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回 鳳凰舞鷹狼馳,救民水火(2)
羅建帶領的這個營那更是非常的桀驁不馴,羅建從十七歲開始就帶著幾個村的一百多人從軍,跟著老帥在東北大地上征戰,也出關打過好幾年。當然,仗打的有勝也有敗,他羅建卻既是猛將也是福將,打仗的時候很會動腦子,總是佔便宜的時候多,吃虧的時候少。直奉大戰的時候,他帶著一個排二十多個人硬是堅守陣地三天三夜,竟然只有七個人受傷,一個人都沒有死。他帶著二十多個人回來后,馬上就提拔為副連長,然後又是繼續打,到他們退回東北的時候,他已經是營長了。
羅建的營幾乎都是親戚兵和鄰居兵,大小羅村、鄭家灣和陳家村的青壯年,只要能扛槍又不想種地的,一個一個的都投奔了他。因為打了快十年的仗了,羅建帶兵「不打吃虧仗」的名聲早就出去了,加上老輩人的竭力推舉,只要是不願讀書、不願種地、不願營商的那些男人,都被送到羅建這裡來當兵了。當年羅建還被老帥親自接見過一次,拍著羅建的肩膀說:「媽了個巴子的,你這個小子太會打仗了。好好的干,以後給你更大的官來做。」
結果,剛做到營長的羅建,就得到老帥被日本人給炸死的消息,把他氣得夠嗆:你個小日本的,這不是把老子的官運全部都炸沒了嗎?我入你八輩子的祖宗都不夠!
雖然,少帥對立過戰功的老兵沒做什麼大的編排,但是少帥畢竟有他自己的一班子人馬,而且還要聽他拜把子大哥老蔣的。東北軍中就開始也摻水了很多人,羅建的營也慢慢的成為了雞肋一樣的隊伍,惹他們誰也不敢或者不願,但是他們什麼好差事也沒有輪上。只是在軍餉、給養這些方面還不錯,靠著瀋陽城,還算是一個富裕的地界。所以,羅建他們這個營還能吃香的喝辣的。
其實,倒不是羅建他們的人喜歡惹事,只是他們對日本人特別的恨,只要是占點理了,那一定要狠揍日本人,就是不佔理了,也要想辦法變出個理來。營里有了陳霜那就是如魚得水,陳家村的人出關以後做師爺的人很多,天生的能言善辯,而且詭計多端。
再加上營里其他幾個軍官,都是在戰場上的血水裡爬出來的主,沒有一個怕死的。一連長羅鳳是跟著羅建一起出去的,算是本家的兄弟了,他打仗的時候就知道往前沖,拉都拉不住,一臉的橫肉中滿是不服氣的神情。二連長陳默看起來文質彬彬,但是卻沒有讀過幾天書,只是不愛說話,喜歡想心思琢磨著整人,對付日本人就數他的鬼主意多。三連長鄭沙鷹是羅建第二次出關的時候找到部隊來的,先給羅建當勤務兵,沒想到第一仗就讓他出名了,一聽到槍聲,鄭沙鷹就忍不住的手痒痒的要命,根本不聽羅建的命令,從一個死去弟兄的手裡拿過衝鋒槍就躍出戰壕,拼了命的向敵人邊打邊喊,那架勢把對面的敵人嚇傻了,馬上潰退下去。羅建一看就讓他別做勤務兵了,給了個班長去做。
機槍排的排長叫陳二楞,那是陳霜的親兄弟,本名叫陳志,但是羅建看這個弟兄抱著機槍玩命的樣子,就給了個諢名陳二楞,結果最後全營就知道陳二楞了。機炮排的排長是羅建的一個堂弟,叫羅旺。本來只有機槍排,沒有這個機炮排的,但是戰場上羅建他們繳獲了三門小鋼炮,羅建就又給配了幾挺輕機槍,組成了一個機炮排,把在警衛排當班長的羅旺安排做了個排長。
羅建原來只有一個警衛班,都是幾個村裡很有威望的老輩人的直系子孫輩的孩子。羅建讓他們跟在身邊,一來是保護他們,二來警衛班的伙食更好一點。但是,這些孩子都有那幾個村百年來的血性,打起仗來同樣的熱血沸騰,「嗷嗷」叫著去最危險的陣地。而且,越來越多這樣的子孫輩的孩子們來了,羅建就把警衛班建成了排,排長是鄭月庭。
1931年的東北硝煙瀰漫,各方勢力角逐,少帥後來搞了個「東北易幟」,為國家統一做的夠東北人的血性,就為這一點,各級軍官都服他。但是,少帥對日本人總是忍讓,讓所有人都憋著氣。
隨著天氣逐漸寒冷了,日本人臉上的霜也越來越冷,他們圖謀東三省的野心昭然若揭。過了幾年安生日子的那些東北老兵們,都卯足了勁兒,想著咋樣也該給日本人一點厲害嘗嘗。陳默就說過:「那傢伙叫什麼?那就是國讎家恨!如果俺們不把小日本美美的捶一頓,這該多憋屈!」
和陳默有同樣想法的當然還有三營的所有官兵,從羅建到每一個大頭兵,每天都在陣地上緊緊盯著前面,那條大路是連接瀋陽城和北大營的要道,日本人要想有什麼動作,不管是大是小,都要打這裡通過才行。而且,北大營的部隊要是撤進瀋陽城,或者瀋陽城的城防部隊要支援北大營,都需要保障這條大路的暢通。不過,羅建參加了幾次瀋陽城裡的會議,日本人在瀋陽城和北大營這裡的駐兵都不多,也就兩三千人的樣子,但是北大營里有將近兩個師的人,除去換防之類的,也有8000多人,加上城防部隊和像羅建他們這樣在外圍警戒的隊伍,總數差不多快兩萬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陳霜在營里的會議上說:「媽了個巴子的,咱們這是十個人打他們一個,一人一指頭也戳死這些小日本了。」
羅鳳說的更露骨:「他小日本那就是武大郎的後人,要不是潘娘子當初下藥下少了,就沒他日本國了。看來,還是要屁顛屁顛的跑回來,不就是想讓俺們好好的揍他狗日的一頓,那才叫真正的心服口服了。俺就等著少帥一聲令下,抄起傢伙就衝過去,給這伙日本人的腦殼上,一人一個窟窿眼子,那才叫個敞亮。」
羅建看手下的這幫弟兄都發了狠的要跟對面的日本鬼子干一架,心裡自然是開心的不得了。帶兵的人,不怕手下的兵惹是生非,惹了事想辦法擺平了就是,惹事的兵都有一股子血性,他喜歡。最怕的就是蔫不拉幾的兵,一棒子都打不出個屁出來,拉上戰場準是個慫貨。所以,羅建在和幾個最貼心的的兄弟在一起的時候,就對他們說不要讓兵們的這股子血性沒了,要是憋的想惹事了,就讓他們去,尤其是找日本人的茬,那是要在後面多鼓鼓勁的。
隨著空氣越來越緊張,瀋陽城裡的風聲也是更緊了,但是上面的態度一直特別的不明確。北大營反而沒有以前那麼嚴密了,官兵們也很少出來。但是,羅建他們還是歸城裡的長官管轄,所以對北大營里的事情他們也不清楚。
1931年9月17日的中午,羅建叫伙房搞了幾個菜,到晚上讓鄭月庭把幾個連排長都叫來,他還拿出了一瓶好酒讓弟兄們暖身子。
羅建等菜上齊了,讓羅旺給大家都倒滿酒。
羅建說道:「各位弟兄們,你們這幫人,最少的也跟了我五年,而且都是在沙場浴血衝出來的。每個人的身上也有幾個窟窿眼,你們肩上的東西都是用命換來的。咱們算是過命的交情,有事就是要玩命的上的。」
陳霜說道:「大哥,你有什麼話就說好了,別在這裡先給俺們講這些。」
鄭沙鷹端起酒嚷嚷道:「我說,二位哥哥別說了。每次都是先喝幾杯的,所以啊咱們還是老規矩,先喝過幾杯,然後有啥說啥。」
所有人都端起酒說道:「就是,沙鷹兄弟這話最好。不喝酒啥也先別說。」
陳霜看著羅建說道:「大哥,沙鷹兄弟的話在理。」
羅建站起來,看著這些弟兄們說道:「好,咱們先把這杯酒喝了,然後再聽我說。」
所有人喝乾了酒,羅建讓大家都坐下。
然後,他接著前面的話頭開始說道:「最近,我看這裡的氣候有些不對呀。我是在成千上萬的死人堆里滾出來的人了,什麼樣的空氣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我還是有一些特殊感覺的。所以,我看北大營這幾天來一個兵都沒有出來,而且連傳遞消息的人也沒有。這絕對是有事的前兆,我前天悄悄的到城裡面轉了一圈,還找了那真團長喝了頓酒,可是他也不知道為嘛。但是,我看他好像也憂心忡忡的。」
馬鳳跟著說道:「說心裡話,那團長這人還不錯的,就是有點太較真了。他現在和我們的關係好了很多,既然他都心神不定,那可能真的要有事了。」
陳霜想了想說道:「咱們這裡有事,那就跟小日本脫不了干係,也只有他們喜歡在這裡惹事。我看咱東北遲早要打大仗,因為小日本對這裡饞的很呢。但是,上面怎麼沒動靜呢?這和老帥的做派確實不一樣。」
「上面的那些事情,咱們管不著。」陳默說道,「咱們就管好眼巴前的那一條大路就是了,一旦有事,一隻蚊子也不能讓他給飛過去了。建哥、霜哥,我看該讓那些弟兄們現在都回來了,多一個人多一條槍,也多一份力氣。」
羅建點頭說道:「陳默兄弟的話,也正是我準備給大傢伙說的。老霜,你回頭派個人回村裡去看看,只要不是家裡特別困難的,明天中午之前都給我回來。」
陳霜點頭說道:「大哥,你就請放心吧,我今天下午已經派出去人了,讓他們回到村裡去。我和大哥想的是完全一樣的,只要不是家中有躺在床上不能動的、老婆馬上要生產的、孩子和老人有重病的,明天中午之前都必須回到各自的連隊。哪個敢違背,我這裡軍法從事。」
羅建滿意的說道:「老霜總是能幹在前面,咱們一起這麼多年,你是我真正的左膀右臂。」
「大哥說什麼話來?要不要咱倆連干三杯?」陳霜哈哈笑著說道。
兩個人端起酒杯連幹了三杯。眾人哈哈笑著鼓掌,都豎起了大拇指,陳志嚷嚷道:「怎麼這好酒,是不讓我們這些做兄弟的喝了?」
「哈哈。陳志兄弟豪爽。」羅建端起酒杯說道,「這好酒是給各位好兄弟解饞的,平時你們都躲在各自的連部悄悄的喝酒,你們當我不知道呢?但是,今天這酒喝完了,大家都要記住我的話,不能再多飲酒而誤事了!畢竟,現在的局勢有些不對頭,要是有事了,大家都要給我清醒著才行!」
所有人端起酒一飲而盡后說道:「大哥說的在理。今天咱們好好喝一頓大哥的酒,然後就瞪大了眼睛,看好咱們眼前的這條大道。」
陳霜放下酒杯說道:「各位弟兄,咱們在這裡不僅僅是要守好這條道,這是關係到咱們身後的父老鄉親,咱們的家在這裡,咱們的爹娘、兄弟姊妹、後代兒孫,全部都在咱們的身後呢。救民於水火,是咱們當兵的責任呢,要是連自己的親人都保護不了,咱們還穿這身衣服幹嘛?」
羅建站起來說道:「老霜這話我愛聽!救民於水火,這是做軍人的職責!咱們穿這身衣服,扛這條槍,不是為了耍威風,也不是為了惹是生非,平時和小日本小打小鬧,我還很樂意看。但是,關鍵的時刻,哪個也不能掉鏈子!咱們這個營從來沒有什麼督戰隊的,也不歡迎別人來逼我們拿槍打仗,但是我們手裡的槍,到了該開槍的時候,哪個也不能是他媽了個巴子的慫蛋!」
陳默用筷子敲擊酒杯,低聲吟著:東瀛跳梁皆小丑,一心痴想妄千秋;炎黃儘是好兒郎,縱然萬死不低頭;浴血抗戰赴國難,不為後代留此羞;我們萬死不退後,為國不惜熱血流!(請關注第二十二回:烈兒男焚身死,共赴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