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農為天下之本,農利則國利
楊信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回答道:「水利乃國家之根本,不可輕忽。」
「在沂州時,我曾見過當地百姓因河水泛濫而受苦,因此深知治水之重要性。」
「治水之道,在於順應自然,因勢利導。」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地勢高低,修建堤壩,開鑿渠道,將洪水引入低洼之處,既能減少災害,又能灌溉農田。」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稱是。
另一位官員又迫不及待地問道:「那農利方面,你又有何見解啊?」
楊信略一思索,便侃侃而談:「農為天下之本,農利則國利。」
「要提高農業產量,除了興修水利外,還需注重農具改進,耕作技術革新以及種子選育等方面。」
「在沂州時,我曾見過一種新型犁具,聽說就是你們工部創製的,其耕作效率遠超傳統犁具。」
「若能將此種犁具推廣至全國,定能大幅提高農業產量。」
工部侍郎站在一旁,聽著楊信的回答,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走上前來,拍了拍楊信的肩膀,誇讚道:「楊信,你果然名不虛傳!」
「太子殿下沒有看錯人。」
「不過有一點你說錯了,那些犁具,雖是來源於我們工部,但實際上,是太子殿下給的靈感!」
楊信聞言,十分詫異。
太子殿下還懂這個?
正值此刻。
大太監宏亮的聲音劃破了宮廷的靜謐:「陛下、太子駕到!」
霎時間,工部的官員們紛紛整理衣冠,快步迎上前去,畢恭畢敬地行禮參拜!
獨孤懷恩也從繁忙中抽身,急匆匆地趕來,向陛下和太子殿下深深一禮。
李承乾環視一周,最後將目光落在了獨孤懷恩的身上,緩緩開口問道:「楊信在工部表現如何啊?」
他的語氣雖輕,卻帶著不容忽視的威嚴。
獨孤懷恩心中早有準備,楊信畢竟是太子殿下引薦的俊才,自然不敢怠慢。
他微微一笑,恭敬地回答道:「楊信此人,才華橫溢,實乃我工部之幸。」
「自從他加入以來,便一直在暗中派人觀察其表現,果真是名不虛傳。」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楊信能撰寫出《沂州山志》,其學識與見識可見一斑。」
「在我工部,正需要這樣的人才來勘測地勢,記錄風物。」
說著,他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楊信,只見楊信被誇得有些不好意思,臉上微微泛紅。
獨孤懷恩見狀,心中更是滿意。
暗道這楊信不僅才華橫溢,還謙遜有禮。
日後,必成大器!
李承乾眼中流露出滿意之色。
一旁的李世民也負手而立,目光在楊信身上流轉,心中暗自點頭。
確實,朝中正是需要這些充滿活力的年輕人,才能為大唐的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他注視著楊信那朝氣蓬勃的面龐,心中感慨萬分。
大唐的千秋偉業,正是要依靠這些才華橫溢,志向遠大的年輕人啊!!
李承乾不再猶豫,直接對獨孤懷恩說道:「獨孤大人,我看楊信是個可造之材,不如就在你工部給他安排個職位,讓他先歷練一番如何?」
獨孤懷恩聞言,立刻點頭應允:「太子殿下所言極是,既然如此,那就封他為風物吏吧,讓他負責勘測地勢,記錄風物。」
楊信聽聞此言,頓時愣住了。
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初來乍到,竟然就直接在工部當上了官!
他心中激動不已,連忙上前拜謝!
「多謝太子殿下提拔!多謝獨孤大人賞識!」楊信的聲音中充滿了感激之情。
李承乾笑呵呵地扶起他,說道:「風物吏雖然還算不上正式的官職,但以你的才華和能力,遲早會有更大的作為。」
「今後,你要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些,不僅僅要關注沂州的山川風物,更要放眼整個天下的山川水利!」
「知道了嗎?!」
楊信聽了李承乾的話,心中激蕩著雄心壯志!
他深深一禮,朗聲領命。
李承乾隨即轉向獨孤懷恩,鄭重地吩咐道:「獨孤大人,你便安排些人手,依照楊信所著的《沂州山志》中的記載,前往那邊開墾、開礦吧。」
獨孤懷恩恭聲應諾,心中暗自讚歎楊信的才幹。
沂州城外的礦物儲藏情況,早已被楊信詳盡地記錄在那本《沂州山志》之中。
如今只需按照書中的指引,按部就班地進行開挖,便能夠有所收穫。
他當即命人準備前往沂州。
同時又喚來楊信,虛心向他討教那邊的地勢情況。
楊信對獨孤懷恩的提問一一作了詳盡的解答。
李世民在一旁聽著,臉上不禁露出了笑眯眯的神情,他點頭稱讚道:「我看此子,未來前途無量,必成大器。」
李承乾聞言,笑著打趣道:「父皇這是起了惜才之心?」
李世民輕輕一嘆,感慨道:「朕只是覺得,我大唐的未來,終究還是要靠你們這些年輕人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
翌日。
朝堂之上氣氛莊重而肅穆。
六部官員依次奏稟國事,李承乾端坐於龍椅之上,神態威嚴。
這幾個月的遊玩,使得案頭堆積的文書奏摺如同小山一般!
好在,並無太多棘手之事。
長孫無忌步出班列,恭敬地向李承乾奏稟:「殿下,因學堂建設之推進,各地州府鄉闈之人數較往年已增加一倍有餘。」
「府衙所派學士皆已全力展開教學,以育英才。」
他頓了一頓,繼續詳細稟報:「教學內容涵蓋經史子集,注重德育與智育並重。」
「考試製度亦已完善,定期舉行月考、季考,以檢驗學子所學。」
「選拔人才方面,我們注重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擇優錄取。」
「至於各地州府學堂之優秀學子,經過嚴格選拔,方有機會進入長安大學深造。」
長孫無忌言辭懇切,條理清晰,顯然對此事極為上心。
李承乾聽后,微微點頭,表示讚許。
教育,乃國家之根本,他對於長孫無忌的彙報感到十分滿意。
「趙國公所言極是,教育乃立國之本,務必持續推進,不可懈怠。」
「除了經史子集這些傳統學問,數算、匠藝、手工、鑄造等百藝,也需納入教學內容。」
「畢竟,府衙學堂中的學子,大多出身庶民百姓之家,士族子弟或許對這些技藝不屑一顧,但對於百姓而言,掌握一門實用手藝,便是安身立命之本。」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因此,你們可從工部優選出精通這些技藝的師傅,下派到各個府衙,擔任百藝教學的老師。」
「同時,要制定詳細的考核規制和教學細則,確保每位學子都能得到切實有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