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童年夢幻(2)
楊蔭杭膝下有八個子女,楊絳排行老四,她上邊有三個姐姐,下邊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這就是她最早的地位。八個孩子,排頭的有排頭的優勢,屬於領導階層,殿尾的有殿尾的好處,屬於「最小偏憐」,動不動就撒嬌耍賴,唯有排中間的,像楊絳,不上不下,兩頭的好處都不沾邊。楊絳天資聰慧,善解人意,她上不和姐姐爭權,下不和弟妹爭寵,與父母相處,伶俐乖巧,溫順體貼。比方說,父親飯後吃橘子,她主動幫助剝皮,父親吃風乾栗子、山核桃等,她主動幫助脫殼去衣,果品不論乾鮮,一經她手,管保收拾得乾乾淨淨。
父親午飯後要休息,一幫小孩懂事,自動散去。父親有一次叫住楊絳,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楊絳乖覺,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冬天到了,父親屋裡生著通紅通紅的爐火,火苗要不時加煤,不然就會熄掉。楊絳即使干這種粗活、笨活,也是屏息斂氣,出手無聲。楊絳早慧,她小小年紀,就懂得把自己的腳放進父親的鞋子里,進而從父親的角度來考慮一切問題,這可是大大的能耐。童年是成年、老年的雛形,我們在日後將會不斷看到,這正是楊絳之為楊絳的「獨門武功」。
楊絳生在北京,未滿百日,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這是中國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楊絳重返北京,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後跟,而是位於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木底一般高五至十厘米,有的高達二十多厘米,但不會超過一尺,所以又稱為「寸子」。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後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兒,答:「要!」
楊絳六歲,進辟才衚衕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裡。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錢學森:家世深厚,聰穎過人
錢學森的家世比楊絳深厚。通俗地講,他有著貴族的背景。中國的貴族,因為頻繁地改朝換代,不斷地洗牌,「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壽命一般都很短。錢氏家族不然,他們從吳越國王錢鏐(852~932)算起,一千多年以來,代有鐘鳴鼎食之家,博學鴻識之徒。這要歸功於錢鏐的家訓。據史書記載,錢鏐臨終留下「心存忠孝,愛兵恤民,勤儉為本,忠厚傳家」等十條遺囑,子孫恪守無違。因此,南宋以降,特別是明清兩代,錢氏家族湧現出眾多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傑出學者。即以當代而論,錢氏家族同樣人才輩出,如錢玄同、錢穆、錢鍾書、錢鍾韓、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錢正英、錢其琛等等,皆是其中翹楚。最近又有一例: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就是錢學森的堂侄。
錢學森的祖父是錢鏐的第三十二代子孫,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同代,也是在杭州經商,以販賣絲綢為業,手腕、魄力不及胡氏,家境還算寬裕。父親錢均夫(1880~1969),英挺瘦削,溫和堅毅,早年就讀杭州求是書院,畢業后留學東洋,研修教育,其間,曾和錢玄同、朱希祖、魯迅、周作人等,追隨在章太炎左右,歸國,在上海成立「勸學堂」,以施展其「興教救國」的抱負;1911年,也就是錢學森誕生的那一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校長。母親章蘭娟(1887~1935),為杭城富商之女,清逸溫婉,知書識字,記憶力和計算能力超群,具有數學天資。這樣的女子,在清末絕對是鳳毛麟角。有人說,錢學森驚人的天賦,正是來自他母親的遺傳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