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材料領域的傑作
智能時代再往下,遠航需要面臨的問題,
莫道也不是從這次冬眠醒來,人類進入智能時代才開始思考的。
從這一世開始,乃至更早之前,同樣有求索研究院存在的那一世,
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就已經開始。
更進一步的能源技術的研究方向,
倒是始終都比較確定,
其他更加具有想象空間的能源來源方式,都太過於虛無縹緲。
唯一比較靠譜的,還是下一代,第三代可控核聚變技術,重核聚變。
依賴於,一代氘氚聚變,二代氦3聚變的技術積累,
至少對於重核聚變在理論有一些基礎認知。
而不像一些更微觀層面的能源釋放方式,一點邊際都摸不著。
不過,重核聚變要想實現,同樣是無比艱難。
單從反應溫度上,大概都能夠窺見一些艱難的體現。
氘氚聚變的臨界溫度,大概就幾千萬度。
而氦3,就已經上升到了數億度。
至於,此刻想要實現的重核聚變,
反應溫度可能需要數十億度。
可以說是再攀升了一個量級。
而這還是預估,實際實驗中需要多少度,還不能夠確定。
而在數十億度這個反應溫度下,當初氘氚聚變實現前,可控核聚變實現的許多問題,就又繞了回來,
最開始的一道難關,怎麼實現如此高溫的點火,都是一個問題。
而想要降低這個溫度要求,就需要增加反應堆內部壓力,怎麼繼續加壓?
在目前的相關材料的性能下,氦3反應堆反應過程中的壓力,就已經是極限,這歸根結底是一個材料問題,
然後,
即便能夠點火成功,
數十億度的反應溫度,怎麼約束,怎麼維持,怎麼控制?
在氦3反應堆上依賴於室溫超導材料完成的約束方案,已經是目前技術上能夠做到的極限,
現在需要再攀升一個量級。
最關鍵的是,最終這個第三代可控核聚變,重核聚變的反應堆還需要裝到遠航飛船上。
這同樣是一個難關。
而在能源之外,
速度這個問題上,
則更加複雜。
怎麼樣實現一艘超大型飛船百分之八光速的推進,並且維持數十年時間。
曲率引擎,真正意義上的無工質推進器?
要真能實現其中之一,
許多問題倒是簡單了,
甚至可以說,不光是太陽系了,更大的範圍內,更廣闊的星域,
人類文明都有了統治和開發的基礎。
只是,曲率引擎,或者無工質發動機,更加遙不可及。
即便是在此刻,智能時代,
也依舊看不到什麼實現的可能,甚至,到目前為止,
真正可行的理論都沒有。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
莫道倒是想起了之前那一世的本科室友賀淮,
也就是想要致力於大統一理論研究的人,
而這一世,到現在,大一統理論依舊未曾實現,
而卡住大一統理論最大的難關,就是基本力中引力的引入。
如果想要實現曲率引擎,起碼,需要實現大一統理論。
再往後,想要利用曲率,人類文明至少要能夠感受到空間中的翹曲。
對於這種研究,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都算是不錯,
最大的問題就是,根本沒有問題需要解決,因為沒有方向,連提出問題都無法做到。
最終,
莫道以及求索研究院相關領域團隊,
選擇的還是一個最實際的方向,
就是在目前的電推進技術上,做出突破。
嘗試大幅度降低其推進過程中,所需要的工質,
事實上,大幅度提升其『推重比』。
最好的選擇,其實是將其和能源系統,也就是此刻依舊沒有太多進展重核聚變反應堆聯動起來,
使用重核聚變過程中的副產物作為工質,
這樣可以事實上產生遠航飛船不需要額外單獨攜帶推進工質的情形。
只是,即便決定依舊走電推進這條路線,
但目前的情況已經基本證明了,
在現有的電推進發動機基礎框架下,想要實現莫道和求索研究院想要的電推進系統的可能性很低。
也就是說,在從室溫-1到此刻最先進的室溫-6電推發動機上,沿用的最基礎理論構造,必須被打破,
重新構造一個,新的,能夠滿足莫道和求索研究院需求的電推進發動機框架,
這個基本框架,不在於外形,甚至於內部結構,
而是下探到了理論層面,
相當於是可控核聚變領域中,托卡馬克和仿星器的區別,
氘氚聚變和氦3聚變雖然整體設計方案完全不同,但在最基礎的實現理論上,是相同的。
而電推進發動機,也是同樣的情況下,從室溫一到室溫六基礎理論上是一直延續下來的。
但此刻卻需要完全打破,找到一條新的路徑。
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此外,這個全新構造的電推進發動機,也必然需要一種更強大的新材料支撐。
不然別說推動飛船加速到百分之八光速,
自己在加速過程中也扛不住。
同時這個全新構造的設計也需要一種新材料來支持,
就像是室溫超導材料第三材料之於室溫系列電推進發動機。
所以,
在這段時間以來,莫道面對此刻這兩個領域的兩個問題,
絕大多數時間,還是在做材料問題的研究。
……
在智能時代之後,
求索研究院材料研究領域,基本也有遂古介入。
在莫道這裡,基本就是莫道就理論層面劃定一個範圍,
然後交給遂古進行窮舉一般的實驗。
這也算是智能時代的優勢,
不光是數據模擬,具體的實驗操作,也能夠由遂古按照確定的實驗流程同時操作若干智能機器人或者智能設備完成。
然後收集到相關數據后,回到莫道手裡,
然後就數據,莫道再進行一些思考,
再重新劃定一個範圍過後。
再進行下一輪材料試驗。
而即便是在遂古的輔助下,這部分實驗工作已經快了許多,材料方面的研究,也卡住了莫道超過十年時間。
莫道幾乎是在為新的電推進系統,從茫茫的材料海洋中,定製那麼幾種材料。
……
此外,對於重核聚變實現的,理論層面的研究,莫道也從未放棄過。
至少,在他的湍流理論基礎上,他需要給出一個更加完美的模型,以應用在重核聚變的約束上。
對於電推進發動機,他需要領著求索研究院相關研究團隊,完成一個至少在理論上能夠行得通的新構造。
時間,就這個過程中,不斷流逝著。
70年,71年。
莫道沒有多麼急躁,只是每天相對平靜的,反覆思考著這同樣幾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反覆進行嘗試。
莫道主持下的,各領域相關團隊的研究員們,也不太急躁,對於莫總師,他們始終抱有有些盲目的信心。
此外,對莫道來說,進度緩慢,對於一眾研究員們來說,這樣的超級項目能夠感覺到始終往前推進,而不是始終原地踏步,就已經足夠人振奮了。
而對於求索研究院的大眾來說,就更沒有什麼著急的了,他們依舊能夠感覺到,有各種或許並不跨越時代,但新的技術每天在智能時代誕生,生活,也依舊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然後,
就在這種情況下,
遠航目標中兩個關鍵問題的解決,總算是逐漸有了一些契機。
73年,莫道拿出了一種新的室溫超導材料。
除了更高的臨界溫度以外,其本身也有著相當的強度,和其他多個方面的優異特性。
也是莫道這十幾年持續研究的一樣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