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楚遼兩國淪為附屬國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蕭震霄死後繼位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蕭震宏。
正常來說,按遼國的繼承製,兄終弟及也得是蕭震霄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會如此。
不過蕭震霄的死本就帶著不可言說的意味,現在遼國又面臨著滅國的險境。
蕭震宏手中有所謂的蕭震霄死前留下的傳位詔書,又掌握著京城僅剩的禁衛軍,繼位也算「名正言順」。
在蕭震宏匆忙繼位后,第一時間做的就是投降,連同玉璽及投降書一起派人送到景軍營前。
把歷紹和景向遠都給整懵了,但是此事還必須呈給皇上決定,大軍便駐紮在遼國京城外,等待景向霆的指示。
蕭震宏在投降書中用詞謙卑,寫明遼國願做景國的附屬國,只求退兵。
並在信中大批蕭震霄所作所為實在不對,在他的心中一直對景向霆很是尊重,以後在他的帶領下整個遼國也會對景國俯首稱臣。
還寫明了景向霆接受投降並退兵的好處,如果直接對遼國進行滅國,強制將其歸入景國的話。
不單是百姓會對景國有所仇視,遼國殘餘的各種勢力也會妄圖復國,爭相奪權,四處作亂,最後景國也得不了什麼好處。
景向霆與近臣幾番商討后,覺得直接侵吞遼國確實不妥,後續的治理比較困難,不如先將遼國作為附屬國,逐步將其同化。
兩國便進入了「談判」階段,說是談判,其實就是景國提出條件,看遼國是選擇答應還是被滅國。
景國給出的此後遼國作為附屬國要遵守的條款可謂嚴苛至極。
一、景國國君對遼國官員有任免權,要求遼國的所有高官需要定期到景國入京述職,彙報遼國的治理情況。
並向遼國派遣景國的官員,在遼國擔任監軍,顧問等職務,幫助遼國皇帝治理國家。
二、遼國必須進行制度改革,需在國內推行景國的政治制度和律法體系,尤其是官員的選拔和任命,稅收制度,戶籍制度等。
景國將在遼國設立行署,領事館等,這些官署直接聽命於景國皇帝,負責處理兩國之間的事務。
三、定期納貢,遼國需定期向景國繳納大量貢賦,包括但不限於糧食,布匹,金銀財寶等。
四、對遼國境內的某些資源進行管制,景國會派遣特定官員及軍隊駐守在遼國的諸如礦山,鹽場等地方,對其進行管理和控制。
五、通商特權,景國將在遼國各重要行省設立貿易集散點,景國商人在遼國經商時可享受各種優惠政策和特權。
六、要求遼國解散原有的軍隊,只保留少量的治安部隊。
同時景國會在遼國的重要城池,關隘,邊境等地駐紮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直接聽命於景國皇帝,負責維護遼國的治安和防禦。
七、軍事設施和武器裝備的統一收繳管理,景國會派遣軍隊對遼國的城池,堡壘,兵器庫等軍事設施進行定期清查和收繳。
八、遼國的所有青壯年男子必須到景國參加軍事訓練,按照景國的軍事制度和訓練方法進行訓練。
訓練結束后,這些人可以回到遼國,但必須聽從景國的調遣和指揮。
九、遼國所有私塾,書院的改造,景國會派遣本國的先生,學者到遼國對其當地的官學與私學進行改造。
並在其教材中加入景國的文化,歷史及景國的英雄人物,偉大成就作為重點教學內容。
十、在遼國大力推廣景國的語言,將其作為官方語言在遼國使用。
官府,私塾,集市等公共場合強制要求使用景國語言。
十一、鼓勵遼國百姓接受和模仿景國的風俗習慣,如服飾,飲食,節日等。
遼國需定期舉辦與景國有關的文化節,民俗展覽等活動,展示景國的傳統服飾,特色美食,獨特節日等。
十二、在遼國設立景國的官方宣傳機構,通過張貼標語,發布公告等宣傳景國的統治理念,政策法規以及景國對遼國的「恩澤」。
強調遼國是在景國的庇護下才能享受和平,穩定和繁榮。
這十二條一出,所有人都不禁感嘆道,之前景國與楚國和談提出來的那七條實在是弱爆了。
遼國的新任皇帝八成不會答應的,就連景向霆也是這麼想。
如果是他,此時一定會率領剩下的禁衛軍死戰到底,命可以丟,氣節與作為一國之君的尊嚴不能沒有。
這些條款如果答應了,不出幾十年,遼國便名存實亡,嘴上叫著是遼國,實質上百姓都「變成」了景國人。
不過蕭震宏卻是在得知條款后不出半日便答應了,還對著景向霆狠狠表了一番衷心,說什麼今後他一定會和景國派來的官員一同治理好遼國,讓景向霆只管放心。
搞得景向霆那口氣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只覺他實在不配與他同為皇帝。
但也不打算再殺他,留下他的命在遼國這個附屬國做個傀儡皇帝也好,能讓遼國百姓慢慢認同自己是景國人,比起用暴力手段威逼要強得多。
對於其他人的鄙視也好,唾罵也罷,蕭震宏都不在乎,他也沒什麼所謂的一國之君的尊嚴與氣節。
他只想享受他的榮華富貴,雖然遼國變成了景國的附屬國,還有這麼多不合理的條款,但他還是遼國的皇帝,可以極盡奢靡享受的過完他的一生。
至於他死後或者是幾代之後遼國是不是已經完全被景國侵吞,不復存在,那就不是他考慮範圍內的了。
在景國派人到遼國接洽各種條款上的事宜時,楚國快炸鍋了,應該說是楚天堯被景國的勢頭嚇得不輕。
景國另一支攻打楚國的軍隊也是越戰越勇,朝著楚國腹地不斷逼近,楚天堯之前的那點兒硬氣全沒了。
趕忙重新向景國求和,這次的姿態放得更低,景向霆也是欣然同意。
不過現在投降的待遇可就和之前不一樣了,楚國得同樣作為附屬國,一切比照著遼國來。
楚天堯悲憤交加,又實在無能為力,只能忍痛答應下來。
至此,這場由楚遼兩國主動挑起的大戰也由兩國凄慘落敗而結束。
此次大戰的勝利也是景國統一整個大陸的開端,歷紹等人的名字及功績也被記載在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