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中秋宴
鄧娥越聽越開心,笑著說道:「你們獨有的、有趣的東西都安排上,我已經想好了,回京城開一個和你們這裡一些的樓。我對其他的不了解,但賣衣裳、首飾、鞋襪還是沒問題的。」
「好嘞,那我們的緗桃罐頭肯定能有一席之地。」鄧嫻說道。
高漱月跟著笑道:「還有你讓做的柔軟的紙,聽王爺說他要買呢!」
「好好,七嫂,十三姐姐,謝謝你們。是你們讓我明白日子有很多種過法,只要能放得下,我應該選擇不一樣的生活。」鄧娥心裡很感動,她覺得自己遇到了兩個很好的親人,她們的經歷和智慧讓她受益匪淺。
「王妃,我聽子越說你們過了中秋就要啟程回京了嗎?」高漱月覺得聽說不準確,還是親自問問比較好。她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絲不舍,畢竟這段時間以來,她與鄧娥和蘇時寧相處得非常融洽,已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是啊,過了中秋我們就要回去了。」鄧娥嘆了口氣,臉上也流露出些許不舍。她知道這次離開后,可能很久都無法再回到這裡。但她也明白,京城才是她真正的家,那裡還有許多事情等待著她去處理。
蘇時寧應答道:「好的,王妃姨母。」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堅定,彷彿已經做好了準備。
蘇時安帶著五斤和羅褚在新買的莊子忙碌著,日子很快就到了中秋節,這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天福居在許陽城東,這座坐落於許陽城最繁華地段的酒樓,會讓人覺得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隧道,來到了一個充滿詩意與喧囂的世界。
「天福居」的建築風格融合了魏國和南邊的齊國的特色,既有北方建築的雄渾大氣,又不失南方園林的精緻婉約。樓高三層,每層皆有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彩繪琉璃瓦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樓內布局巧妙,中央設有一個寬敞的天井,四周環繞著雅緻的包廂和開放式的座位區,既保證了私密性,又能讓賓客感受到熱鬧的氛圍。
每當夕陽西下,酒樓便開始燈火通明,懸挂的燈籠隨風輕輕搖曳,灑下溫暖的光輝。賓客們或三五成群,或獨自一人,陸續進入酒樓。小二們穿梭其間,熱情地招呼著每一位到訪的客人,他們的聲音洪亮而親切,讓人感到賓至如歸。
酒樓的菜肴豐富多樣,彙集了南北各地的特色美食。北方的烤羊排、南方的清蒸魚,還有各式各樣的面點和甜品,無不令人垂涎欲滴。酒水更是琳琅滿目,從北方的烈酒到南方的甜酒,應有盡有。在這裡,賓客可以品嘗到最正宗的地方風味,滿足味蕾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隨著夜幕的降臨,酒樓的氣氛愈發活躍。樂師們奏起了悠揚的曲調,舞女們在舞台上輕盈起舞,她們的衣袂飄飄,如同仙子下凡。賓客們或舉杯暢飲,或吟詩作對,或觀賞表演,盡情享受這難得的閑暇時光。
「天福居」不僅是飲酒作樂的場所,更是文人墨客交流思想、抒發情感的平台。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和歷史事件都在這裡誕生或被記錄下來。酒樓的一磚一瓦,一桌一椅,似乎都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間百態。
蘇時寧緊緊拉著蘇時安的手,小心翼翼地環顧四周,壓低聲音對她說道:「這裡也太繁華了,我有些害怕。」
「我也是第一次來呀,姐姐不用怕,我們是來花錢的。」蘇時安安慰道。儘管她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過各種富麗堂皇的場景,但身臨其境的感受卻截然不同。此刻,她甚至無法確定這個魏國是否就是她在歷史書中所了解的那個魏國。畢竟,在那個動蕩而又充滿活力的時代,酒樓無疑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承載了人們的歡笑與哀愁。說實話,她並不希望自己正處於那個時代。
很快,龍際為他們安排好了座位,位於二樓的四分之一區域,共有十多張桌子。蘇家、鄧家以及他們在許陽縣開鋪子的人,除了負責守衛海棠樓的侍衛們,其他人都聚集到了這裡。眾人吃得十分盡興,蘇域和鄧齊越為了表達對大家的感激之情,當場宣布給每個人發放一份節日禮盒。
禮盒是蘇家人精心準備的,里有一盒桃李齋做的月餅、蘇家豆腐鋪子的十五天豆腐券、兩罐緗桃罐頭、胭脂水粉各一盒、舒心寶一包(為了避免男子看到后尷尬,蘇時寧用黑色的麻布僅僅包裹著,裡面有二十大張普通版的舒心寶)。最讓大家開心的是,每個盒子裡面各有一貫錢(鄧齊越準備的)。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街頭巷尾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籠,宛如繁星點點,點綴著整個城市。人們身著盛裝,或結伴而行,或扶老攜幼,前往各個景點遊玩賞月。孩子們手持花燈,追逐嬉戲,笑聲響徹夜空;情侶們手牽手漫步於月色之下,享受著浪漫的時光;而老人們則坐在一旁,講述著古老的故事和傳說,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此時皓月當空,商家們也抓住商機,推出各種特色商品和活動,吸引顧客前來消費。各大商場、超市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食品店裡擺滿了琳琅滿目的月餅和各類美食,讓人垂涎欲滴;服裝店、飾品店等也推出了節日優惠活動,引得眾人駐足挑選。
大家按照自己所屬的店鋪,分別圍坐在一張張長桌前,共同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圓飯。餐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佳肴,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金黃色的月餅和五彩斑斕的水果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溫馨而又和諧的畫面。
人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幸福的笑容,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彷彿整個世界都被這份濃濃的親情所溫暖。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塊甜美的月餅,咬上一口,享受著那細膩的口感;長輩們則細細品味著家的味道,每一口都是對美好生活的讚歎以及對家人深深的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