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全始全終,功成行滿見真如
陳家莊,全始全終
祖師他老人家慈悲憐憫世人根性迷鈍,擔心他們沒有足夠的把握,到了關鍵的修行之處就會驚慌疑慮,所以這一篇章是從實實在在的層面上來接引眾生的,讓眾生能夠腳踏實地地修行,從而避免產生懷疑、畏懼和退縮的心理。
那「凌雲渡」、「獨木橋」、「無底船」,可以說是極其危險、極其虛幻的,那為什麼還說這是腳踏實地呢?如果在這個關鍵的地方不把其中的主旨揭示出來,就會擔心當年祖師創製金丹的心意無法傳承下去,祖師普度世人的心意最終也無法流傳。這樣就會導致平庸和見識淺薄的人在茫茫苦海中找不到可以落腳的地方;那些凡夫俗子在無盡的輪迴中沒有出頭之日。那些學習佛法、參禪打坐的人,就如同磨磚成鏡一樣,最終不會有任何成果;那些學習修仙、追求大道的人,就像畫餅充饑一樣,沒有任何實際的效果;那些學習聖人之道、追求盡性的人,就像在閃電中穿針一樣,輕易地就當面錯過了機緣。其實都不如這「凌雲渡」、「獨木橋」、「無底船」所代表的正路,這才是真正腳踏實地的道路。
「人的最大憂患,在於我們有這個肉身;如果我們沒有肉身,又還有什麼憂患呢!」大概是人有了肉身就會有憂患,想要免除這大的憂患,不如去體悟那至高無上的大道;想要體悟那至高無上的大道,不如去明白自己的本心。心,是道的本體;道,是心的運用。人如果能夠觀察自己的心、審視自己的本性,那麼就能達到內心的圓明,自然映照萬物,無為的作用就自然形成;不需要刻意去作為,就能瞬間超越到彼岸;所有的外在表象都能立刻脫離,纖塵都不會沾染;肉身不能拖累其本性,外在的環境不能擾亂其本真,那麼一切大的憂患,哪裡還能成為憂患呢!這是那些上智達人的境界,他們的本體沒有虧損,心就像明亮的鏡子,鏡子映照萬物但不收納萬物,隨機應變地應對事物,與萬物和諧但不倡導什麼,所以能夠戰勝外物而自身沒有損傷,這就是無上至真的妙道啊!無奈世人根性迷鈍,迷失了本來的自己,執著於這個肉身,厭惡死亡、喜歡生存,所以最終很難領悟和印證大道。黃老(黃帝和老子)憐憫人們的貪婪執著,於是就用修身養性的方法來順應人們的慾望,逐步地引導他們。這金丹之術,大概就是為中等根性的人設計的方法,是腳踏實地的功夫,讓他們對自身有把握,可以逐漸登上彼岸。唐僧一個人由漸悟的過程作為腳踏實地的榜樣。借著取經的主旨,歷經無數的魔難,引導到「凌雲渡」、「獨木橋」、「無底船」這些地方,讓他超脫塵世,不需要懷疑和畏懼。那靈山的絕頂,其實就在自身之中,自然就能獲得。
現在來闡明「凌雲」、「獨木」、「無底」的實際含義;大道平坦寬闊,像磨刀石、像箭一樣筆直,哪裡有「凌雲」、「獨木」、「無底」這樣的景象呢?自從人的見識變得低俗陰暗,被物慾所障礙,那彼岸就變得高遠,好像在雲端之上一樣,如果能夠把一切都看作是塵埃,心胸開闊地超脫於物外,養成浩然之氣,那麼這浩然之氣就能充滿那凌雲之渡;自從人肆意妄為毫無忌憚,在幽隱之處自我欺騙,自我反省時感到危險微妙,就像走在獨木橋上一樣,如果能夠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麼這慎獨的精神就能在獨木橋上來回行走。這難道不是真正腳踏實地實踐的境界嗎?然而這其中必然有其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靠抄襲模仿就能達到的;在於探究事物的原理,而不是執著於一端就能做到的。只有「無底船」又是為了那「凌雲」難渡、「獨木」難行而設立的,之所以難渡難行,都是因為愛惜自身。所以想要渡過而愛惜自身,那麼就必須要船,有船就必須要有船底。沒有船底那就是溺亡自身,溺亡自身那還不如不渡不過,那又怎麼能說是愛惜呢?人們不知道有船底其實是虛幻的,沒有船底才是真實的。有船底的船,是人們日常使用的船,它能讓人渡河而不溺水,但人們或許因為害怕溺水而不使用這種船的情況也是有的;沒有船底的船,是人們一次性使用的船,它會讓人渡河時必定溺水,但人們或許因為害怕溺水而不使用這種船的情況肯定是沒有的。現在試著拉住路上的行人問他說:「現在有一艘無底的船,你願意乘坐它嗎?」那人肯定會生氣,說你不是愚蠢就是狂妄,卻不知道他自己其實已經很快就乘坐了無底船而溺水了。再試著拉住路上的行人問他說:「現在有一艘無底的船,你乘坐它肯定不會溺水。」那人肯定會生氣,說你不是誣陷就是欺詐,卻不知道也有乘坐有底的船而溺水的情況。那麼這無底之船,是每個人都必須乘坐而且不能輕視乘坐的。
人有了浩然之氣但不能好好地涵養,有慎獨之心但不能探究事物的原理,還沒有到達「凌雲」、「獨木」的境界,這就是心猿還很強、意馬還很劣,不可以乘船渡河。人如果能夠好好地涵養浩然之氣,慎獨並且獲得真知,已經到達了「凌雲」、「獨木」的境界,但還想要乘坐有底的船渡河,這就是心猿還沒有成熟、意馬還沒有被馴服,也不可以乘船渡河詢問渡河的方法。心猿必須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才能被稱為成熟;意馬必須把功力完全轉化,才能被稱為被馴服。「早晨聽聞了大道,晚上死去也可以了。」大概是說如果沒有聽聞大道那就一定不能死,如果能夠聽聞大道那麼死也可以。這裡說「猿熟馬馴方脫殼」,意思是如果不是心猿成熟、意馬馴服,就不可以乘坐無底船。人們都知道無底船會溺亡自身,卻不知道它不能溺亡心猿和意馬;人們都知道無底船會溺亡自身而且肯定不能再起來,卻不知道無底船不能溺亡已經被馴服成熟的心猿和意馬而且肯定能起來而不會溺水。當人們乘坐無底船的時候,還以為船是有底的,確實感覺是有底的,但肯定會溺水而且肯定不能再起來卻不知道;又看到別人乘坐無底船,就一定認為船是無底的而且肯定會溺水而且肯定不能再起來,確實沒有起來。但不溺水而且肯定能起來卻不知道。同樣是無底船,而別人一定認為是有底的所以不會溺水;同樣是無底船,卻有溺水和不溺水的巨大差別,但別人一定認為都是溺水而沒有差別。然而別人所說的有底其實就是無底,這裡所說的無底其實就是有底。別人所說的有底,會讓心猿和意馬一起沉沒;這裡所說的無底,會把憂患和肉身一起免除。有底的是真實的嗎?無底的是真實的嗎?有底的是穩定的嗎?無底的是穩定的嗎?所以乘坐無底船而且既真實又穩定的,不是心猿成熟、意馬馴服的人是做不到的;想要讓心猿成熟、意馬馴服,不是金丹的作用是做不到的。心猿的成熟,不是心的成熟,而是道體的圓融;意馬的馴服,不是意的馴服,而是功力的完全轉化。如果錯誤地認為心就是心猿、意就是意馬,那就不是腳踏實地的功夫。篇章中「在假的境界而勉強下拜」的,不是心猿成熟、意馬馴服;「到了真的境界而翻身下馬」的,才是心猿成熟、意馬馴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道童接引」,這是金丹的靈性。「被觀音哄騙」,其實不是哄騙,是看到唐僧能夠循序漸進但不能頓悟。「沐浴」,是心猿成熟、意馬馴服的驗證。「昨天還衣衫襤褸,今天就光鮮亮麗」,這是金丹成就而超脫了塵世凡俗。「還沒有登上雲路,應當從本來的路行走」,這是說明如果捨棄修仙的本來道路就不能到達靈山,看到唐僧必須要通過循序漸進才能領悟。「雲來雲去,其實並沒有踏在這個地方」,這是看到孫悟空能夠頓悟而不是通過循序漸進。「就是從觀宇的中堂穿出去,後門就是」,這是說有了作為之後就可以達到無為。「唐僧看到活水飛流,心裡驚慌而指錯了方向,孫悟空笑著說:『沒錯。』指明大橋,要從橋上過,才能成就大道」,這是看到這個肉身還沒有脫離塵世,危險仍然存在,必須涵養正氣到無可涵養的地步,慎獨到無可慎獨的地步,然後才能成就大道,這正是真正腳踏實地實踐的時候,找不到別的路,所以說:「正是路,正是路!」
「孫悟空走上橋,跑過來、跑過去」,這是上智之人的頓悟,心猿自然就成熟了。
唐僧說:「難!難!難!」八戒說:「滑!滑!滑!」這是中等根性的人所產生的懷疑和畏懼。如果想要駕雲快速渡河,那就是走上了邪路而自我迷失,所以孫悟空急忙制止不容許,引導他們走上切實的正道。
脫殼之後,師徒之間相互不道謝,這又是施與和接受雙方都有所得的旨意,是施法和施財的真正旨意。
但是世間上智之人少而中等根性的人多,沒有人不害怕死亡但又不得不死,沒有人不害怕登上無底船但又不得不上,大概廣泛地來看既真實又穩定的,只有金丹之道。沒有得到金丹,那麼這個肉身就會有憂患,已經得到金丹,而這個肉身最終也會成為大道的憂患。雖然不上無底船,也未嘗不可以,但不如上去那麼超脫。呂祖遊覽擂鼓台,聽黃龍機禪師說法。禪師知道他是仙人,就問他:「座下是什麼人?」呂祖回答說:「雲水道人。」禪師說:「雲散水幹了怎麼辦?」呂祖不能回答。禪師又說:「黃龍出現。」呂祖離開后,留下一首詩說:「棄卻觚囊擊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后,始悔從前錯用心。」這不是後悔對汞金的追求是錯誤的,而是後悔對汞金的執著而沒有能夠超脫轉化。所以又有詩說:「布袋和尚上明州,策杖芒鞋任處游。饒你化身於萬億,一身還有一身愁。」這又是在超脫轉化之中,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所以大佛上仙,有的像蟬脫殼一樣離去,有的用火化而消失、有的只穿著一隻鞋子向西歸去,有的攀在樹上表示修行,有的遭受災害來償債,他們的行跡各不相同,但總的都在於心猿成熟、意馬馴服的時候。大概是深深明白形質是不可以長久存在的,而真靈是可以永遠長存的。這接引祖師,所以才有「萬動安然自在」的真正旨意。
「上船踏不住腳」,是臨時害怕死亡的心理導致的。「一把扯起」,是平日金丹之道的作用,不是你,都是我。「上游漂下來一具死屍,大家都說『是你,是你』」,不是我,都是你。到了這個地步,難道不值得慶賀嗎?所謂的廣大智慧、登上彼岸、無極至真的法門,哪裡還有「凌雲」、「獨木」、「無底」這些景象可以看到呢?解脫了凡胎,功成行滿;逍遙自在地在靈山的山頂,在如來的座下參拜;這才認識到如來的慈悲,一片心意,都寄托在這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經之內,總的來說都不外乎是那無字的真經。這真經是極其尊貴的,千萬不要輕易地白手傳經,以免導致風俗變得愚昧迷惑,詆毀、輕慢和竊取真經。用無字的真經度化上智之人,用有字的真經度化眾生,佛祖分別傳經,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什麼不同呢?阿難先傳無字的真經,不是欺騙,是擔心人們輕慢褻瀆;後來換成有字的真經五千零四十八卷,是得到金缽而傳授金丹。大概無字的是頓法,有字的是漸法。頓法是無為,漸法是有為。由漸法到頓法,由有為到無為,都是真經,真經離不開無字的《河圖》,有字的《周易》,所以說:「實在是三教的源流,要珍惜它!重視它!裡面包含著成仙了道的奧妙,發明了萬物變化的奇妙方法。」提出「共計一十四年,也就是五千零四十八日,還少八日,不符合藏數」。這真是奧妙的奇妙方法啊!從丹道視角來看,「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這一回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深刻的修行啟示。
「猿熟」可看作是內心的「心猿」,即各種雜念、慾望和浮躁的情緒,經過漫長的取經過程(象徵修行歷練)已經被馴服、降伏,達到了一種成熟穩定的狀態,不再肆意妄為。這代表著修行者通過對自我心念的覺察和修正,使內心的雜念得以平息,達到了初步的心神安寧。
「馬馴」中的「馬」常被視為代表著人的意志或行動力。經過一路的艱難險阻,意志得到了磨練和規範,變得更加堅定和順從,能夠按照正確的方向(修行之道)前進,而不會盲目衝動或偏離軌道。這意味著修行者的意志經過考驗和錘鍊,能夠更好地服務於修行目標。
「方脫殼」可以理解為擺脫了外在的束縛和塵世的紛擾,如同金蟬脫殼一般,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和升華。在丹道修行中,這象徵著突破了身體和物質層面的局限,進入到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
「功成行滿見真如」中的「真如」在丹道中可理解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一種超越了一切表象、概念和二元對立的絕對存在。它是永恆不變、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當修行者達到功成行滿之時,便是擺脫了一切有為法的束縛,以一種純凈無染的心靈狀態去體悟和契合這一宇宙本體。
在修行過程中,人們往往被世間的萬象所迷惑,執著於各種表象和分別。然而,真如卻是隱藏在這些表象之後的本質。只有當內心的猿猴被馴服,意志的駿馬被馴化,以及掙脫了塵世的外殼之後,修行者才能夠撥開迷霧,以一種空靈、澄澈的心境去觸摸和感知真如的存在。這就像是從黑暗中走出,突然見到了無盡的光明;從喧囂的塵世進入到了一片寂靜的凈土。
總體而言,這一回從丹道視角揭示了修行的漸進過程和最終目標,強調了通過對內心的修鍊、意志的磨鍊以及不斷地積累功德,最終能夠實現精神的超越和對真理的體悟,是對修行之路的一個高度總結和升華。它鼓勵人們在修行中要堅持不懈,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以達到功成行滿、見真如的圓滿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