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殺降的「國情」與「公例」(1)(1)
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鎮,在清代是江蘇省城。***太平軍佔領蘇州后,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省會,忠王李秀成長期精心經營蘇州,想將其建為第二個天京,是太平軍佔領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佔蘇州,當然是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夢寐以求之事。
1863年春,李鴻章率淮軍和「常勝軍」陸續攻下常熟、太倉、昆新、吳江、江陰等處后,於11月中旬兵臨蘇州城下,開始進攻蘇州。
蘇州太平軍守軍在主將慕王譚紹光領導下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由於屢攻不下,而且傷亡不小,李鴻章明白如果強攻將會付出更大代價,且結果如何尚不得而知。於是,他決定「智取」,策反太平軍守將。在譚紹光領導下守城的太平軍將領,還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鈞、寧王周文嘉、比王伍貴文這「四王」和張大洲、汪花班、汪有為、范起這「四大天將」,他們控制著蘇州城內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個城門中的四個,卻與主帥譚紹光一直不和。常勝軍領戈登(gordoncharlesgeorge)通過姦細了解到這一況,特別是知道納王郜永寬還有投降之意后,便主張誘降納王,兵不血刃地攻克蘇州。戈登的建議為李鴻章採納,而且淮軍攻城主將之一程學啟本是太平軍降將,他手下的副將鄭國魁與郜永寬等原就是熟人。經過一番秘密聯絡,郜永寬在11月28日派康王汪安鈞潛入清軍大營,與戈登、程學啟開始投降談判。幾天後,郜永寬在蘇州城外陽澄湖親自與戈登、程學啟商議降約。雙方約定,郜謀殺譚紹光,取其級並獻蘇州城以降清,而戈登、程學啟承諾保證郜及其部下性命,並給副將以上的降將一定官職,賞賜郜本人二品武職,戈登做擔保人。12月4日,郜永寬等八人趁在慕王府議事的機會刺殺了譚紹光,並割下譚的級。第二天,郜將譚的頭顱送達程學啟處,並大開城門迎接清軍入城。清軍誘降成功,終於「兵不血刃」地拿下蘇州。
然而,李鴻章不但沒有履約保全投降者的性命,反而設計殺害了這八名降將。據記載,正當這八名降將來到李鴻章營中,滿懷希望地準備接受紅頂花翎時,埋伏在帳外的武弁立斬八人之頭!同時,清軍在城內大開殺戒,蘇州一帶口音者被「放歸」,而南京以上口音者則「不分良莠盡殺」,城內數萬太平軍守軍在毫無戒備中被誅殺。李鴻章及清軍的殘忍、背信,在這次殺降事件中暴露得淋漓盡致。
戈登聽到李鴻章殺降的消息,頓時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最無恥的背信棄義,而且自己還曾信誓旦旦地為降將作保,於是提著洋槍要找李鴻章算賬。李鴻章聞訊趕忙躲了起來,以後幾天戈登一直在提槍找李,而李則躲避不見。由於左找右找都找不到李鴻章,戈登只得憤憤然地留下一份最後通牒,要求李鴻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勝軍」進攻淮軍,將所攻佔的城池再交還給太平軍。然後,他就率「常勝軍」返回崑山,同時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brucesirfrederickwilliamadolphus)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干預,迫使李鴻章下台。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郎(brownmajor-general)也從上海趕到崑山,與戈登商定「常勝軍」由其節制,不再受李鴻章及中國政府調遣的問題,藉此從中方手中奪回「常勝軍」的控制權,同時對李鴻章大雷霆,指其背信棄義,要李鴻章「備文認錯,方有辦法」。李鴻章則以這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指責干涉為由,針鋒相對地回答說:「此中**政,與外國無干,不能為汝認錯。」伯郎只得「一怒而去」。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所有外國僑民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指其殺降是對人性的徹底背叛,並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不會再幫助清政府,並可能撤回幫清軍打仗的洋兵洋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