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王的送行酒
第六章秦王的送行酒
在秦昭襄王的心中,也許他現在看到的白起只是一個有太多軍功的將軍,不尊重皇家命令,因為他的成就而傲慢。
此刻,白起感到更加凄涼,他為秦國所做的軍功似乎像鏡中的花,水中的月,如此不真實。
這樣的名字怎麼會有用?即使是他全心全意服侍的君主,也不再信任他,是多麼可悲啊。
自從上次對話后,白起閉門不出,而秦昭襄王顯然沒有聽從白起的建議。
看到邯鄲戰役不利,秦昭襄王更換了王陵為王,任命他為主將,再次派出軍隊作戰。
不幸的是,即使有王,連續幾個月的猛烈進攻仍然沒有取得進展。
趙國在這戰役中展現的韌性超過了秦軍的預期。
而正如白起所預測的,隨著戰爭的僵持,聯軍增援抵達。
楚國派遣春申君,魏國派遣辛陵君,帶領數萬軍隊前來支援,秦軍遭遇重創,傷亡慘重。
在聽到戰敗的消息后,秦昭襄王十分憤怒,命令白起領軍出戰,但白起仍以病情嚴重為由拒絕領兵出戰。
在宮中,秦昭襄王憤怒地再次來到白起的府邸。
「武安侯,陛下來了。」
府中的僕人告訴了白起和他的妻子。對此,白起的妻子不太高興地說:「他還敢來?」
然而,白起在她身邊嘆了口氣。
「他來得正是時候,我也正想見他。請請陛下到書房來。」
「好吧。」
誰能想到,話音剛落,秦昭襄王已經走了進來。
「武安侯。」
說著,他走到白起和他的妻子面前。看到這,白起正要彎腰行禮,卻被秦昭襄王直接打斷。
「免禮。」
「武安侯,夫人回來了嗎?」
對此,夫人只是微微欠身,行了個禮,沒說多少話。這時,白起開口了,「夫人,你去準備些酒菜。」
「不用了,陛下已經帶了。」
秦昭襄王顯然是做好了準備。國王和部長現在的關係可以說已經到了冰點,白起沒有表現出太多變化,只是對他的夫人說,「夫人,你先回去吧。」
不久,大家都離開了,院子里只剩下白起和秦昭襄王。
「武安侯,請坐。」
像往常一樣,兩人對面坐著,彷彿還是同樣的身份,但一切已經變了。
秦昭襄王親自給白起倒了一杯酒,「看你的氣色,武安侯似乎好多了。」
「陛下今日,這是送行酒?」
「走與留,全憑武安侯的意志。」
因為邯鄲戰敗,秦昭襄王已經命令白起三天內領軍出戰,這是不給白起任何推脫的機會。
對此,白起表情平靜地說,「陛下可以放心,趙、魏、楚三國目前虛弱,不會掀起什麼風浪。」
「只要我握有河西之地,三國看不到任何利益,自然會各自散去。」
然而,秦昭襄王對白起的回答並不滿意。白不願聽從國王的命令,就領軍作戰,導致了邯鄲的重大失敗。
因此,秦襄王冷冷地說:「安侯為何要這樣做
這個問題困擾了白起很久現在他有了答案。白用充滿怨恨的眼神看著昭襄王。
「因為讓白起感到心寒
「陛下對長平之戰有何責怪?」
似乎秦襄王預料到白起這樣說,他平靜地問道
「在長平之戰期間白起知道陛下沒有下,白起心中有所不滿
「一生中,我殺了人,並不是不想再多幾條生命。」而且,起明白這是一場秦國為了天下的大戰,但白沒有想到陛下對白起同情之心。」
一道聖旨白起感到心碎
「那一刻,白起不知道為誰而戰,也不知道是誰的臣子。」
秦襄王聽到這裡,沉默。
我不明白,白起有何過錯,陛下要這樣對待他?」
在邯鄲戰役大敗之後,為了穩定局勢,秦昭襄王將邯鄲戰敗的責任歸咎於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屠殺了四十萬投降的趙國士兵。
不僅如此,秦昭襄王的聖旨還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對投降士兵的大屠殺定性為違抗聖旨。
秦昭襄王命令白起不得屠殺投降的士兵,但白起違抗了命令,導致了四十萬在長平投降的趙國士兵被屠殺。
一夜之間,白起成為了九州的公敵,遭到眾人的嘲笑和詛咒。
對此,白起感到極其心痛,因為他一生都奉獻給了秦昭襄王,卻最終成了一個可以被拋棄的棋子。
儘管白起理解秦昭襄王的意圖,但任何人都不容易接受被遺棄。
而且,白起一生都在為秦國和國王而戰,不遺餘力地讓雙手沾滿鮮血,成為讓九州顫抖的屠夫和戰神。
但最終,他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說話間,白起的眼睛紅了,這個一生中從未嘗過敗績的將軍,在這個時刻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他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悲傷,而秦昭襄王看著白起,也用深沉的聲音說。
「白起,你的忠誠、信仰、仁愛和正義,都是為國王而戰,還是為國王而戰?」
聽到這話,白起搖了搖頭。
「可憐的白起,白起一生都為國王和秦國而戰,為戰馬而戰。」
「但國王不明白白起的心。」
「在長平之戰中,我知道屠殺投降的士兵會被世人詛咒,但我並不害怕背負這個名聲,因為這是必須做的。」
聽到這,秦昭襄王咬緊牙關說:「如果你知道屠殺投降的士兵是必須做的,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怨恨?」
秦昭襄王嚴厲地盯著白起,白起也沒有退縮,咬緊牙關說:「因為我親眼目睹了屍山血海。」
白起不是一個石頭,我這副老身體也是血肉之軀。」
「每個晚上,趙國軍隊那四十萬靈魂似乎在我眼前飄蕩。」
「然而,即便如此,白起仍然沒有猶豫,因為白起知道這是我必須做的。」
白起不怕被人詛咒的名聲,也不怕百萬幽魂。白起只怕最終,自己所作所為沒有理由。」
在長平之戰中,陛下先是聽信了小人的誹謗之言,命令白起撤退軍隊,錯過了最佳時機。」
後來,陛下沒有聽從白起的建議,堅持進攻趙國,導致了重大失敗。」
最後,陛下頒布聖旨,將所有責任都推到白起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