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九華山風光

第八十九章 九華山風光

第二天,興向師傅請假陪萍上九華山玩。

據說,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李白遊歷九華山,見九峰如蓮花,寫下「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後人便削其舊號,易九子山為九華山。李白曾經三上九華,寫下了數十首讚美九華山的不朽詩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

他們從貴池坐車一個多小時來到九華街。

九華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

九華街是一處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聳翠,環山如城。九華街是九華山的中心,為香客遊人集散地,主要寺廟也集中在這裡,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裡老街店鋪、寺廟林立,僧俗共處,農禪並重,是九華山人文景觀薈萃之地。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東晉隆安年間(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名僧杯渡在芙蓉嶺下創建茅庵,開創了九華山佛教活動先河。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

想不到皖南有這麼一個好去處,真的是「蓮花佛國,世外桃源」。

萍這是第一次來皖南,其時還沒有到別的地方去過,還沒見過黃山的風景,徽州的建築。

走進這蓮花佛國的山門,極目所望,萍發現這裡所有的寺院與普通的皖南民居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寺院、尼庵與民居好像只有用顏色才能區分。在這裡的寺院中也總能找到黛瓦、天井、馬頭牆,木雕這些鮮明的徽派建築特點。九華山的建築,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這裡有一種窗戶叫做檻窗,一般的大型建築上面,或家庭建築上面都有這種檻窗。寺廟也結合了徽派。為了採光的需要,寺廟窗戶比較大,有玻璃。還有一種窗戶,這個叫裙板、腰板。上面是採光用的檻窗,再一個典型的特徵是天井,在徽派建築中叫做泗水歸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個屋檐落下的水仍然歸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氣、採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裡,所以雖然是寺廟,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築融會在一起。

九華山的建築,除了粉牆、青瓦之外,還有一個典型特徵就是牆體高大的馬頭牆。在鄰家房屋失火時能夠阻擋外面的火勢,保護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牆。

有一句俗語叫「螺螄殼裡做道場」,意思是形容活動地方小。但「道場」究竟是什麼?恕萍無知,在沒有去九華山之前,他一直不明白。

道場原指佛成道之所,后泛指各種活動場所。九華山開闢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成為一千多年來僧侶及大眾的朝聖地,緣起於新羅國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唐開元年間,新羅高僧金喬覺來到九華,當地士紳諸葛節等人為他在虎形山下起建寺院,獲朝廷賜名「化城寺」,此為九華山開山祖寺。金喬覺圓寂后應化為地藏菩薩,僧徒、居士們在神光嶺上建起「肉身寶殿」,成為佛教信徒朝拜地藏菩薩的必到之地。

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鍊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於九十九歲高齡,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根據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

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別在神光嶺、百歲宮、雙溪寺。神光嶺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

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九華山佛教至明初獲得顯著的發展,清代達到鼎盛時期,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廟90餘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餘尊,藏曆代經籍、法器等文物2000餘件。

明萬曆年間,朝廷賜銀重修地藏塔殿,賜額「護國肉身寶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豐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規模重修,移殿門正南向,門額懸挂「東南第一山」橫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北洋軍閥政府總統黎元洪,書贈「地藏大願」匾額。1955年和1981年又經兩次重修。建築面積為705平方米。

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築,殿高15米,門朝西南,紅牆森嚴,巍峨雄壯。入殿須登八十一級台階。站在台階之下,舉目仰望,可見南門廳上兩塊匾額。上額書「肉身寶殿」,下額書「東南第一山」。塔東側有明刻石碑《地藏聖跡碑記》,為明萬曆年間劉光復所撰寫。與塔基相平處橫一巨石,似人工洞頂,南面鐫刻「磐石常安」橫幅;北面雕著「神光異彩」四字。

大殿四周迴廊上方雕樑畫棟,仙鶴、麋鹿等珍禽異獸,牡丹、靈芝諸鮮花奇草,栩栩如生、鮮艷奪目。迴廊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楹聯,北邊是:「誓度群生離苦趣,願放慈光轉法輪」。南邊兩副,一副題著:「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極天高海月升」;另一副是:「福被人物無窮盡,慧同日月常瞻依」。兩副對聯的首字連讀是「心目福慧」,表示「心中目前」不離地藏、終能修到「福慧」圓滿。

此殿莊嚴雄偉,是塔殿式建築,上蓋鐵瓦,四角有宮殿式翹檐。殿宇面闊三間,進深16米,地面平鋪漢白玉石。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面木質寶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共大小不等五十六尊,塑造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木塔外為漢白玉神台,上有雙手捧圭的十殿閻羅立像,朝奉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塔基四角有回柱頂梁,塔內是供奉金地藏肉身的三級石塔。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終年不分晝夜燈火長明。

塔北門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橫匾,寫著地藏菩薩誓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為黎元洪所書。

晨曦中,台下雲層如海,稱為「雲鋪海」勝景。多雨季節,低雲凝重,雲層含有微細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現出「銀鋪海」奇觀。

自1978年起,九華山每年舉行「地藏法會」,懸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法會」飄幡。

據佛經記載,農曆七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為地藏菩薩聖誕日,傳說也為金地藏成道日,這天,九華山在肉身殿舉行隆重慶典,稱「地藏法會」,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金地藏肉身塔。法會一般歷時七天,農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圓滿之日設齋供眾,廣結良緣。法會期間,民間有「百子會(團)」等朝山進香。凡人數滿百人即可組成一會,稱「百子會」。百子會設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高誦「南無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薩」,餘眾接誦「阿彌陀佛」。每逢地藏菩薩聖誕期,僧俗二眾於肉身塔誦經拜菩薩通霄達旦,常見僧尼和信士一步一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靈、赦免罪孽、消除災障、增加福壽。與此相應,各地還有類似會(團)匯攏九華,如「萬勝老會「、「香山勝會「、「同人老會「等。

善男信女們一步一磕頭,有的人把頭都磕頭破了。

其時九華山還沒有纜車和索道。據興說,每年的農曆七月份是九華山佛事活動最多的月份,常常有來自海外的高僧,歲數大的頂都是抬上山的。

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這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瑕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裡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后封他為「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台之上的無瑕和尚的裝金肉身。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迹,錯落其間。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於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於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干。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

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肛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又有幽深岩洞,堆雲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緻,極利禪修。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群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使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

(未完待續)

附:金喬覺

金喬覺(696—794),新羅僧,俗稱金地藏,為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

據說,金喬覺早年曾經來大唐留學,漢學修養頗深,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此間他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於是回國后,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髮為僧。唐開元七年(719),金喬覺24歲時,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陸,幾經輾轉,卓錫九華。位於九華山麓的「九華行祠」為其初上山的棲身之處。九華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嶺,都留下他的足印。

他在九華山期間曾留有《酬惠米》和《送童子下山》詩各一首:

《酬惠米》

棄卻金鑾納布衣,修身浮海到華西。

原身自是西王子,慕道相逢吳用之。

未敢叩門求他語,昨叨送米續晨炊。

而今飧食黃金飯,腹飽忘思前日飢。

《送童子下山》

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金喬覺在九華山苦修了75載,於唐貞元十年(794)農曆閏七月三十日夜跏跌圓寂,壽至99歲。三年後開函時,據說「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佛教徒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觀,弟子們視為地藏菩薩應世,尊其為「金地藏」。九華山由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與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並稱為「四大佛教聖地」。

地藏王的肉身安葬於一個小嶺上,後來在建造墓塔時,見其嶺頭夜間閃閃發光,故名「神光嶺」。後人又在墓地上建起了宏偉的肉身殿,以護石塔。殿前有81級台階(寓意地藏活了99歲),廟后一匾額書著地藏誓願。

為紀念地藏菩薩成道之日,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

金喬覺及其弟子究竟屬何派,史無記載。一說他屬華嚴宗,一說其屬於凈土宗一派,但大都認為他應化為地藏菩薩,弘揚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偉大願,超越了宗派範圍。

唐開元末,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僧地藏卓錫九華,苦心修鍊數十載,圓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眾認定其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建肉身塔以供奉,九華山因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至明初獲得長足的發展,與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華山佛教鼎盛時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廟99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600餘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餘尊,藏曆代經籍、法器等文物2000餘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逝水東流不復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逝水東流不復還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九章 九華山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