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一條鞭法,
北京城,古老而威嚴的城牆在陽光的映照下散發著雄渾的氣息。
德勝門巍峨聳立,厚重的城門彷彿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清晨的陽光灑在德勝門的城樓上,十幾名守門的士兵,打開了城門。
而後,兵士們一涌而出,站的筆挺,守門。
正當這個時候,一支隊伍騎著高頭大馬從城中快馬仰鞭而出……
這個隊伍便是廠衛特別行動小隊。
帶隊的是,東廠的大襠頭,原錦衣衛千戶顧名章,一個四十歲的壯年男子,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錦衣衛的千戶,三十六歲的趙思明……
隊伍共有三十餘人,東廠,錦衣衛的人員正好對半分。
隊伍來的快,去的也快,陣陣塵土散去之後,便也只能看到些許模糊的身影……
當然,在此守城的一名士兵,望著遠去的隊伍,心中暗自感概……
而這個兵士,便是被朱翊鈞的另外一個玩笑,留在北京城的努爾哈赤,不,現在他叫李健州。
李健州被迫留在京師之後,便到了兵馬司,也不參加操練,每日的工作就是看門,在原先的歷史上,他多少次魂牽夢繞想要攻打的都城,到了這個時空,他每天都能看到。
他已經很久沒有騎過馬了。
看到這些人之後,不免觸景生情,想到了自己在遼東自由自在的日子……
他到現在都沒有想明白,大明朝的大皇帝陛下,為何要限制自己的自由,將他留在這裡。
中午時分,陽光變得熾熱起來。
李建州與其他的士兵換班,拖著有些疲憊的身軀向家的方向走去。
他家住在京城城西的一個小院子里。這個小院子雖然不大,但卻充滿了溫馨。
院子里種著一些花草,李健州一進門,便能聞到一股花香味。
走進院子,李建州看到妻子鄢瑤正在院子里擺弄著花草,聽到開門聲后,鄢瑤便放下了水瓢,轉頭看向李健州。
鄢瑤容貌出眾,眉如遠黛,眼似秋水,肌膚勝雪,此時穿的一身粗布衣衫,但也難掩天生麗質的姿色。
這個鄢瑤出身官宦世家,他是鄢懋勤的孫女,在嘉靖年間,家族因罪被處置,她也因此流落到教坊司,而後被張鯨挑中,被他搞來,弄到了李健州身邊當老婆。
「夫君,你回來了。今日可累?」鄢瑤迎上前去,關切地問道……
李建州看了一眼自己的妻子,微微一笑,說道:「不累,只是今日,莫名的想念老家了……」
鄢瑤聽完之後,也不知如何安慰自家夫君,只能轉移了話題:「夫君,洗洗手,吃飯了。」說著,便轉身朝著廚房走去……
李健州看著自己妻子的背影,默默嘆了口氣……
按照努爾哈赤原來的性子,他是不會對一個女人產生一絲依戀的,可在這個時期,卻與以往截然不同,他被留在了北京城,人生地不熟,對於未來充滿恐懼的時候,一個溫柔的女子出現在了他的身邊,對他百依百順,最重要的是這女子生的也美貌,正好能滿足努爾哈赤那無盡的精力……
當然,這個鄢瑤出現在努爾哈赤的身邊,既是妻子,也是東廠安排在他身邊的探子……
而努爾哈赤在這段時間中,曾經數次有過想要逃跑的想法,不過,在想到李成梁臨走之時,對自己說的話,他的勇氣便消失的差不多了……但此時的努爾哈赤並不清楚,他若是真的跑了,可就離死不遠了……
朱翊鈞曾對張鯨做出過明確的囑咐,若是這個李健州逃了一次,抓到之後,立即殺了……
……………………
乾清宮內,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朱翊鈞高坐龍椅之上,神色威嚴,目光深邃地看著殿下站立的幾位重臣。
張居正、申時行、張學顏組成的內閣班子,以及海瑞四人,恭敬地站在下方,氣氛凝重而沉靜。
這是海瑞在上奏摺痛訴張居正代表的內閣不幹實事後的第三天。
張居正便帶著他的改革方案來到了乾清宮,求見陛下,而朱翊鈞也很是識趣的將海瑞也召了過來,一同聽一聽。
張居正微微抬首,拱手向皇帝陛下進言:「陛下,臣今日要為陛下詳述這一條鞭法之要旨。這一條鞭法,實乃關乎我大明社稷之重要變革。」
朱翊鈞喃喃自語:「一條鞭法……」
張居正緩緩說道:「是……陛下,我朝舊制,稅賦名目繁多,百姓不堪其擾。田賦、丁稅、徭役等各自徵收,不僅流程繁瑣,且易生弊端。而一條鞭法,旨在化繁為簡,將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合併為一,統一徵收銀兩,如此一來,可大大減輕百姓負擔,亦能提高徵收效率。」
「其一,合併稅賦之後,徵收標準更加明確。以往百姓苦於稅目不清,官吏趁機盤剝。如今只按土地和人丁核算出應繳納的銀兩數目,一目了然,杜絕了官吏隨意加征之可能。」
「其二,徭役折銀。過去百姓需親身服役,耽誤農時,影響生計。如今將徭役折算成銀兩,由官府僱人服役。這樣既保證了公共事務的順利進行,又使百姓得以安心從事農活。。」
「其三,統一徵收銀兩,便於運輸和存儲。以往徵收實物,運輸成本高,損耗大,且存儲不便。改為徵收銀兩后,可大大節省財政開支。」
「陛下,一條鞭法之推行,必將為我大明帶來諸多益處,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穩定大明天下。臣等懇請陛下恩准,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此新法。」
張居正說完之後,便躬身行禮,而他身後的申時行,張學顏二人也是紛紛躬身行禮……
朱翊鈞聽完張居正的話后,只是嘆了口氣,他並沒有第一時間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轉頭看向了海瑞。
「海愛卿,你覺得如何?」
海瑞聽到朱翊鈞的話后,拱手而言:「陛下,張閣老所言一條鞭法,雖有其理,然臣不敢苟同……」
「新法欲並稅賦、徭役為一,統一征銀,雖可省運輸存儲之費,明徵收之准,然百姓安能輕易得銀……」
「鄉間之民,多以物易物,所產不過粟麥布帛,何處得銀以納賦稅……」
「且征銀之法,必使豪富之家囤積銀兩,操縱物價,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民不得安其生,國何能穩其本?此新法看似精簡,實有利於社稷,但對萬民百姓無利,反增其困也。望陛下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