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主動實習,為求職增加一分勝算(1)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已經很少把應聘者的學歷放在第一位,他們更看重的是工作經驗。***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面對招聘啟示上的諸如「相關工作經驗兩年」之類的條款頭疼而無奈,自己在學校里呆了四年,向哪裡去要工作經驗呢?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應屆畢業生,但是同是從大學里走出來的人,為什麼有的人很快就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而有的人卻求職無門呢?分析一下問題的關鍵,不難現,那些好就業的學生,大多數在校期間都有過豐富的實習經歷,而那些找工作很難的學生則是缺乏實習經驗,或者沒有把實習當回事。所以才導致找工作難,難於上青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寒窗十幾載,我們可能讀了一些書,但是我們走了多遠呢?行萬里路,這第一步就是從實習開始的。
筆者走訪了一些高校,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大學生的實習狀況。
校方觀點:實習是一門大學生必修的課程
因為學科上的差異,導致實習內容的不同,學校一般不會有專門安排實習的部門,因此,學生實習這項工作落實到了各個院系。我採訪了各院系負責安排學生實習工作的老師。
青島大學文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王老師說,實習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用人單位和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相互磨合,從而讓用人單位確定是否需要這方面的人才,而實習生也能根據所實習的行業內容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行業,以及更加準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每年都有實習生直接拿到了實習單位的offer,還有的實習生,實習結束后,被更大更好的公司聘用。這些都是因為他們在實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揮的結果。
在採訪中,我了解到,學校一般把正式的專業實習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在這學期里,學校不開設課程,給學生自由的實習時間。一般要求實習不能少於兩個月。當然,也有學校給大一新生安排了實習,把實習作為一門必修的課程,實習合格獲得學分。而且實習的學分是相對獨立的,不能用修其他課程得到的學分來代替。有的院校為學生實習特設了小學期,大約兩周到一個月不等的時間。小學期的實習一般都是本專業的實習,由學校統一負責學生的實習單位和實習內容。
前幾年學校會給學生提供實習單位,但是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學生對實習的態度也從被動變成主動,而且學校提供的實習單位不一定適合學生的個人展,因此學校和學生之間達成雙贏的溝通,學生自主去找實習單位,學校對實習單位不再做政策性規定。
這樣不僅節省學校的人力、物力資源,最重要的是有利於學生的個人展,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讓他們利用實習來為自己未來的職業早作打算。
我在採訪大一新生時了解到,雖然他們對學校是否安排實習以及實習的內容概念模糊,但是他們表現出願意早實習的願望。儘管他們的實習計劃聽起來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但是這種現象真實地反映了當前大學生主動實習的心態。
實習大觀園:各專業實習的幾種類型
因為學科上的差異,各個專業的實習況各有特點。我在採訪過程中遇到以下幾種類型:
「能『利』雙收型」:市場營銷學。這個專業的實習充分地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許多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帶著各種文具去學生寢室推銷,不管推銷成功與否,都是實習報告的第一手資料。這種實習看起來和兼職很類似,不但鍛煉人而且學生還能掙點零用錢。
「校園工廠型」:機械類專業。許多理工類的院校在校園裡有專門為學生實習準備的工廠,這類實習一般是為大一學生安排的,一來可以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二是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三是不用出校門就能實習,方便學生。
「東奔西跑型」:法律專業。不管是在法院、檢察院還是在律師事務所,如果真的想學以致用,那麼兩條腿絕對不能閑著,一般會有老師或律師指導,雖然不可能單獨接案和調查,但是和整天坐在辦公室整理案卷比起來還是更長見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