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丙辰清明天安門運動前前後後(10)

10.丙辰清明天安門運動前前後後(10)

尾聲

1976年秋冬,掙脫法西斯文化**枷鎖的文學藝術頓時活躍起來。這股文學復甦的熱流,先以**革命詩抄為精神靈魂,向前迅猛展。《詩刊》舉辦《歡呼偉大的歷史性勝利》、《周總理活在我們心中》等有標題大型朗誦會,對在全國興起的群眾性詩歌熱潮加以推波助瀾。全民在收音機、電視機前含淚傾聽,同聲一哭。詩歌《一月的哀思》、《周總理你在那裡》傳遍大江南北。

以丙辰「四五」為主題的話劇《丹心譜》、《於無聲處》、《楓葉紅了》,轟動全國;跟著出現了「傷痕文學」、「暴露文學」、「大牆文學」。這些作品,如《傷痕》、《在社會檔案里》、《我該怎麼辦?》、《神聖的使命》、《楓》、《女賊》、《調動》、《飛天》等,都或多或少帶有地下文學的色彩。

新時期許多有影響的作品是孕育於「文革」,或本身就曾經是地下文學。以長篇小說為例:獲屆茅盾文學獎的《將軍吟》(莫應豐)就是寫於「文革」中的1976年春。《黃河東流去》是李准被流放河南黃泛區西華縣屈庄「勞改」四年的產物。《東方》(魏巍,獲屆茅盾文學獎)、《血色黃昏》(老鬼)都是動筆於「文革」。這些當年的地下文學很自然的在解禁之後,變成了地上文學。

新時期文學迅速展,全國文藝期刊從「文革」中僅存的《朝霞》(叢刊)、《解放軍文藝》等寥寥幾種,展到上千種,年行量達12億冊。《收穫》、《當代》、《十月》等大型文學刊物,到了1982年,年行量達數十萬。進入80年代,長篇小說平均每年生產100部。這樣大量的作品湧現,主要依靠在「文革」期間生長出來的廣大讀者群和一支龐大的群眾性創作隊伍。

這支文學新軍當然不是五六年可以建立起來的。他們中許多人受過地下文學雨露的滋養,或軔於地下文學,或本身就是地下文學的中堅分子。如:史鐵生、張辛欣、陳建功(曾是大型歌舞史詩《路線》演奏員)、叢維熙(1975年曾寫下最初的大牆文學——中篇《遠去的白帆》)、流沙河、舒婷、顧城、楊煉、肖復興、陸星兒、何繼平、朱小平……以及電影界一批第五代的導演等。

隨著「文革」結束,文化藝術的禁錮開始逐步解禁,地下文學自然而然地被一些反映轉折時代的文學所取代。原來在封建法西斯文化專治高壓下自然形成的文學聯盟開始分化,陣營也從此解體。

但是地下文學並不是一下被社會所接受的。「暴露文學」就曾被冠以「缺德文學」、「陰影文學」、「黑幕文學」加以斥責。具反叛性的「童話詩」、「先鋒派」由於語上的革命,也曾不為社會所接納。同為地下詩壇的詩人,舒婷與岳重的知名度不可同日而語。直到1980年,社會才開始重視這些詩作,《詩刊》、《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報刊對朦朧詩展開激烈論爭。

隨著改革深入,國門打開,世界文化大潮的湧入,中國當代文學進入了多元文化時代。現代哲學和文學被新一代文學青年所崇尚。這時候,再反回頭來看地下沙龍在話語上的革命,其內在意義才顯露出來。

「文革」地下文學10年的展培養了文學新人,它的優良傳統,如人民性、民間性、社會責任感、歷史主動性,對藝術的大膽探索、對西方文化的如饑似渴的學習,它的堅韌不拔、勇於犧牲……這一切為新時期文學提供了一個繼承、創新展的歷史新起點。歷史證明,「文革」的地下文學為新時期文學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石,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塊豐碑。它已成為當代文學的歷史寶藏,還將成為未來文學藝術的不盡源泉。

未完的結局

現將本書中82名人物「文革」后的命運結局介紹如下:

峻青於1968年2月被關押於北京衛戍區后,他的二女兒小刺蝟(15歲)於1973年8月揀廢紙湊足路費,到北京國務院接待站申訴后,峻青被放出。「文革」后平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出版長篇小說《海嘯》(1981年6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及多部散文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966――1976的地下文學(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1966――1976的地下文學(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丙辰清明天安門運動前前後後(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