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artⅠ互聯網時代讀書的方法(1)
有啥故事
☆互聯網時代讀書的方法
☆讀書的目的
☆讀書的心態
讀下簡介
互聯網摧毀了傳統的教育金字塔結構,知識成為碎片散落在廣闊的時空維度里。***死讀書、讀死書不再是金科玉律,只有回到懸疑場景、有目的的閱讀,才能讓你的人生定位更準確。做自己讀書世界的君主,獲得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滿足。
坍塌掉的知識金字塔
今天咱們說一點特沒勁的事:讀書。
先說一個段子,據說有一年北大開了兩門選修課,一門植物學,一門動物學。植物學老師比較雞賊,上第一堂課時就做廣告:我建議大家還是選植物學。為啥呢?你想校園裡這麼多花花草草,包括那些像花一樣美麗的女孩子。約會的時候你能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那是什麼草,顯得多有學問啊!你學動物學有啥用呢?總不能天天去動物園談戀愛吧?你在動物園裡追上的女孩子能是什麼樣的呢?此一出,果然廣告效果非常好,動物學選修課沒有什麼人,植物學這邊倒是立馬人滿為患。
這個場景生動地告訴我們,傳統的知識構成和我們要面對的未來世界的知識構成有什麼區別。原來「schole(school的詞源)」這個單詞是休閑的意思,就是雅典城那幫吃飽了沒事幹的人,天天跟著蘇格拉底在城裡轉悠閑聊。他們不是學習而是休閑。讀書是人們吃飽喝足后追求的一種精神享受。
可是近代化以來,教育不再是這麼回事兒了。教育已經變成人類一項沉重的知識負擔。因為隨著工業化的展,各個門類的知識瘋狂增長,知識變得越來越沉重,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體系把這些知識給年輕人灌下去。
在近代以前什麼叫孩子?就是未成年的人,那時沒有少年教育和兒童教育這些概念。但是隨著現代化教育出現之後,我們就覺得孩子是一個罐,從小罐到大罐擺成一排,然後往裡灌東西,越大灌的東西越多,越分門別類。所以形成了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這樣一個非常漫長的金字塔階梯,讓一代代年輕人去攀爬。
可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個金字塔轟塌了,變成一個一個的知識碎片。我們現,現在獲得知識沒那麼困難,幹嘛非得一路往上爬呢?
清華的保安都可以上研究生了,一個叫當年明月的海關公務員也可以寫出一本最受歡迎的明史,任何人都可以自學成才,而這些其實都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它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知識重新回到懸疑和場景。
什麼是懸疑?要知道整個知識體系在建造的時候,都是按照問題去建造的。比如說原始人學數學,二以上的就算不清,一知道,二清楚,三就不清楚了,三以上的都叫三,古漢語中就用三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最開始的數學能夠把計數這個事弄清楚就行了。比如打了一頭牛,兩隻羊,三頭鹿,然後計個數。數學史上的每一個明都是針對當時的具體的問題。可是到我們學數學的時候,老師從來不講這些,只是拿一些方程、公式、定理讓你去背。
背書這種方法,在傳統社會是可以的。司馬光就告誡年輕人說,讀書一定要背。為什麼要背呢?你把書背下來,你就有很多閑暇時間去消化,比如在床上睡不著的時候把背熟的書像牛反芻一樣倒出來琢磨。
你看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治學,目不窺園幾十年,非常用功。我還記得孟森先生一篇小文章中有一個小段子。他帶了一個叫商鴻逵的研究生,後來也是著名的明史專家,有一天孟森到公寓去看商鴻逵。看完之後說挺好的,臨走的時候指著門后一個痰盂說,平時就在這兒讀書,不要出門了。為什麼?就是說,你上廁所就在痰盂里好了,每天倒一次痰盂,剩下的時間就不要出門了。
種下興趣的種子
再比如明史專家吳晗先生,他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編一本書,叫《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皇皇巨著十幾本。那是可以完成的,一旦完成以後,他就佔據了學術金字塔的頂端,他就是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