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齊天斗戰勝佛新局面
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后,心中似有萬馬奔騰。
他先是感到一陣恍惚,彷彿那曾經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和眼前身披佛光的斗戰勝佛在腦海中不斷交替閃現。「俺老孫……竟成了斗戰勝佛?」他在心中喃喃自語。這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困苦,那些被緊箍咒折磨得頭痛欲裂的時刻,那些與妖怪拚死相搏幾乎喪命的瞬間,如潮水般湧上心頭。
他低頭看著自己被佛光籠罩的雙手,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慢慢滲透進他的心底。曾經的他,只想著憑藉武力打破一切規則,追求無拘無束的自由。可如今,這「斗戰勝佛」的名號讓他意識到,真正的戰鬥或許不只是與那些有形的妖魔,更是與自己內心的浮躁、驕傲和魯莽作戰。
他的目光緩緩移向師父和師弟們,心中滿是感慨。他知道,這個封號是對他們整個取經團隊的認可,也是對他成長的見證。「從今往後,俺老孫要擔起這斗戰勝佛的責任。」他暗暗下定決心,「不能再任由心中的野性隨意發作,要用這一身本領和佛的智慧,去守護這世間的正道。」
同時,他的心中也有著一絲對過去的懷念。那花果山的猴子猴孫們,那無憂無慮在山林間穿梭的日子。但他明白,那已經是過去,現在的他有了新的使命。他要讓這斗戰勝佛的名號在世間閃耀,讓佛光碟機散所有的邪惡與黑暗,這是他的責任,也是他新的人生追求。
斗戰勝佛的主要職有以下幾種:
-戰勝自我:斗戰勝佛之「斗戰」,並非主要與外界的妖魔鬼怪或他人戰鬥,而是要不斷地與自己的私心雜念、各種慾望、不良習性以及內心的浮躁、驕傲、魯莽等負面因素作鬥爭。在修行途中必須不斷秉持「無我」正見,戰勝一切「我要、我想、我厭、我畏」等私心偏好,不沉迷於個人的如意算盤,從而達到內心的清凈與覺悟,實現自我的超越與升華,最終契入無有對立、永享太平的境界。
-接受禮懺:在佛教中,斗戰勝佛是接受禮懺的三十五佛之一。所謂禮懺,就是當有人幹了壞事,想要懺悔時,可以到禮懺佛那裡。禮懺佛的主要職責是傾聽他們的懺悔,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引導和慰藉,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通過懺悔和修行來減輕罪業,達到心靈的凈化和解脫。
-護法:斗戰勝佛也被視為護法神,其職責是保護佛教和眾生,驅散邪惡和苦難。他以其強大的力量和智慧,扞衛佛法的尊嚴和權威,防止佛法受到外界的破壞和干擾;同時,也守護著眾生,幫助他們擺脫苦難和困境,為他們帶來安寧與福祉。
只看詩中「五行妙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是空」這兩句話,就可以領會到其中的關鍵要點。因為金丹是由五行聚合而成的,開始的時候雖然是有所作為的,但到最後卻是無為的,所以說「道果完成,自然安靜」。那些各種各樣的危險和怪異之事,其實都是空虛的罷了。《易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來就是源自同一氣,這一氣包含了五行。五行聚合在一起,陰陽就和諧了,天地各安其位,萬物得以孕育,從開始到結束,這才是最真實無上的妙道。如果是偏陰或者孤陽的情況,失去了中和與協調,怎麼能夠成就真道呢?這就與天命和遵循天性的道理相違背了,也就無法領悟到那同源以及神妙變化之所在了。
佛經每卷的開頭都有「耶輸陀、摩睺羅」,在佛祖還沒有出家的時候,他的妻子叫耶輸陀,他們的兒子叫摩睺羅。佛祖出家十二年後歸來,與妻子又相聚了。他在與臨終的父母說話的時候,非常悲痛。等到他說到教導兒子以及諸天神的時候,有很多關於孝悌忠信的話語,這說明佛祖的教義並沒有違背我們的倫理道德。按:老子的兒子叫宗,是魏國的將領。宗的兒子是注,注的兒子是宮;老子的玄孫是假,在漢文帝時為官;假的兒子解,是膠西王的太傅。他們的子孫在世上都很顯達,都是以忠孝傳家的。後世的人不努力去身體力行,卻強行壓制自己的情感,認為這是脫離塵世的捷徑,所以他們這些人都獨身而沒有妻子兒女,這哪裡是佛、老的教義呢?忽視男女的區別,廢除正規的服飾,而只是談論心性的學問,這在面壁閉戶獨自修行的時候還可以,但如果將其運用到治理天下國家上,不引起大亂的情況是很少的!也難怪我們儒家會找到其漏洞而另眼相看了!在晉、梁、唐、宋這些朝代,君主、宰相、大臣等也有很多人拜和尚、道士為師,聽他們講法,只有韓愈不附和,後來韓愈又與大顛和尚成為好友,到了晚年竟然錯誤地服用丹藥,最終也沒能探究到其真諦。
「有人問『老子的無和佛氏的無有什麼不同?』回答說:『老子的無仍然是有,就像他所說的「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這樣的話。如果是佛教,就把天地看作是虛幻的,把四大(地、水、火、風)看作是暫時的組合,這就是至無。』」我認為:朱子說到底還是比老子差了一步,因為他認為佛教是至無,而不知道其實它是至有。如果知道它是至有,那麼就知道它與老子的有是合一的而沒有什麼不同;知道了老子和佛教的合一,那麼就知道與我們儒家是同源的而且也沒有什麼不同了,讀文中「經卷原因配五行」這一句,那些經書中所說的五行的道理,和我們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說法真的有不同嗎?還是沒有不同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樹枝東向而西歸」,這是玄奘取經的真實事迹,就從這一個細節,已經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能夠感動萬物,而上天之心也在默默地保佑他的靈性。八大金剛在空中叫道:「聖僧,自己去傳了經之後就馬上回來。」唐僧詳細地敘述了三個徒弟的經歷以及他們來回的過程,這正是傳經的真正旨意。「連去連來,恰好是在八日之內。」這是說只在三五妙道的運用之中。文中「來東已經五日,那麼歸西就只需要三日」,來的時候是五日,回去的時候是三日,已經很清楚地指示了,只是人們自己沒有領悟罷了。有的讀者說這些地方都是不可以想象推測的,為什麼「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希」呢?金、緊、禁,不需要動念頭,自然就會脫去,大概在道還沒有修成之前,需要用法制來約束,金是首先要用的,就像念頭一動就會生根,不能移動;道修成之後,內心安靜沒有雜念,跳出了約束的範圍,金就沒有用了,不用刻意去擺脫它自己就會脫去。所謂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遺棄者」,就是這個道理。
長春子丘真人流傳下來這本書,本來是以金丹的至高之道來啟示後世的人,只是藉助玄奘取經的故事,進行宣揚、鋪陳、演繹,表明唐僧的脫殼成真,是從盡性達到了至命;三個徒弟的幻身成真,是從修命達到了盡性。雖然他們各自有漸悟、頓悟、安閑、勤勉的不同,但成功是一樣的,都成為了大覺金仙。分開來看是五個人,各自都成為了一位聖人;合起來看是一個整體,共同成就了一個真道,這都是真乙金丹的體現。後人不知道這是仙家的大道,而把它看作是佛教的小說,拿著心猿意馬、心滅魔滅之類的膚淺言論,以管窺天、以蠡測海,這就差得太遠了!
「金公本是東家子,送向西鄰寄體生。認得喚來歸舍養,配將奼女作親情。」又說:「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二物會時情性合,五行全處虎龍蟠。本因戊己為媒聘,遂使夫妻鎮合歡。只候功成朝北闕,九霞光里駕翔鸞。」這就是「徑向東土,五聖成真」的妙處。每個人都有仙佛聖人的靈根,從後天返回到先天,能夠成就的人不拘泥於是東土還是西方,道理非常簡單,功夫也非常容易,修行的人難道還要等到來生或者其他世界嗎?
西遊記取經大業完成後的深遠影響:兩大巨變重塑三界格局
取經大業的完成,宛如在平靜的湖面投入巨石,引發了兩大巨變,深刻地改變了三界的勢力分佈。
其一,佛派力量得以極大地增長。在燃燈佛祖的時代,佛法雖已傳至南贍部洲,但僅僅是小乘佛法,其功效存在明顯局限,只能度人卻無法度鬼。而唐僧成功將大乘佛法帶回大唐之後,整個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贍部洲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佛派的天下,西牛賀州的地位次之。如此一來,佛派在四大部洲中主導了兩部洲,其勢力範圍急劇擴張,成為足以與道派相抗衡的強大力量。這一轉變使得佛派在三界中的話語權陡然增加,眾多生靈開始對佛派趨之若鶩,佛派的影響力如日中天。
其二,取經團隊的五聖成真,成為一股實力強勁的新興力量。唐僧和悟空獲得佛級果位,他們的地位甚至在觀音、文殊、普賢之上。唐僧成佛后屬於天仙中的太乙金仙,悟空更是達到天仙中的混元一氣太乙金仙的境界,悟空成為佛派中僅次於如來、觀音、燃燈、彌勒的第五高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來的力量並未因取經大業的完成而增強。與之相反,太上老君在暗中勢力大增。太上老君與觀音聯合,巧妙地將悟空和八戒安插進取經隊伍。這一布局蒙蔽了許多人,悟空對道派表現出狠厲的態度,讓八戒將三清扔茅坑,這其實是他向佛派遞交的投名狀,最終贏得如來的信任,獲得了合適的地位。不僅如此,牛魔王也成功打入佛派內部。如此這般,太上老君在佛派的佛、菩薩、羅漢等各個層次都安插了自己的親信。從前,在佛派內部,如來加上觀音的力量大於燃燈,燃燈又略強於彌勒,三者之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但隨著五聖成真這一因素的加入,這種平衡被打破。太上老君趁機利用五聖的力量,聯合燃燈和觀音,便能夠壓制如來,進而有望奪回佛派的主事權,這使得佛派內部的權力鬥爭愈發複雜和激烈,三界的局勢也變得更加波譎雲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