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青春期戀愛(2)
集多恩巴克等人在一項關於黑人青少年青春期戀愛的研究中觀察了不同種族的家長對子女戀愛的控制方式。他們現,年齡規範在黑人肓少年尤其是女青年中十分重要。由於家長的嚴格控制,形成了黑人女青年開始戀愛時間普遍偏晚的模式。這種控制與對其他種類的越軌行為的控制密切相關,形成了一種副文化。可能的解釋是,黑人家長用嚴厲控制的手段對抗威脅其子女身心健康的環境。在我的研究中,也應注意影響年齡規範的各種因素,如性別、家庭背景及其他個人因素。
傑克遜在《青春期》雜誌上表了一篇論文,專門探討青少年戀愛的動機。他現,為了與異**往的動機在女青年中佔58%,男青年中佔35%;為交個朋友的在女青年中佔7%,男青年中佔9%;為了擺脫父母的在男青年中佔10%,為了更好地了解另一個人的在男青年中佔9%,女青年中佔6%。研究還了解了青少年談戀愛的場所,其中回答「沒有地方坷去」的在男生中佔73%,女生中佔43%。戀愛動機及場所均是我的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可通過比較現其中的異同。
柯林斯的研究現,青春期戀愛的一般模式是男孩採取主動,先親近女孩,但當雙方產生感后,女孩的熱程度迅速接近男孩。男女雙方都是按照各自夥伴群的期望來掌握親密程度的,因此男女青少年的戀愛關係往往並不過分親密,否則就會同各人所在的夥伴群的期望生矛盾。
麥可伯在一篇題為「青春期戀愛理論的形成」的論文中試圖創造一套關於青春期戀愛的完整理論,河並對影響此現象的種種因素加以研究。文章追溯了上世紀至今文戀愛模式的變遷及青春期戀愛關係的沿革,將青春期戀愛的內容歸納為兩大類,一是性,二是感,並認為對青春期戀愛的變遷影響最大的領域有三個,先是物質和社會上的變化,其次是社會輿論壓力的變化,最後是這些變化的個人意義及個人反應。
研究設計
研究採用了定性與定量兩種方法。先,在設計問卷之前,我訪問了十幾位中學教師和〒部,他們當中有學校政教處主任和校團委書記,有年級組長,也有普通教師。提問依據一個比較鬆散寬泛的提綱,其中包括學生中青春期戀愛的年齡、動機、擇友標準、途徑、戀愛內容、後果及學校的措施等七個方面的內容。這些訪談使我得到對青春期戀愛現狀的初步了解,人們關注的問題及看法,採取的措施等等,不怛為問卷的設計提供了基礎,而且得到不少生動的事例,使對這一現象的研究顯得更加吸引人。
研究的第二步釆用定量的方法,樣本容量為722人,選自北京海淀區的三所中學。這三所中學一所是市重點中學(北大附中),一所是取分中等的中學(北大二附中),還有一所是取分下等的中學(海淀二中,所謂「收底」中學,即別校不收的考分太低的學生它全部收下來,這所學校的高中部是職業高中,有投遞、金融等專業八如此抽樣的目的在於使樣本盡量太能反映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況。在每所學校中用隨機原則在每個年級中各抽一班,以期得到不同年齡的學生的況。問卷的河填寫採取訪員到課堂散,請調查對象自填,填畢收回的方文法,回收率幾率達到百分之百(除了有個別沒來上課的學生及隼極個別拒絕填寫的學生)。由於樣本不是隨機抽樣,研究在推論上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至少目前已可看出的偏差有調查對象中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比重過大,這與海淀區高校過於集中有關。
輸人計算機的數據共計95個變數,其中19個是自變數,如年齡、性別、父親教育程度、本人志向等;其餘為依變數。數據分析採用統計軟體,分為兩個步驟:計算各個變數的基本百分比及某些變數的均值、標準差,以便對調查數據作基本的描述;採用卡方檢定法對12個主要自變數與全部依變數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檢定商變數與依變數二者不相關的假設,顯著程度規定為在檢定結果的拔著程度低於0。05時,二者相互獨立的假設被接受;反之,假設被否定,自變數與依變數被判定為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關係。隨後,通過變數頻數分佈依據研究假設做出有意義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