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風水龍脈:中國境內的十二大風水寶地(5)

5.風水龍脈:中國境內的十二大風水寶地(5)

北宋時,為了彌補風水的不足,歷代帝王都很重視在開封修建城牆。***《揮塵后錄》中就記載了宋徽宗趙佶建艮岳的經過:「元符末,掖庭訛崇出,有茅山道士劉混康以法符水為人祈禳,且善逐捕鬼神,出入禁內,頗有驗。佑陵登極之初,皇未廣,混康京城東北隅,形加少嵩,當有多男之祥,始命為數仞崗阜,已而後宮占熊不絕,上甚喜,由是崇通道教,土木之工興矣,一時佞幸,因而逢迎,謁國力經營之,是為艮岳。」

古城開封歷經千年的歷史烽煙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風采,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用自己的乳汁將它哺育得愈加嬌艷。因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綉之鄉」、「菊花之鄉」的美譽,它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來此一睹千年古城的真顏。

曲阜:背負泰岳、二水交流

孔子的故鄉曲阜市,古稱魯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隸屬於濟寧市。這裡可謂人傑地靈、聖人輩出,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裡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大約公元前27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帝王世紀》說:「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相傳少昊在位84年,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公元前21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大部州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16世紀后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封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那時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除周王朝都鎬京外曲阜成為全國文化最達的城市,所以人們至今仍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隋文帝開皇四年改魯縣為「汶陽」,開皇十六年,因「魯城中有阜,逶曲長七八里」而改名為「曲阜」,並沿用至今。到了隋唐五代,曲阜雖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為「聖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視。宋朝崇儒重道的政策,使前來曲阜朝拜黃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學者絡繹不絕。到了清代,更是把孔子尊為「至聖先師」,歷任皇帝先後累計10餘次到曲阜「朝聖」,學者騷人來曲阜瞻仰聖跡的更是不計其數。曲阜的文化遺產豐富,89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就有文物古迹300處,其中6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通過深究曲阜的風水地理,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這裡會有這樣輝煌的文化遺存。

曲阜境內三面環山,大部分綿亘迤邐於北、東、南邊境線上,為泰沂山系的余脈。較大的山分佈在北部曲阜和寧陽邊境上,曾是古城防禦齊國的天然屏障。東部群山平緩低矮,迤邐而西,連接中部隆起的「壽丘」和委曲蜿蜒的「曲阜」,成為泗沂兩河的分水嶺。這就使得洙泗二水環流於北,沂雩二河繚繞於南,使曲阜成為近山無乾旱之憂,傍水無水害之患,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季節分明,氣候適宜之地。

從風水的角度來看,曲阜的地理形勢或山水格局的確頗為典型,正所謂背負太岳,泗水北枕,沂河南帶,東連群山,西俯平原。完全符合風水觀念中宅、村、鎮基址選擇「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藏風聚氣」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格局。特別是孔子故宅正是地處泰山之下,沫泅二水交流,乃是平原得水之貴格,故子孫福祥綿延,千萬年不絕。

成都:上足以王、次足以霸

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成都歷史十分悠久。

據史書記載,約公元前5世紀中葉,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又將成都的建城歷史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成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的。從有確切記載算起,到今天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迷蹤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蹤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風水龍脈:中國境內的十二大風水寶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