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科舉制度,改革科舉
翰林院相當於國立大學、幹部學院,是明代培養後備人才的地方。
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
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翰林學士不僅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踴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
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
然而,成為翰林學士的輝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識分子投身科舉,造成了人才浪費。社會重文士輕技工,拖緩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學界和思想界的主流處於皇帝的監管之下,對學術自由和知識分子的思想獨立起了壓抑作用,有利於皇帝進行專制統治。
國子監監生和翰林院學士示威鬧事,剛好讓朱由校找到科舉改革的理由。朱由校派新錦衣衛公安部採用強硬的手段進行鎮壓。
參與示威鬧事的大部分人被新錦衣衛公安部抓捕。
被抓捕的國子監監生和翰林院學士被剝奪功名,家庭三族成員30年內不得參加科舉。並按照軍隊整肅整編整訓條例的標準,嚴厲懲治。
新錦衣衛公安部趁機對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的國子監監生和翰林院學士進行政審甄別,例監全部清退。
其它監生和翰林院學士道德品質敗壞或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予以開除,有功名的革除功名。家族成員三代內有重大違法犯罪的予以清退。
朱由校安排《中華時報》《內參》猛烈抨擊鬧事的和道德品質敗壞的以及違法犯罪的國子監監生和翰林院學士,並引用因貪腐查處的部分科舉官員為反面教材,提出大明的科舉制度已經不適應大明的社會發展,不能滿足大明朝廷選取德才兼備人才的需求,大明的科舉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大明的科舉制以八股文取士,以四書五經為命題範圍。應試者在答題時必須根據古人的思想和規定的幾個註疏來闡釋發揮,不能任意表述自己的見解。
八股文又稱制義或制藝,形成過程很長,大約定型於明朝中葉成化年間。
八股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組成。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舉,此外絕無實用價值。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
童試是明朝讀書士子的晉陞之始,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通過縣、府試的稱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
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由各省提學官主持。所有童生均可參加,通過院試的童生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
鄉試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主持考試的正副主考官由皇帝欽派,當地的政府官員組成臨時機構配合。
中試者稱為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凡中試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鄉試錄取舉人名額由中央規定,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為幾十至一百多人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為1000至1300人。
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明朝科舉最重要也最艱巨的一關。
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於鄉試的第二年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三場考試,故又稱春闈。
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以往各屆會試中未中的舉人也可一同應試。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同考官主持會試。
會試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錄取。整個明代共計約人考中進士。
通過會試后的最後一道考驗是殿試,會試后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在紫禁城建極殿舉行,殿試一天,只考策問。
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殿試結果填榜后,皇帝於皇極殿舉行大典,宣布殿試結果。
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中一甲三人,殿試后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叫連中三元,自隋唐開始科舉后,獲得這一榮譽的只有14人,明朝時期僅有2人。
天啟2年起,大明的科舉制度進行全面改革。
大明的科舉制度從天啟2年的會試開始進行改革,首先改革考試內容,考試內容為教育學院編寫的小學教材內容,強制採用白話文書寫方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同時大明全國範圍內宣傳推廣運用白話文,政府公文全部使用白話文。
會試考試依然考三場,時間縮短為一天半,每場考試兩個小時。
第一場數學,考試內容為加減乘除簡單的數學計算題目。數學實行100分制,60分及格。
第二場語文,考試內容為禮義廉恥忠君愛國等思想題目的填空題、選擇題以及採用白話文書寫論文。語文實行100分制,60分及格。
第三場綜合卷,考試內容為小學教材里的軍事、歷史、地理、科學、農學方面的知識題目。綜合實行100分制,60分及格。
在皇家北京大學接受再教育學習的所有舉人和轉入皇家北京大學的原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但必須持有新錦衣衛的政審合格表。
會試錄取辦法,考試前1000名錄取為進士。未進入前1000名但各科成績及格的,繼續在北京大學接受再教育學習。畢業考核合格者,依然享受進士待遇。
武舉會試也進行改革,武舉也必須參加文舉的筆試,然後再考較軍事、武藝,文武綜合考評。時間同文舉。
天啟2年的會試、殿試將成為大明最後一場科舉考試,同時取消童試、院試、鄉試。
以後小學生畢業考試合格者為秀才。秀才進入中學學習5年,中學畢業考試合格者為舉人。
舉人進入各省的大學學習,成績優秀的進入北京大學學習,大學學制3年,大學畢業考試合格者皆為進士。
從第一屆小學生入學至大學畢業的這13年期間,為保證人才不斷檔。超過11歲的大齡小學生,成績優秀的可提前進行畢業考試。
沒有功名的也沒有在小學入讀的大齡文人學子可直接報名參加每年6月初6組織的畢業考試。考試合格者晉陞為秀才,直接進入各省的綜合性大學學習。
在各省大學學習期滿的秀才,畢業考核合格的晉陞為舉人。每年每個省前1000名保送至皇家北京大學深造學習,畢業考核合格的晉陞為進士。
大明數量龐大的秀才或沒有功名的大齡文人學子有13年的時間,通過這個途徑獲取晉陞,實現階級跨越,改變命運。
13年後大明第一屆新學學生完成5年小學、5年中學、3年大學學業畢業時,凡是年齡超過大學畢業生5歲即24歲以上的,留級超過3年的,參加過三次各級考試均未合格者,不得再繼續就讀和參加考試,接受命運進入社會參加工作。
教育科舉新政的出台,褒貶不一,有人支持,有人反對,少數迂腐的文人更是堅決抵制。
但說歸說,一點也不影響這些人的行動,各地的小學教材被哄搶一空,雖然發動了各省的印刷機構進行大量印刷,但依然供不應求。
朱由校特別發文叮囑旗下各嫡系單位青年才俊們,加緊學習,沒有功名的,爭取明年都考中秀才,進入高等學府學習晉陞。
有秀才、舉人功名的,鼓勵參加明年的會試,爭取明年都高中進士,以後仕途的發展將會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