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總論:中華民族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中間(3)
建國后的前30年,我們的黨和人民,懷著巨大的熱,開始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事業。我們成功地擁有了原子彈,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就總體而,我們在政治體制上雖然實行了**的集中領導,但是,由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以階級鬥爭為中心,政治運動不斷,執政沒有從革命鬥爭轉向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方面,資源配置方式上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所有制結構上實行了「一大二公」的國有和集體所有制,效率低,沒有活力,經濟長期低速展;對外關係上,實行了內向封閉的自力更生為主的展模式。中國1952-1978年人均gdp年平均僅增長2。33%,同期日本為6。69%,蘇聯也為3。55%。各種文獻研究的結果不一,有最悲觀的文獻計算,1978年時,中國gdp總量僅佔全世界的1%;麥迪遜的研究為4。9%。即使按照後者,30年來,中國gdp佔全世界gdp的比率為零增長,還略有下降。人均gdp在1978年時,僅為印度的2/3,落在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倒數第幾位的行列中。
特別是我國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52-1957年為27。78%,1957-1965年只為8。24%,1965-1976年間更是僅為4。12%。韓國和中國台灣在結構轉型期間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50%,我們與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差距拉大了40年左右。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遠遠被當時起點比中國還低的韓國拋在了後面,我們也被我們自己的弟兄台灣遠遠拋在了後面。
往事如煙,我們今天沒有必要過多地去埋怨和責怪歷史,更不值得去糾纏歷史。但是,需要記住的是,建國后的前30年,在推進現代化方面,中國的展問題很多。這在本書中通過數據有詳細的分析。這樣,我們,包括我們的後代,在現代化的成敗方面,才能對1978年前的30年和其後的30年,有一個實事求是和正確的歷史分野。只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在處理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時,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的黨和國家不能再犯那樣的給中國人民帶來災難的錯誤。
時至今日,如果算上黨的歷史,我們經歷了3個不同的30年,即武裝鬥爭和革命的近30年,以階級鬥爭為中心和政治動蕩的30年,一心一意搞建設和真正推進現代化的30年。在這90年中,我們經歷了兩個重大的轉折時期,一是1949年建立新中國,二是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前者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站了起來,後者使我們真正開始了現代化進程。那麼,中國未來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向何處去?時至今日,從國際關係看,世界各民族相處,以和為貴,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幾乎成為每一個國家政黨和政府的要任務,到處去侵略別國,用血與火的方式去開拓市場、尋求殖民地、轉移過剩人口,總體上已經成為歷史和過去。然而,我覺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又到了一個新的30年。我們先來看中國目前的現代化進程。
二、2008年中國到了第一次現代化的中後期
建國后的30年,我們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到底有多大的成績?時至今天,我們的現代化到了什麼階段?能不能有一個較為科學的說明?本書第一章通過經濟展水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轉型,社會展質量等四個方面若干指標的計算,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1949年後的前30年,第一次現代化的進程從建國初的21%只推進到了1978年的30%,30年中只推進了9個百分點;到2008年中國的展總體上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的68。5%,改革開放后的30年現代化推進了38。5%,中國到了工業化,也即現代化的中後期。
通過現代化的對標研究,認為,我們與第一次現代化差距較大的是經濟展水平,以經濟展為中心的基本點決不能動搖;而2008年人均gdp3200美元時,中國的第三產業,無論是從就業比率,還是從增加值比例,都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25~3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能不能得到擴張,事關中國現代化的全局;人均gdp3200美元時,中國城市化的水平也比世界一般水平滯后了15~20個百分點,推進城市化水平與經濟展水平相適應,也是中國未來30年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而從社會展的質量來看,關鍵是調整和提高教育的結構和質量,並著力建設健全社會保障網;而從第二次現代化的推進來看,提升國家的競爭能力,需要趕超型的科學技術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