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明末清初
在一次大擺宴席的時候,敵軍發動襲擊。秦良玉與丈夫率先出擊,將其擊退,而後乘勝追擊,接連攻破金柱關等7個營寨,大破楊應龍的叛軍,秦良玉位居首功。
但在楊應龍兵敗身死之後,秦良玉卻不願意自保軍功。公元1613年,馬千乘被太監邱乘忠誣陷,在獄中病逝。
丈夫死後,秦良玉並沒有選擇隱退,而是接替了馬千乘的職位,正式以土司的身份走上了更為傳奇的征戰人生。秦良玉忠君愛國,曾三次從四川出發,千里奔赴北方抗清。
1621年,后金包圍重鎮瀋陽,秦良玉一家兩代四口灑血沙場。在渾河與清軍血戰中,長兄秦邦平戰死沙場。
秦良玉突圍初期,榆關大戰中親率3000士兵奮力抵抗。所經過的地方秋毫無犯,明熹宗下詔給秦良玉加二品官員服飾,並封秦良玉為誥命夫人,封秦良玉兒子馬祥麟為指揮使。
第二次是1629年,皇太極率軍攻到北京城下。袁崇煥被捕入獄,京城內亂,秦良玉再次奉命進京,駐兵於今宣武區四川營衚衕,成為了清軍難以逾越的障礙。
現在到京北宣武門四川營衚衕還可以看到門上刻有「淑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12個大字。
第三次是1630年,清軍大舉進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極即位后,朝廷詔令天下,秦良玉拿出家中的所有財產充當軍餉,晝夜兼程,再次馳援京師。
此時秦良玉已經極負盛名,連皇太極也不敢小覷。他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幹將多爾袞率領的最精銳的部隊。秦良玉也深知金人鐵騎的厲害,於是她制定了嚴密的計劃,智勇雙全,幾個回合下來,清軍騎兵損失大半。
沙場老將多爾袞在與其真正交手后才知道對手有多厲害,他自知不敵,趕緊迎親收兵返回了營地。
秦良玉大獲全勝,皇太極全軍潰敗,皇帝朱由檢特意下詔表揚,並於平台召見秦良玉,賦詩四首,表彰秦良玉的功勞。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但此時的明朝已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公元1634年,清軍大軍剛剛敗退,張獻忠又率部起義。
秦良玉並未推脫,張獻忠對秦良玉的勇猛早已有所耳聞,聽說秦良玉率軍趕到后立即不戰而逃。秦良玉率軍追擊,與正好回師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大敗張獻忠,使之退走。
而後才有了張獻忠被朝廷招安。1640年,張獻忠再次造反,秦良玉再次挺身而出,先後在柳馬埡、譚家坪、北山新四里大破敵兵。
然而就在秦良玉節節勝利,張獻忠損失慘重,形勢越來越好的時候,剛上任的楊嗣昌卻不自量力,小覷張獻忠的軍隊,放入四川將其圍殲。
但因為兵力不足,寡不敵眾,致使明朝良將傅宗龍被張獻忠部下射死,大明軍白家軍損失大半。
面對步步緊逼的張獻忠,秦良玉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由於軍隊損失嚴重,為了重整旗鼓,秦良玉一出一半,朝廷只需支付另一半的軍餉,請求邵捷春出兵2萬應急。
但邵捷春與楊嗣昌不合,且倉庫中沒有現成的糧食,一再推脫,不予幫助。自此秦良玉實力銳減。
1643年,張獻忠攻陷武昌,再次進犯四川。清軍乘勝追擊,全四川形勢危急,巡撫陳士奇建議派兵駐守13個關隘,但卻沒有被陳士奇採用。秦良玉又找徐安、劉之勃,劉之勃雖然同意秦良玉的計策,但是卻無兵可派。
1644年,張獻忠領大軍長驅直入,再次進犯夔州,秦良玉率軍前往救援,但最終寡不敵眾。張獻忠攻下成都后,秦良玉對部下說:「我兄弟二人都戰死沙場,我一個婦人,受恩20年,到現在這種地步,也敢與賊勢不兩立。」於是秦良玉分兵駐守石柱境內,張獻忠到處招降四川土司,卻唯獨不敢來石柱。
1646年,遠在福建的隆武帝朱聿鍵派使節專程赴石柱,加封秦良玉為太保兼太子太保,封忠貞侯。同時,在西南的永曆帝朱由榔也封秦良玉為太子太傅,日以四川昭武使。兩年後,秦良玉病逝,終年75歲。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烈女傳》里,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里的巾幗英雄。
——「她兒媳婦也是個猛人,因為寡不敵眾,最終被圍殲了。」
——「秦良玉一米八六啊,我嘞個的雷啊。」
——「正史中唯一封侯的女人啊。」
——「明末小說中繞不開的人物,絕對的大佬。」
【一口氣看懂大清帝國的開國之君,皇太極的一生。#清朝#歷史#皇太極】
他是大清帝國的開國之君,征服鮮朝,打到明朝再無一戰之力,讓成吉思汗的子孫俯首稱臣。同時,他也是出名的寵妻狂魔,靠選舉登上了皇位。
他就是愛新覺羅·皇太極。那麼皇太極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後期又是怎樣進化為大清帝國的?本期視頻就讓我們走進清太宗皇太極的一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皇太極出生於1592年,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深受父親的喜愛。他自幼就十分聰慧,精通騎射。因為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常年忙於出征作戰,所以7歲的皇太極就開始負責主持家政,而且幹得井井有條。
在母親死後,皇太極跟隨父兄開始迅速成長,很快就變成了一個能文能武的英雄少年。當時努爾哈赤與烏拉那拉氏生有長子褚英、四子代善。努爾哈赤想效仿漢人的制度,立褚英為繼承人,但是又覺得褚英從小就心胸狹隘,不是合適的繼承人選。
後來也正如努爾哈赤所擔憂的那樣,褚英與四個弟弟和大臣的關係非常緊張,褚英強迫他們立誓反對努爾哈赤,於是皇太極等人就像努爾哈赤告發了褚英。1613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幽禁,兩年後將其處死,並建立了八旗制度,任命皇太極掌管正白旗。
褚英死後,代善成了第一掌管正紅旗與鑲紅旗的貝勒。然而代善與后媽烏拉那拉氏關係不清不楚,被努爾哈赤的小妾告發,於是代善也失去了繼承人地位,轉而支持與自己關係不錯的皇太極。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將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與皇太極封為四大貝勒。皇太極年齡最小,因而被稱為四貝勒。
後來努爾哈赤又將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也封為貝勒,並且規定軍國大事都要由八貝勒共同商議,這就是八王議政制度。
1626年努爾哈赤突然去世后,金政權面臨著生死拐點。或是像歷史上的那些割據小朝廷那樣亡於內訌,又或是在努爾哈赤留下的基礎上繼續開拓。八貝勒中輩分最小的多鐸勸說父親代善擁立四貝勒的皇太極。代善同意,經由代善提議,諸貝勒推舉35歲的皇太極為新一任大汗。
皇太極雖然登上了汗位,但也要和兄弟們共享權力,就連上朝時也要和其他三大貝勒一起接受朝賀。不僅如此,就連八旗也是不同屬皇太極一人。
身為大汗,有時竟也指揮不動他們。此外,後期還面臨著嚴重的外部威脅。明朝、蒙古、朝鮮環繞在後期的四周。
皇太極假意與明朝議和,趁明朝放鬆之際出征朝鮮。朝鮮難以抵抗后金,被迫與后金簽訂了城下之盟。朝鮮仍是明朝的藩屬國,但是每年都要向後金支付歲幣。
暫時打破了朝鮮之後,皇太極就氣勢洶洶的直奔錦州而去。一年前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打敗,含恨而死。
一年後皇太極又一次在袁崇煥這裡栽了個跟頭,后金騎兵想通過騎士優勢在曠野中打敗明軍。袁崇煥也看出了皇太極打的小算盤,沒有著急去救援錦州,而是固守寧遠派祖大壽等人率軍前去救援。
皇太極見錦州久攻不下就帶兵去包圍寧遠,結果在明軍的炮火下死傷慘重,皇太極只好撤回瀋陽,開始逐步解決后金的內部問題。
為了加強君主專制,皇太極重用漢臣,翻譯漢文典籍,仿照中原制度設立官署,設立負責八旗事務的官員,削弱其主對的貝勒的權力。
阿敏被幽禁,莽古爾泰被革職,為了名號,至此僅剩代善和皇太極。代善主動提出不再與皇太極平起平坐,皇太極成為後金名副其實的大汗,奠定了確立君主專制政體的基礎。
通過數次討伐漠南蒙古,后金消滅了蒙古大汗直屬的察哈爾部,林丹汗在逃亡途中病死,蒙古諸部紛紛投降。皇太極還得到了元朝的傳國玉璽——至高無上的寶物。
而明朝那邊自袁崇煥死後就再無良將能守衛遼東,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繼向皇太極投降,極大的增強了后金的實力。
1636年,漠南蒙古諸部尊奉皇太極為博格達·車臣汗,皇太極接受滿蒙漢三族大臣勸進,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還將投降過來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都封了王。
之後,清軍多次進入明朝邊境劫掠,甚至一路跑到了昌平,也就是明朝皇陵的所在地。明朝連忙調集各地兵馬,清軍掉頭南下,繼續在各地州縣劫掠,留下一地狼藉之後揚長而去。次年,皇太極第二次親征朝鮮,迫使朝鮮正式成為大清的藩屬。
1640年,清軍準備再次進攻寧遠、錦州防線。皇太極吸取了前幾次失敗的教訓,先一周然後分批圍困錦州。這場曠日持久的圍困戰足足打了兩年。
此時皇太極的身體每況愈下,但還是親臨前線決戰。1642年,明軍在松山大戰中陣亡5萬餘人,錦州、塔山、松山相繼被清軍攻破,自此明軍再無一戰之力。
然而皇太極是看不到大清統一天下的時候了。1643年,皇太極去世,享年52歲,廟號太宗。
【大清第一攝政王,權傾天下的多爾袞的一聲。#多爾袞#清朝#歷史】
他是一個孤兒,卻成長為權傾天下的攝政王,率領清軍入關一統天下,最後卻落得一個拋墳撅屍的下場。多爾袞為何要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他與大玉兒的愛情故事是真是假?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多爾袞的一生。
多爾袞出生於1612年,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他和皇太極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多爾袞這個名字在滿語中的意思為「苟歡」。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電視劇中多爾袞一直被稱作「十四爺」,但在當時他在一眾兄弟中其實是被稱為「九王爺」。
所謂的「十四爺」,其實是乾隆時期的叫法。多爾袞出生時努爾哈赤已經50多歲了。公元1626年,15歲的多爾袞同母兄弟阿濟格、堂兄濟爾哈朗一起被封為四小貝勒,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
不久之後,努爾哈赤突然去世,大妃烏拉那拉氏被迫殉葬,皇太極繼位。當時多爾袞的生母大福晉阿巴亥只有37歲,皇太極逼迫阿巴亥殉葬,這對於多爾袞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從此以後他就決定要靠自己闖出一番事業。剛繼位的皇太極又與其他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共享權力。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皇太極不斷提高四小貝勒的地位,以此來對抗大貝勒的人。
作為四小貝勒之一的多爾袞也因此與皇太極結成了同盟關係,得到了皇太極的信任。多爾袞修魯善戰,曾數次大敗明軍,屢立戰功。
1635年,多爾袞在率軍征服查爾部時得到了元朝的傳國玉璽——至高之寶,並將它獻給了皇太極。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時,年僅24歲的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地位僅次於代善和濟爾哈朗。
多爾袞與弟弟多鐸掌管兩白旗,實力頗為強大。由於八旗制度的特殊性,使得八旗的旗主貝勒都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
即使身為皇帝的皇太極也只能讓兄弟們支持他,而不是臣服他。這也為皇太極死後的內訌埋下了伏筆。
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新生的大清政權內部為了爭奪皇位陷入了內鬥的危機之中。皇太極生前並未指定繼承人,即在臨終時指定了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和阿濟格夫。
這其實是在效仿努爾哈赤的八王議政制度,至於他們能選出誰來當皇帝,就不是皇太極能管得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