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來了假冒的孫天生(3)
其實,辛亥革命的成功,最主要的功勞是清政府。本來自1903年開始的新政,雖然行進艱難,但還是有成效的。尤其是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讓朝野溫和的改革派(立憲派)和地方實力派(這兩者有難解難分的關係)很是歡欣鼓舞,以為不僅可以穩步推進改革,而且可以正當地分享權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1908年光緒和西太后相繼死去,朝政中樞由一班滿族少年親貴所控制,這些少不更事的紈絝子弟,上台伊始就做了兩件大事,正是這兩件事斷送了清朝的性命。這兩件事,一是將散在漢人官僚手裡的權力,收到滿人手裡,改變自同光中興以來漢重滿輕的權力格局;二是將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改變外重內輕的政治格局。具體表現為將袁世凱趕出朝廷,成立滿人皇族內閣,以及收回地方的路礦權(包括激起四川保路運動的收回四川鐵路修建權的行為)。
驅逐袁世凱,以往的史學家往往沿襲晚清筆記的說法,以為純屬攝政王載灃為自己的哥哥光緒的復仇之舉,其實未必。如果載灃真的有心為哥哥報仇,何不在西太后的安葬問題上做點文章?不至於鞭屍,但削減規模總是可以的。如果載灃這樣做了,政治上肯定得分。光緒的最大政敵其實是那個老太婆,正是她讓光緒過了10年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不到40歲就飲恨黃泉,居然死在70多歲的西太后前面。袁世凱戊戌是否告密,是個沒有檔案確證的事,何以見得光緒就真的恨死了袁世凱(野史上的話,怎見得句句是真理)?載灃拿袁世凱開刀,其實無非是看上了他手中的軍政大權,必將之奪到滿人自己手裡而已。原來都認為是袁世凱死黨的慶親王奕劻,之所以沒有從中特別地作梗,而且後來得以貴為皇族內閣總理大臣,顯然也有滿人遵行滿人政治的邏輯。無疑,這是這些滿人少年親貴們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當時中外公論,張之洞和袁世凱並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張之洞行將就木,而袁世凱年富力強,批評他不學也罷,好玩權術也罷,但畢竟人家還有術,而且也有人望。驅逐袁世凱,而且找不出任何像樣的理由,硬說人家有「足疾」,強令回家「養痾」,不僅難以服人,寒了一大批漢人官僚的心(雖然袁的政敵感到快意,但其中也不乏狐悲兔死之感),而且導致中樞失去了重心。年輕的時候讀《三國演義》,讀到袁紹兄弟組織討董卓聯盟,由於袁家兄弟處事不公,先是孫堅走了,金聖嘆批道:走了一個有用的人。接著曹操也走了,金聖嘆又批道:又走了一個有用的人。晚清此時的局面大體類似,袁世凱走了,張之洞不久也死了,一干滿人親貴完全掌控了中樞,權力是收回了,但局面卻不可收拾了。
至於皇族內閣,則傷了更多的人,立憲派的一腔熱血,被劈頭澆了整整一大桶涼水,涼到底了,不僅是粉碎、而且是羞辱了他們立憲的期盼。至於收迴路礦權,更是將連立憲理想都沒有的地方實力派一併傷掉了。在晚清這種動蕩的局面下,這樣的政策大手筆,只有滿人親貴得到了利益,而其他所有的集團和階層,統統虧本。滿人集團想不眾叛親離,亦不可得矣。辛亥年革命黨廣州起義的時候,一來皇族內閣還沒有成立,收回權力的政策也沒有特別明確地施行,二來廣州當家的還是漢人的能吏張鳴岐和李准,所以撐住了。而到了10月,一來政策效果開始彰顯,二來又趕上瑞澂這個草包,聞警即逃,結果土崩瓦解。
清朝是滿族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其統治集團的代表面相當窄。其統治的穩定,主要憑藉軍事實力和由征服行為所帶來的政治威勢,在這種實力和威勢還比較強的時候,滿人(包括八旗的蒙人和漢人)在政治權力方面是處於壟斷地位的。可是隨著統治集團自身的腐化,軍事實力和政治威勢的消減,滿人統治集團勢必要作出讓步,逐步擴大漢人參政的面。待到統治出現危機,不得不依靠漢人紳士集團挽救危局的時候,整個政局的滿漢格局顛倒,則是大勢所趨,即使西太后、恭親王奕訢這樣政治經驗豐富、權謀老道的滿族強人,都無法扭轉(事實上,縱使康熙乾隆再生,恐怕也得承認現實),何況載灃、載濤、良弼、蔭昌和載振之輩的紈絝子弟!這些人中,只有良弼一個好歹還算是從日本士官學校畢了業,雖然被滿人捧上了天,一天仗沒有打過,就算有本事,也需要個成長的過程。其他的人,即使朝廷花大錢送出了國,也不過在國外做了一回早期的留學「垃圾」(載濤、蔭昌均留學德國),連個起碼的學位都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