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晉襄公裁撤兩軍

第141章 晉襄公裁撤兩軍

看到秦國人在晉國的地盤上耀武揚威,楚國也激動了起來。

公元前625年冬,楚國進攻晉國的盟國江國。

晉襄公也不是吃素的,既然你打晉國的小弟,那寡人便去救援。

但令晉襄公沒料到的是,楚軍的戰鬥力極其強悍,晉國組建的諸侯聯軍剛剛抵達楚國的方城,即剛到楚國北部邊界,楚國已經三下五除二將江國給滅了!

楚國軍力的強悍令晉襄公非常震驚,他開始檢討晉國的國際政策。

對秦國,算是告了一個段落,因為現在秦國人的主要精力在對付西戎了。

對楚國,如果想要繼續壓制,那是需要得到中原諸侯全力支持的。

但晉國對已經歸順的列國諸侯是不是太嚴厲了點呢?

晉襄公想到了魯國,人家只不過是因為國君確實有事而不能來朝見,自己便給人家臉色看。

這樣下去,中原諸侯對晉國遲早要離心離德。

「是有點過分了,得採取點補救措施。要讓天下諸侯歸心,而不是表面上的順從。」

晉襄公想著,於是派出使者熱情邀請魯國國君魯文公來晉國訪問。

魯文公那個激動啊,晉國一直以來對魯國的態度不咋滴,上次居然還派個大夫級別的來接受自己的朝見。

現在,晉侯主動來邀請,那還不快去?

公元前625年12月22日,魯文公再次訪問晉國。

史料記載,晉襄公熱情接待了魯文公。

賓主雙方在隆重友好的氛圍中會面,兩位國君互相讚揚對方,所使用的讚揚詞全部來自高大上的《詩經》。

據說,當時魯文公把自己的魯國擺到了一個很低調的位置。他從席上站起,恭恭敬敬走到台階下,向晉襄公施以國君之禮。

魯文公謙恭地對晉襄公道:「寡國是小國,當然要鄭重對待晉國這樣的大國的命令了。

晉侯您這麼客氣,用這麼隆重的禮儀來接待寡人,這讓寡人內心非常愉快,這是晉侯您給予寡人的恩賜啊。」

晉襄公聽后也非常感動,連忙也出席走到台階下,與魯文公並肩而立,並且謙虛回禮道:「魯侯實在太客氣了,這叫寡人怎麼敢當呢?」

然後,兩位國君在眾人面前,互相賦詩誦德,一片祥和之音。

晉襄公如此高規格接待魯文公的消息,當然很快傳遍了春秋江湖。

中原諸侯們一個個都放下心來,這位晉侯看來是一位值得稱道的人。大家跟著這樣的盟主,應該是走對了路。

禮遇了魯國,接下來是衛國了。

公元前624年春,晉襄公宣布釋放衛國原執政大夫孔達。

孔達作為為挽救衛國而犧牲自己的「罪人」,被衛成公「逮捕」交給晉國處理,現在被關在晉國。

晉襄公公開表示,孔達是衛國的賢臣,晉國不忍心忠義之士因為盡忠國事而身陷囹圄,並表示對晉衛兩國以前的仇怨一筆勾銷。

這下衛成公感動了!

他立即於當年夏天親自跑到晉國朝見晉襄公,從此,衛國真正成了晉國的鐵杆小弟。

與晉國有著歷史怨隙的曹國也感動了,曹國國君曹共公也親自跑到晉國朝見晉襄公,表示曹國永遠臣服於晉國的領導。

晉襄公非常感慨,原來,霸主並非一定要靠武力獲得,通過仁德令諸侯歸心才是上上之策啊。

晉國要想維持霸業,還是要潛心國內發展。

無論是對外拓疆,聯合諸侯,共同對抗敵人,還是對內維持法度,發展農牧礦業,都需要整個晉國上下勵精圖治。

作為春秋霸主,晉襄公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那便是國內的人村問題。

隨著日子的流逝,那些在晉文公時代叱吒風雲的大佬牛人們,有不少已經去世了。

晉國目前的部隊編製共五軍,分別為中軍、上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

公元前629年晉國在清原閱兵時,所公布的五軍帥佐分別是:

中軍帥佐先軫、郤溱;

上軍帥佐先且居、狐偃;

下軍帥佐欒枝、胥臣;

新上軍帥佐:趙衰、箕鄭;

新下軍帥佐:胥嬰、先都。

接下來,狐偃於當年去世。應上軍帥先且居的請求,新上軍帥趙衰連升三級,從新上軍帥位置提拔到了上軍佐。

公元前627年,中軍元帥先軫戰死,上軍帥先且居被晉襄公越級提拔為中軍帥。

後來,經先且居提名,趙衰被提拔為中軍佐。也就是說,原中軍佐郤溱已經去世了。

所以,到了後來,原來的晉國十卿,其實只剩下了先且居、欒枝、胥臣、趙衰、箕鄭、胥嬰、先都等七人。

到了公元前622年,這一年對晉國來講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一年。

因為這一年,殞落的晉國將才太多了,趙衰、胥臣、先且居、欒枝先後去世。

原有的晉國十卿領導班子成員只剩下了箕鄭、胥嬰、先都三人!

我們前面講過,晉國的用人制度實施的是「親親兼賢」制。也就是說既講用人唯親,又講用人唯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兩者的結合,講簡單點就是既講門第出身又兼顧有才,而不是中原大多數國家那樣,實施的是「用人唯親」制。

晉國十卿,那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現在一下子這麼多坑出來了,很多人便開始打算這些位置了。

有哪些人呢?

當然是認為自己夠格的人。

這些人,不但認為自己夠格,還要把自己認為夠格的人也安排進晉國領導班子中,從而結成自己的勢力。

這些認為自己夠格的人,或者被認為夠格的人,主要的當然不可能是「唯賢」的那類人,而是「唯親」的那類人。

這些「唯親」的人,包括晉文公以前就在晉國有著極其雄厚家族勢力的一批人,包括箕鄭父、梁益耳、先都、荀林父、士谷等人,可以被稱為老派。

相對老派的當然是新派,即晉文公時期開始提拔重用,從而使其家族得以興旺發達的那批人,包括狐氏、趙氏、先氏、欒氏、胥氏、賈氏、陽氏。

到了公元前622后,其代表人物除晉國太師賈佗、太傅陽處父,以及官二代的狐射孤(狐偃之子)、趙盾(趙衰之子)、先克(先且居之子)、欒盾(欒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等人。

想當年晉文公作三軍,后加三行,后又改作五軍。除了軍事需要外,平衡各大家族也是一個考慮。

大家都不要爭,寡人多設點官位,大家都有得當即可。

這便是晉國十卿的其中一個由來。

現在的晉國經歷了晉文公、晉襄公兩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再去按平衡各大家族勢力角度考慮用人問題,顯然不妥當了。

晉襄公自有打算。

不管如何,新派的這些人畢竟都年輕,如先氏家族的先克,自先軫下來已經是第三代了,所以晉襄公有意起用一批老派。

起用之前,晉襄公決定將五軍裁撤為三軍,一個領導班子成員太多,意見往往難以統一。

此時的晉國,國君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晉襄公認為三軍六卿足夠了,這是符合國君的政治利益的。

理由更加充分,畢竟按周禮規制,晉國這樣的諸侯國,最多只能設立三軍。

於是,晉襄公便決定裁撤五軍為三軍。

就這樣,晉國又回到了中軍、上軍、下軍這三軍編製。

撤軍容易,難的是誰來擔任各軍帥佐。

晉襄公有意起用老派的箕鄭父、梁益耳、先都、蒯得、士谷等人。

我們先來看看這五人是什麼來頭。

箕鄭父,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618年,姬姓箕氏,名鄭。原是姬姓晉國大夫,後來被封於箕地,故以箕為氏,箕氏家族宗主。

梁益耳,出生於公元前675年,卒於公元前618年,嬴姓,梁氏,名益耳。

梁益耳祖上是梁國國君梁宏,梁國也稱少梁國,就是晉惠公曾經流亡過的那個國家,後來被秦國所滅。

史載,公元前718年,梁國國君梁宏根據周天子的命令,參與討伐曲沃氏的戰鬥,這次討伐行動梁宏帶上了其中一個兒子。

這個兒子看看梁國沒有什麼前途,便定居晉國的解州,再遷至河東,即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一帶,從此形成晉國的梁氏家族。

現在的梁氏家族宗主正是梁益耳,因晉惠公曾經流亡梁國,並娶過梁國公主為妻,所以晉惠公即位后,梁氏家族便得到重用。

先都,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618年,晉國大夫。先氏家族其中一個牛人,與先且居為同輩。

蒯得,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618年,原為晉國公族大夫,姓姬名得。

史載蒯得作戰勇猛,在晉楚城濮大戰中立下戰功,被晉文公封在故蒯國之地的澗水東岸的蒯邑,即今河南洛陽蒯鄉,遂以封邑為氏,形成了晉國蒯氏家族。

士谷,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618年,祁姓,士氏,名谷。

士谷是大名鼎鼎的晉國元老士蒍的兒子,受到晉文公重用,曾經擔任晉國司空,經常出使各國,為晉國霸業的奠定多立功勛。

前面我們講過,晉國於公元前625年6月召集的各諸侯國垂隴會盟,就是由士谷代替晉襄公主持的這次重大國際會議。

由此可見,士谷在當時的晉國地位是相當高的。

晉襄公有意讓士谷擔任中軍帥,梁益耳任中軍佐;箕鄭父任上軍帥,先都任上軍佐。

誰料人事醞釀階段,卻泄了密。

泄密的結果,是令包括這五人在內的能夠得以進入卿級領導班子成員的每個人都很興奮,而那些認為自己應該能進卿級領導班子的人很不開心。

於是,圍繞著這次重大人事調整,晉國終於開啟了一次嚴重的內部權力鬥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晉國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晉國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1章 晉襄公裁撤兩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