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交流會
第二天,鄧風羽和樂團成員也沒有閑著,找了荷蘭王室的聯絡人,要了一間綵排室,上午和大家練習一下曲子,保持手感,下午就放姑娘們出去逛逛荷蘭。
好不容易出國一趟,來到這座城市,怎麼也要讓她們好好玩一下。
要是東瀛之行順利的話,那後續她們的行程就會排的比較滿。
如果不順利的話,也會借著這次交流會的名頭,直接轉戰歐美,看看能不能打開這邊的市場的同時宣傳國樂。
時間一晃就來到音樂交流會的當天。
音樂交流協會的組建雖然很兒戲,但裡面只是交流沒有評比,沒有批判,聊聊音樂,聊聊創作歷程之類的性質還是吸引了很多人。
不過雖然協會很鬆散,但想加入卻很麻煩。
需要三個以上的會員推薦,並且還要獲得半數以上的表決同意。
這就導致基本在創建那一年能加入的就已經全部加入。
剩下的不能加入的,基本沒啥可能加入。
雖然人數不過百,雖然來不來參加都很自由,但是到交流會當天,超過八成的會員齊聚於此。
這裡面有超過一半沒打算上台演奏,他們有的是沒有靈感,有的是單純過來閑逛交流。
有的是曲子寫到一半不知道怎麼寫下去,於是過來走走看看能不能碰撞出一些火花。
但即使只有不到一半,準確說只有二十幾位音樂家帶了作品過來,也足以讓這三天的交流演出排的滿滿當當的。
約瑟夫·波利希作為牽頭之一,成為了本屆的話事人。
說實話,這個話事人,是沒人願意當才應推約瑟夫·波利希上台的。
但凡有人願意,約瑟夫·波利希也樂得把這個擔子交出去。
他自己兼顧學校之餘也有一些別的協會的職務,本身也很忙碌。
但是交流協會召集的音樂家本身都相對比較純粹,而且不想讓協會變得太過於『官僚』。
所以就只能為難那些本身就在各個音樂高校任職的校長。
畢竟他們有管理經驗……
當也基於這份純粹,協會的氛圍也格外的好。
約瑟夫·波利希很隨意的站在音樂廳的舞台上朗聲道。
「第一屆音樂交流協會正式開始,下面有請羅達·柯賀和柏林愛樂管樂合奏團帶來的舞劇《春之祭》。」
就是這麼簡單而又直接到像一個草台班子一樣。
羅達·柯賀上台之後也沒有說什麼廢話,直接和已經準備好的成員演奏了起來。
演奏結束后,他才開口說起了自己的想法。
「《春之祭》是美籍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的一部芭蕾舞劇。
它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部從傳統意義上進行編舞的作品。
標誌著戲劇手段的不斷極端化和逾越對傳統舞蹈的理解,這一發展過程的結束點和轉折點。」
他簡單的講解了一下這個《春之祭》然後這才說道。
「我們打算弄一個舞蹈教育項目,這就是我們迄今為止的第一個成果,我們打算從全球25個國家中挑選250位兒童聯手完成。」
「大家覺得這麼弄,包括選這麼一個題材,在音樂上面的表達和改編是否合適?」
說完后他也沒有繼續站在舞台上,很乾脆利落的帶著樂團成員下台。
然後走到一邊和一些有想法的,音樂家開始了討論。
舞台上也沒有空下來,工作人員上台幫樂團成員把樂器放到上面。
搭建的諸如鋼琴什麼的,大家就沒有動,反正只要音準沒有問題,換不換都一樣。
大家也沒有追求一定要完美演出,有一些人直接就上半成品,然後把自己的疑惑和想法說出來。
畢竟交流協會的重點從來就不是演奏,而是交流。
不喜歡其他音樂家對音樂這種表現形式的,不上去湊熱鬧就是了。
所有上台的人也和羅達·柯賀一樣,演奏完畢后,把自己的想法一說,然後乾脆利落的下台,找一處空地和有興趣的人一起交流
有音樂演奏的時候,大家就安靜下來聽,中間間隙時間就繼續討論。
很快這一天就過去了。
鄧風羽等,包括十二樂團的人都在這交流會上學習到許多東西。
成員的人均水平,欣賞,見識本就不低,這麼簡單的一番溝通,能讓『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音樂家茅塞頓開。
即使不能解開心中的疑惑,也能多了一些觸動和靈感。
鄧風羽和十二樂團的二十四個人加上琅郎和最近新認識的馬友友,還有鄧風羽的老同學阿米莉亞·艾德里安和戴恩·約翰森等人就一起找了一家中餐廳吃飯。
人多熱鬧的同時,還能互相交流一下心得想法什麼的。
時間一晃就這麼過去了兩天,來到了交流會的第三天。
而鄧風羽和女子十二樂團的演出也在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