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1)
本書作者李向前送來書稿,要我寫序。***我當即表示,對國際問題是外行,實在寫不了。但他不幹,一定要我寫,只好答應。新年期間,我把書稿通讀了一遍。這一讀,不僅使我增加了許多知識,開闊了眼界,而且引起極大興趣。
全書由37篇文章組成,正如向前所說:「有遊記、有散記、有論述、有訪談」,「從地域上看,北美、東歐、西歐、南美,都涉及到了」。它「保存了史料,記述了軼事,談論了見聞,表達了感慨」。書中談論的問題,政治、經濟、文化,治學之道、學科建設、檔案制度、建築風格、風俗習慣、心理狀態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到。這部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對讀者了解許多國家的歷史和現狀,了解國外政治家、學者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看法大有幫助,是有用的好書,值得一讀。
在採訪東歐一些政治家、學者的篇章中,向前最關注的問題是為什麼蘇聯和東歐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那麼多年,突然改變了顏色呢?對於這個問題,一些政治家、學者各自談了看法,說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諸如經濟體制問題、民主問題、民族問題、改革不成功問題、外部壓力問題、內部敵人搗亂問題、缺乏理論指導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集中到一點,最關鍵的是執政黨自己毀了自己,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它實質上反映出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即一個被歷史選擇的政黨必須隨時接受歷史的考驗。所謂歷史的選擇是人們在創造歷史過程中,按照客觀的展規律,實現推進社會前進的途徑。歷史的選擇與自然界的選擇有所不同,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因為在創造歷史過程中,人們總是抱有一定的主觀願望和意志。但是,人們又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創造歷史,歷史展規律並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要受內在的歷史必然性所支配。人們只有在認識和掌握歷史必然的基礎上,才能創造歷史,才能選擇歷史道路。恩格斯在約·布洛赫信中說得好:「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願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到目前為止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於同一運動規律的。但是,每個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個都希望得到他的體質和外部的、歸根到底是經濟的況(或是他個人的,或是一般社會性的)使他嚮往的東西——雖然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做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於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這就是說,歷史只能按照無數具有不同意志個人的相互交錯、相互衝突的力量的「總平均數」、「總的合力」構成的一般規律行進。所以,歷史的選擇是歷史必然性和人們有目的行為的統一,也正因為這樣,歷史的選擇是一種無誤的選擇。但是,被無誤的歷史選擇認同的任何事物,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並向好的方面展被選擇時的條件,才可能被繼續選擇。否則,經受不住歷史的考驗,改變了條件,就會被歷史所拋棄。
當年,蘇聯**和東歐各國不同名稱的無產階級政黨先後取得執政地位,無疑問是一種歷史的選擇,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在執政以後,他們對各自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貢獻,社會生產力有很大的展,人民生活在原來的基礎上有很大的提高,這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在歷史前進的過程中,他們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缺乏理論上的創新;沒有適應當代社會展的潮流和趨勢,固守已有的社會主義的模式,不求改革,從而使社會生產力沒有多大展,黨內外民主沒有得到改進,加之民族問題長期處理不當,於是執政黨的社會公信力日益下降。在內外壓力處於不得已的況下,執政黨被迫實施改革,不幸又走錯了路,敵對勢力乘機搗亂,人民群眾大為不滿,不再予以支持。這樣,早年被歷史選擇的社會主義制度經不住歷史的考驗,不能在新的歷史環境保持並向好的方向展被選擇時的條件,終於被歷史所拋棄,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