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食其力的自豪感(1)
人類如果要生活,就要腳踏實地地干,人唯有自食其力,才能贏得尊嚴和權力,一個國家是如此,一個民族是如此,一個人也是如此!任何時候都要把命運抓在自己手裡,中國有句老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對於每個人來說,我們缺的不是頭腦,缺的是一種自食其力的精神與意識。靠自己勞動獲得的東西,即使是最卑微的,最不值錢的,但它所附帶的精神與它閃爍的勞動之光也是最可敬的,比用其他任何方式得到的財富都要珍貴。
「我感謝我的家庭的同時,其實我更感謝的是我自己,不論你們信不信,我確實是做到了。」說到這兒,庫緹斯一臉的自豪。確實,庫緹斯能夠從一名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成長為一名著名的勵志大師,除了自食其力之外,或許沒有更好的解釋。
傷痛和苦難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有的人在煩惱,有的人在哭泣。而庫緹斯清醒地認識到,對於痛苦的命運,人,應該擁抱而不是與之苦鬥。
他曾經親眼看著自己最親密的夥伴馬修,因為畸形的脊椎壓迫住了心房和肺部,在夜裡睡去以後,就再沒能醒來。而在此之前,他們還互道晚安。
好朋友的死,讓庫緹斯淚流滿面。他陷入深深的自責:「我沒能照顧好他。上帝,我能照顧好自己就很幸運了。」
並且,他開始想:「我的脊椎也是變形的,那麼我的殘疾也是致命的嗎?」他開始感到恐懼:「我什麼時候會死?」
當他問他的父親:「爸,我會死嗎?」
父親對兒子說道:「是的,兒子。我們都會死。」
庫緹斯咧開嘴笑了:「父親,我將愛你到死!」
一個人身殘並不代表他失敗,有時候代表生命的另一次開始。頑強的鬥志是他們成功的天梯。殘疾人都能如此,那我們健全人更應該放眼去望,放手去做。只有不斷地戰鬥、拼搏、努力,在哪兒摔倒就在哪兒爬起來。生命才會更有意義,生活才會更加精彩。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用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在德國,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麼?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自食其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自食其力。可是自食其力說得簡單,背後卻需要付出更多的淚水。夏洛蒂·勃朗特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的豪渥斯,父親是當地聖公會的一個牧師,母親是家庭主婦。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五歲時,母親便患癌症去世。父親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艱苦又凄涼。豪渥斯是窮鄉僻壤的一個山區,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們只能在沼澤地里遊玩。夏洛蒂·勃朗特有兩個姐姐、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好在父親是劍橋聖庫緹斯學院的畢業生,學識淵博,他常常教子女讀書,指導他們看書報雜誌,還給他們講故事。這是自母親去世后孩子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樂趣,同時也給夏洛蒂以及兩個妹妹帶來最初的影響,使她們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5歲時,夏洛蒂進入伍勒小姐在羅海德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她為了掙錢供弟妹們上學,又在這所學校里當了教師。她一邊教書,一邊寫作。
1836年,也就是在她20歲時,她大著膽子把自己的幾短詩寄給當時的桂冠詩人騷塞。然而,得到的卻是這位大詩人的一頓訓斥。
1838年,夏洛蒂離開伍勒小姐的學校。第二年,她到有錢人家裡擔任家庭教師。這一職業在當時是受歧視的,而夏洛蒂更是親身體驗了作為一名家庭女教師的辛苦與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