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安祿山之亂始
常青望去,調侃道:「微波派似要比道兄你的傳真派大上不少啊。」
李承天苦笑:「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微波派歷史悠久,遠勝於我傳真派,況且她們祖上與佛門頗有淵源,故而能安心發展,未受佛門打壓。」
常青詫異:「微波派竟與佛門有如此關係?」
李承天點頭,卻未細說,轉而問道:「道友,你確定楊貴妃會請你相助?」
常青輕笑:「除非她不顧生死,否則安祿山一旦得勢,她定會首當其衝,成為他的掠奪目標。」
李承天嘆息:「好好的盛世王朝,竟要消逝了,可惜可嘆矣。」
常青搖頭,世間哪有長盛不衰之王朝?
大唐歷經多朝,已算足夠長久了。
……
卻說黃鶴師徒一行人,遠離長安,來到一處荒涼山崗,方尋得一破舊山廟歇腳。
黃鶴吩咐道:「暫且安歇於此。」
此時,白龍又追問:「師父,娘娘究竟有何危難,還請明示。」
黃鶴冷眼掃過二人,語氣冰冷:「我曾與安祿山有約,他自極樂之宴離去后,即刻起兵攻長安。」
「屆時,他會強奪楊貴妃,讓天下皆知,狠狠將李隆基之顏面踩於腳下,打破世人對皇權的敬畏。」
言及此處,黃鶴眼中憤恨難掩。
昔日,李隆基在他眼前辱殺其妻,令他無力守護摯愛。
今日,他誓要讓李隆基也嘗嘗這無力之感。
他更要讓大唐子民皆知,李隆基之無能,連摯愛貴妃亦無法保全。
白龍與丹龍聞言,面色驟變。
白龍質問道:「師父,我知您對當今聖上心有不滿,但娘娘乃無辜者,她性情溫婉,與世無爭,為何要害她?」
黃鶴怒聲道:「為何?你問我為何?我也想問,我髮妻一生慈善溫柔,從不與人爭執,為何偏要遭李隆基毒手?」
「師父!錯在李隆基,您豈能因此加害貴妃?否則,您與他又有何異?」
白龍據理力爭,高聲喊道。
黃鶴怒喝:「我不管!我就要讓李隆基痛不欲生!」
白龍咬牙,悲憤道:「師父,徒兒不孝,無法再伴您左右!」
言罷,他猛然轉身,衝出荒廟,步入茫茫黑夜之中。
黃鶴冷眼旁觀,輕哼一聲:「晚了,大局已定,大唐再已無力回天。」
……
次日。
御花園內,李隆基望著荷花池,問道:「高力士,你所尋的道法高人,可有下落?」
高力士連忙道:「奴才已派人尋找,但長安城內道觀稀少,佛寺眾多,尋道一事尚需時日。」
李隆基嘆息:「佛寺何其多也。」
高力士眼神閃爍,已揣測聖意,心中暗道:佛門恐將遭殃。
片刻后,李隆基又問:「太真近況如何?」
高力士忙回:「娘娘終日閉門不出,愁容滿面,似有心事。」
李隆基目光閃爍,追問:「她額上印記可還在?」
高力士支支吾吾道:「在……在的……」
李隆基目光一凜,冷哼一聲:「哼!速去探查那逍遙道人,我要知其全部資料!」
「是,聖上。」高力士連忙應承。
……
時光匆匆,十日光景轉瞬即逝。
大明宮。
今日早朝,氛圍異於往常。
大臣們皆面色凝重,甚至有些官員面露驚恐,尤以宰相楊國忠為甚,額上汗珠涔涔。
李隆基步入龍椅,見狀不禁蹙眉,問道:「諸位愛卿,可有要事?」
眾人面面相覷,無人應答。
李隆基覺察異樣,頓時沉聲質問:「究竟何事?楊國忠,你來說!」
被點名的楊國忠面色一變,撲通跪倒在地,哭訴道:「聖上,安祿山那狗賊反了!」
此言一出,李隆基臉色驟變,猛地站起,怒喝:「你說什麼?」
楊國忠幾乎把頭縮進衣領,渾身顫抖道:「安祿山與史思明聯手叛亂,正率大軍攻打洛陽!」
李隆基面色鐵青,怒斥:「亂臣賊子!!朕設極樂之宴相待,他竟敢心懷叛逆,真是該死!」
他隨即望向群臣,問道:「叛軍何時起事?為何昨日尚無消息,今日便已兵臨洛陽?」
群臣沉默,無人敢言。
李隆基怒罵:「廢物!一群廢物!平日口口聲聲說天下太平,如今安祿山、史思明已攻至洛陽,你們卻啞口無言?」
楊國忠急忙進言:「聖上,微臣以為,當務之急,乃阻擊叛軍進犯洛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驍勇善戰,智勇雙全,堪當此任。」
一旁大臣亦紛紛附和。
「臣以為,金吾大將軍高仙芝亦可領兵東征,平定叛亂!」
朝堂之上,眾臣諫議紛呈。
不久,對策既定。
李隆基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鎮守洛陽。
然而,范陽、平盧原節度使安祿山已反,其地猶在安祿山之手。
因此封與不封,實則不過虛銜。
隨即,李隆基又下令,命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平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接著,並遣使畢思琛,前往東都洛陽募兵守城。
皇命既下,大唐這架沉寂數十年的國家機器,終於緩緩啟動。
當日,高仙芝、封常清即啟程,奔赴洛陽。
然而,大唐精銳邊軍未及歸返,二將只能於長安、洛陽臨時募兵。
可惜所募者,多為市井之徒,既無戰鬥經驗,亦未經訓練。
因此,導致安祿山大軍攻洛陽,未及一月,洛陽便淪陷。
東京留守李澄,與御史中丞盧奕拒不投降,被俘后遭安祿山殺害。
河南尹達奚,則向安祿山投降。
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與高仙芝,退守潼關,採取守勢,堅守不出。
怎奈李隆基聽信監軍宦官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高仙芝處斬。
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於洛陽稱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
高仙芝、封常清兩位大將被殺后,朝廷無將可用,以致朝中人心惶惶。
李隆基不得已,啟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任兵馬副元帥,領兵二十萬,鎮守潼關。
潼關地勢險峻,易守難攻。
哥舒翰進駐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挖溝壑,高築壁壘,堅守不出。
哥舒翰不愧為當世大將,深知安祿山兵馬遠道而來,久攻不下必生懈怠。
故而始終堅守,多次擊退敵軍。
然而,宰相楊國忠卻疑心哥舒翰亦有謀反之意,便向李隆基進讒言。
中傷哥舒翰不主動出擊,疑是消極怠戰,與安祿山或有勾結。
李隆基不復英明,竟輕信讒言,屢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無奈,只得出城迎戰。
一戰之下,二十萬唐軍竟慘敗,僅千餘人得以逃亡生還。
此役,大唐元氣大傷,底蘊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