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膽大包天試如意(十)
當初,領佛祖之命,趕往金山寺的那個夜晚。
觀音菩薩將那片法明長老圓寂后,留下的柳葉交於玄奘。
這本身,就既是一個陽謀,也是一個考驗。
菩薩在柳葉中,留下了一道自己的神念。
這一道神念,既可以緩慢恢復柳葉中的法力,也可以給尚且弱小的玄奘多一層保護。
但與之相對的,觀音菩薩也可以通過這道神念,隨時了解玄奘的近況。
更重要的是,這片柳葉代表著那位,從水中救下玄奘,並且將他從小養大的法明長老。
佛祖曾言,有邪魔意圖對取經人下手,甚至很可能已經成功了。
儘管心中不信,但是為了此次量劫大局,觀音菩薩也不會不留後手。
而這片柳葉,就是觀音菩薩的後手。
如果那位法名玄奘的取經人,真的已經被什麼邪魔篡奪了軀殼。
不再是原本的金蟬子轉世了。
為了避免被柳葉中,菩薩留下的神念監視,那邪魔必定會找各種借口,百般推辭。
而如果他還是金蟬子的轉世,還是取經人玄奘。
那麼他一定會收下這片柳葉,並且珍之重之,妥善保存在身邊。
就算那量劫邪魔看穿了陽謀,謹慎偽裝、收下柳葉。
它也將落入菩薩的監視之下,不敢輕舉妄動,直至某天露出馬腳。
而結果是,玄奘毫不猶豫的收下了柳葉,日夜帶在身邊。
即使是後來得到了佛珠空間,他也從未將柳葉存放到空間中。
甚至在玄奘遊歷大唐的十多年裡,每到清明、重陽佳節,他還會取出柳葉,悉心祭拜。
結合法明老禪師的記憶中,所有關於玄奘,從小在金山寺長大的種種經歷。
觀音菩薩開始逐漸確定,取經人並未受到什麼邪魔影響。
金蟬子的第十世,除了性格上有些跳脫、頑皮,與前九世不同外,並無任何不妥。
甚至在他遊歷大唐的日子裡,時不時表現出的,諸如樂善好施、嫉惡如仇等特點。
與那個一怒之下,出手重傷阿難迦葉。
奪回米粒黃金,還與舍衛國百姓的金蟬子,簡直是如出一轍。
再後來,玄奘似乎也隱隱察覺到那片柳葉,可能與菩薩間存在著某種聯繫。
結果,他不僅沒有心存芥蒂,反而繼續像原來那樣,將柳葉帶在身邊。
只不過,在偷偷烤肉,或者喝酒的時候。
玄奘會開始,似乎是自言自語一樣的解釋,說他這不算犯戒。
說僧人也可以吃三凈肉。
說是那妖物自己送上門找死的,浪費了可惜。
說酒也是糧食釀的,反正醉了能用法力化解,也不會誤事,就和液體蒸麥飯沒什麼區別……
基本放心下來后,觀音菩薩已不再像剛開始那樣,時刻分神關注玄奘的動向。
只用偶爾「抽查」的方式,關注一下玄奘那邊,有沒有遇到什麼需要她出手相助的困難。
比如五行山崩的那一次。
還有不久之前,在淮水河畔,為了平息無支祁引發的洪水,玄奘一口氣耗盡了柳葉內的法力。
此舉,自然引來了觀音菩薩的注意。
也正因此,菩薩才成為了如今三界之中,最早獲悉那通天教主去向的人。
知曉了通天聖人,竟然在拒絕元始聖人的邀請后,自己又偷偷溜出了紫霄宮。
還隱藏了氣息、身份,在下界尋訪昔日故人。
觀音菩薩擔心被通天聖人察覺,所以在玄奘與猴子過淮水后,就暫時切斷了與柳葉的聯繫。
直到玄奘與猴子出發,前往十洲三島時,才重新恢復了神念連接。
隨著玄奘在崑崙島上的行動。
觀音菩薩也心情複雜的,看到了如今道門闡教新晉弟子們,憊懶懈怠的樣子。
還有後來,玄奘與孫猴子,戲耍道行天尊的場面,菩薩也差點笑出聲。
提起昔日棲身的道門闡教,觀音菩薩心中只覺莫名複雜。
今日站在凌霄寶殿上,抬頭就能看到昔日的師尊,元始聖人。
觀音菩薩心中,又多了幾分沉重。
封神量劫之後,她雖然選擇離開道門闡教,拜入西方教出家為僧,遠離昔日紛爭。
但對於闡教之主,元始聖人,她心中仍舊存著一份敬意。
在她看來,原始聖人的性格一板一眼,認真到了偏執的程度。
看似視規矩大於一切,冷漠無情,甚至稍顯殘酷。
但若是能得到元始聖人的認可,他卻反倒是三清中,最有人情味的那個。
太清聖人行無為之道,不開宗立教,僅偶爾收幾位道童在身邊。
最「有為」的一次,也不過是分出一位善屍,入輪迴,化作凡人李耳行走世間。
只傳道理、不留道統。
引世人自行理解、自行思考、自行摸索道之玄妙。
上清通天聖人,行事激進、心比天高。
不加鑒別,廣收一切眾生進入截教。
但對於門下,絕大多數弟子的修行困境,生死劫數。
通天聖人顧不過來,也沒有打算全都照顧到。
絕大多數的截教弟子,主要依靠的還是相互扶持、相互幫助。
真要遇到生死殺劫,通天聖人也只會搖頭感嘆,門下弟子學藝不精。
除了廣成子三謁碧游宮那次事件之外。
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通天聖人都從未插手過晚輩之間的爭鬥。
但元始聖人則不同。
封神量劫之前,他只根據修行者的出身族類,還有修行天賦收徒,而且標準極為嚴格。
若是想要矇混過關,少不了還會挨一頓聖人的貶損斥責。
可一旦得到元始聖人的認可,成為闡教弟子。
他就會親自賜下適合的功法、頂尖的法寶靈物、充足的修行資源。
確保每一位闡教門下弟子,都能在毫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專心修行,充分發掘自己的天賦。
對於門下弟子的修行情況,元始聖人也會認真考較、親自督促。
甚至允許當年的十二金仙,若是修行遇阻,可以隨時前往昆崙山玉虛宮求教。
聖人會暫時放下自己的事,優先指導那十二位出身好、天賦高的弟子修行,突破瓶頸。
如今的觀音菩薩,當年的慈航道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在封神量劫時期,每次聽聞門下弟子遭遇困境,元始聖人都會竭力出手相助。
三霄娘娘設下九曲黃河陣,十二金仙被困其中,散了胸中五氣,修為一跌到底。
驚聞此事,元始聖人不惜拉下臉面,親自出手,也要先將門下弟子從陣中救出來。
之後,為了幫助十二金仙儘快恢復修為,元始聖人更是費盡了心思。
然而,卻也正是因為元始聖人,對於門下的弟子太過在意、太過關照。
才養出了諸多闡教門人,心高氣傲、自私自利的心性,行事也愈發的肆無忌憚。
封神量劫后,慈航曾向聖人提出。
闡教收徒不應只看族類天賦,更應注重心性。
對於當前門下那些心性惡劣,惹出大禍的弟子,也應嚴懲不貸。
而原始聖人卻堅持認為,族類與稟賦乃是天數,不可變,而心性可變。
門下弟子行事逞兇鬥狠,招來諸多災禍,只是因為經歷的挫折和考驗還太少。
上等族類與上等天賦,就是命定的高貴者,無論走多少彎路都註定不凡。
下等族類與下等天賦,就是命定的卑賤者,無論心性如何,最終都將無足輕重。
曾經的慈航道人,終究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
灰心失落之下,她只能選擇離去,成為了如今的觀音菩薩。
再到此時,於凌霄寶殿中與昔日恩師重逢。
觀音也只能選擇與這裡的所有仙神一起,沉默不語。
然而,就在下一秒。
這凌霄寶殿中的沉默,卻被一連串自殿外而來的笑聲,輕易打破。
這笑聲爽朗不羈,猶如夏日突至的雷鳴。
雖能聽出是女子在笑,但笑聲中凌厲的殺伐之氣,卻讓殿內眾仙佛神聖,心中一顫。
笑聲未止,便聽那殿外女子,竟又如同身在戰場一般,恣意高喝道。
「兩位聖人,你們到底打是不打?!
若是不打,就別怪本將先出手了!」
話音才落,兩柄若純金鑄就而成,造型張揚的飛金利劍,已經貫穿凌霄寶殿的大門。
一柄刺向如來佛祖,一柄徑直斬向元始天尊,都沒有半點遲疑留情的意思。
直到此時,才聽見殿外,有仙吏慌張通報道。
「起奏陛下!北天門總兵大將斗姆元君,入朝覲見!」
……
聽聞此聲通報,大殿之上,沉默已久的玉皇大天尊。
眼底,終於閃過一道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