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陣痛」至「化蝶」的轉變(1)
眼下,大學生就業高峰期已過,一切皆已塵埃落定。***工作難覓,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時「專業不對口」。學什麼不幹什麼的現象,似乎已成為一種流行。根據有關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的職場,僅有18。68%的應屆畢業生專業與職業完全對口,37。26%的學生所學專業和職業有所聯繫,而有44。06%的學生則是完全不對口。為此,我隨機調查了幾名青島高校畢業的大學生。
張冰,青島大學中文系應屆畢業生,現就職於一家金融管理公司。初見到她本人,只覺得她透著一股江南水鄉的靈秀與「小龍女」般不食人間煙火的優雅,「誰微蹙著眉,並不嘆息,卻比嘆息更傷神。」這是摘自她的一題為《我是誰》的詩句。面前的她正是這句詩的生動寫照。這位來自東北的女孩可謂是中文世家,「我太爺爺是學中文的,我爺爺是學中文的,我爸爸是學中文的,我從小耳濡目染,高考填報自願就自然而然的選擇了中文。」或許真的是家學淵源,張冰的文學才華從小學起就優於常人,文章經常被當作範文來讀,初中開始嘗試寫詩,先後也表了不少「豆腐塊」。到了大學,更使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身兼系刊、校刊的責編,「我從大一開始,就擔任校刊的編輯,自己也是以此為踏板,希望以後能從事文字方面的工作。」相信大部分的畢業生都有著和張冰類似的經歷,早期就已經為今後的職業道路規劃了方向,可事與願違,張冰的文學才華並未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3月份就業高峰期來臨,她和其他的同學一樣整日趕場子參加招聘會,屢屢拿著自己的作品去應聘,卻以各種理由被拒以千里之外,無外乎經驗不足、她的詩風不符合公司的需求。「這是一個不需要詩的年代。」張冰的表依舊波瀾不驚,但卻掩不住那眉頭微鎖的一絲哀愁。
屢屢碰壁后,張冰開始思考自己的擇業方向,何不嘗試一下其他的工作呢?改變觀念后,張冰著手尋找不同性質的工作單位,兩個月前在目前的公司成功應聘了理財顧問這一職位。「啥理財顧問,就是干銷售,只是這個是賣股票。」話說隔行如隔山,張冰那細膩、感性的詩人思維使得她的工作一開始就比別人困難。前期關於股票點數、資本運營課程的培訓,張冰就用去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而別人一個星期就領悟了。眾所周知,銷售這一行,客戶源是關鍵,張冰在青島舉目無親,又毫無經驗,根本不知道去哪裡找客戶。有一次好不容易電話聯繫到一個客戶,一見面,客戶就對其毫不信任,按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他把我看成了一個小三子。」一個月內開不了單,張冰就會失去目前這份工作,同學也曾想幫忙集資替她開了這筆單,但是張冰的公司所代理的股票近期就要於美國上市,一次性必須購買五點,一點五千塊錢,也就是說要投入兩萬五千塊錢。同學聽了,都也退避三舍。「畢竟學生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我需要那些有大量閑散資金的人。不瞞你說,一開始我到處給人打電話,給同學打,給老師打,人家都懷疑我掉進了傳銷窩呢!」張冰戲謔到。在嘗試了各種方法未果的況下,張冰撥通了家裡的電話,為家人詳述股票的性質。雖然家人將信將疑,但畢竟心疼女兒,為她聯繫了在青島的一家遠房親戚,打了欠條,才順利開了第一筆單,張冰也拿到了1150元的提成和650元的獎金。張冰的第二個客戶就完全是自己跑成功的,有次和客戶談生意,一談就談到了半夜兩點鐘,第二天,客戶又不放心,跑到公司來問,同樣的話又解釋了一遍。第二筆生意月底才簽單,「如果再遲兩天,我就只能拿到500元的底薪了。」張冰笑到,但這其中夾雜的無奈、辛酸或是一點點的幸運恐怕就只有她自己體會頗多了。
雖然銷售股票和張冰當初的職業理想大相徑庭,可張冰目前已經適應了這份工作,且有志繼續從事下去,並志力於兩、三年後建立自己的客戶群,五、六年後升任部門主管,七、八年後開一家自己的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