一字平」照壁。前者將橫長而平整的壁面直分為三段,中段高寬,左右兩段稍為矮窄;後者壁面等高,不分段。照壁裝飾精美華麗,富有特色。白族民居的大門多開在東北角,與內地房屋不同,門樓建築非常考究,其形制分為有廈門樓和無廈門樓兩種,無廈門樓較為簡單、有廈門樓形制複雜,裝飾精美。圍在房屋和照壁中間的封閉式庭院,清靜典雅,利於採光、日照、通風,可以滿足日常的打穀、晾曬、宴客、休閑、養花種樹等生產生活的需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6.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