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遼東布局,熊周搭檔
鑒於遼東局勢嚴峻,調整遼東行政編製。
遼東都司以及整個遼東地區,行政區劃上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嚴重影響遼東軍政、民政的管理和發展。
遼東地區成立遼東省,省會瀋陽。山海關以外為遼東省行政轄區。大明從此增加一個省,變為兩京十四省。
撤銷遼東經略一職,免去熊廷弼遼東經略職務,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總督,總督遼東省、遼東鎮、遼東都司軍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鑒於遼東軍情緊急,臨陣換帥為兵家大忌,奪情留用周永春。周永春擔任遼東省巡撫,總理遼東省民政,協助熊廷弼對女真作戰。袁應泰轉任貴州巡撫。
熊廷弼字飛白,出生於1569年,萬曆26年進士。歷任保定推官、監察御史、右副都御史,萬曆36年巡按遼東。在遼數年,風評甚佳,素有知兵的名聲。
熊廷弼身高七尺,有膽量,曉軍事,擅長左右開弓放箭。脾氣火爆,秉性剛直,喜歡罵人,不甘謙恭下人,周圍輿論對他不利。與孫承宗、袁崇煥並稱為遼東三傑。
袁應泰字大來,出生於1566年,萬曆23年進士,歷任臨漳縣知縣、工部都水司主事、兵部武選司郎中、淮徐兵備參議、副使、河南右參政。
袁應泰為官清正廉潔,秉公法律,深得民意。做個地方文官,一定大有作為。但用兵非其所長。
朱由校的提案,讓朝堂嘩然,眾官員面面相覷。
彈劾熊廷弼的人都進了詔獄,也不知是巧合,還是小皇帝策劃的。小皇帝掌控了京城防務,兵部的兩位大佬剛剛被撤職,現在還是不要強出頭。
遼東的事情也無更好的辦法,袁應泰雖然沒有做成遼東巡撫,但做了貴州巡撫,級別也一樣。
文武百官一時無人反對,但也沒有人支持,遼東事務算是通過。
朱由校與朝廷大臣的第一場交鋒達到了目的,天啟朝的第一次大朝會落下帷幕。朱由校的第一把火,勢必會掀起滔天巨浪。
治大國若烹小鮮,慢慢來,不著急,總有人會沉不住氣,跳出來。
第一次大朝會後,面對遼東的局勢,朱由校安排孫承宗率領曹文衡、陳奇瑜、洪承疇、袁崇煥、孫傳庭,立即啟程趕赴遼東。向熊廷弼、周永春宣讀新任命聖旨,同時面授機宜。
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趁勢吞併葉赫部,統一女真,軍隊擴張到了10萬,勢力空前強大。努爾哈赤攻陷開原、鐵嶺,打通了同蒙古聯絡的通道,積極對蒙古各部進行扶綏,穩定後方,形成對瀋陽、遼陽東、北、西三面包圍之勢。
瀋陽位於遼河平原中心地帶,是明朝遼東的重鎮。明代的瀋陽叫瀋陽衛,瀋陽城周長9里。管轄左、中、右、前、后、泛河、蒲河、撫順八個千戶所。
瀋陽衛作為遼東都司駐地遼陽的軍事蔽障,戰略地位重要,打遼陽必先打瀋陽,失瀋陽則遼陽不保。
瀋陽城城高池深,城外有品字形坑,內插尖樁,上覆翡秸,以土虛掩。騎兵騎馬過來時,不注意就會掉進坑中。內有戰壕一道,豎著柵木,部署火器。
近城有戰壕兩道,寬約16米,深約7米,皆有尖刺。內築攔馬牆一道,牆上留有炮眼,排列戰車、槍炮,繞城部署,井然有備。
瀋陽東南20公里為奉集堡,可犄角瀋陽。奉集堡西南15公里為虎皮驛,可犄角奉集。奉集堡東北距撫順、西南距遼陽各45公里,為咽喉要地。不守奉集堡則瀋陽孤,不守虎皮驛則奉集堡孤,三方鼎立。
熊廷弼一直加強瀋陽與奉集堡的兵力與防禦工事,力圖以瀋陽、奉集堡為犄角之勢拱衛遼陽,並在虎皮驛亦布置重兵作為支援。
經過熊廷弼、周永春的苦心經營,遼東聚集了約26萬大軍。其中遼東本地駐軍約人,各地援遼軍約18萬。
川軍合計約人由援遼總兵陳策、副總兵童仲揆統領,駐虎皮驛。
其中周敦吉、秦邦屏、秦民屏、馬祥麟帶領的白桿兵約3000名。冉天胤、冉見龍、冉文光帶領酉陽土司兵約4000名,吳文傑、周世祿帶領川兵約8000名。
白桿兵裝備川東少數民族特有的利劍大刀和鋒利的長柄竹矛,身披鐵甲外又再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軍容壯整,強悍能戰。
浙兵約3300人由張名世、戚金統領,駐虎皮驛。
浙兵為新募之兵,尚未經過訓練,戚金帶領300名真定兵主持浙兵訓練,故稱為戚家軍。這支軍隊與戚繼光的戚家軍和薊鎮車營毫無關聯。
浙軍用的不是鴛鴦陣而是沿用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創製的戰車車營陣法,以戰車加鳥銃等火器配以藤牌長刀悶棍等武器作戰。戚金訓練的戚家軍為火器化部隊,有著近代步兵的雛形。
車陣是戚繼光、俞大猷在實戰中創造出來對付騎兵的戰法。戰車在行軍時可以裝載糧草軍械,駐紮時可圍起做營盤,防禦時戰車環形防禦陣地,將火炮架於車上,士卒以車為掩體,利用火炮火矛殺敵。
遼東三總兵李如楨、李光榮、賀世賢以及尤世功、張良策等人統領約8萬遼軍駐守瀋陽和虎皮驛。賀世賢、尤世功、張良策等人均為原遼東總兵李如柏麾下。
甘肅總兵祁秉忠率援遼軍3萬駐守蒲河。天啟2年,女真進攻西平堡,守將羅一貫力戰不敵,自殺殉職。祁秉忠與山海關援遼總兵劉渠率軍前往救援,於平陽橋激戰,祁秉忠與劉渠壯烈殉國。
宣鎮總兵劉孔胤率援遼軍3萬駐守遼陽。劉孔胤貪生怕死,接到命令帶兵援遼,逗留不前,煽動士兵鬧事,最後不得已到遼東。
薊鎮援遼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率領薊鎮援軍3萬人駐奉集堡等地。
薊鎮援遼總兵李懷信、山海關援遼總兵柴國柱、劉渠,甘肅總兵侯世祿、山西總兵楊宗業、陝西總兵梁仲善統領各地援遼軍約7萬駐守遼瀋各地。后因蒙古林丹汗入寇,李懷信、柴國柱率部分援遼軍離開遼東。
遼瀋防禦圈的奉集堡、威寧堡、虎皮驛、武靖營等大小約70座城堡駐紮了數千到萬餘不等的兵力。
遼軍因高淮亂遼后形成四大恨,導致遼人普遍不信任朝廷。
浙兵是典型的刺頭,到處結仇。
浙兵與白桿兵援遼路過通州時,大打出手。在城區內槍炮對射,雙方死傷遍地,還炸毀民房無數。
浙兵又與駐防通州的薊鎮邊軍大打出手。浙兵與遼軍在援朝作戰時就有矛盾,遼軍很多官兵又由薊鎮分來,舊仇添新恨。
遼東軍隊各派系矛盾重重,軍紀敗壞,軍心渙散。將領腐敗嚴重,糧餉軍械不足,又時常剋扣軍餉,戰鬥力大打折扣。如此軍隊要打勝仗,難度真大。
即便如此,努爾哈赤發動遼瀋戰役時,女真在遼東戰場也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只要用人得當,策略合適,不求收復失地,守住現在的局面還是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