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 生活何處不痛
轉眼十七年過去了,梁博文坐在高速行駛的長途汽車上,看著窗外的風景一閃而過,心情卻依然沉溺在矛盾的思索之中。她還是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推動著她,讓她毫不猶豫地離開。讓她仍有勇氣的在這個世界上為感情而不設防,還心存希望的往前奔走著,去追求最嚮往的生活。本來,她的心裡沒有任何地想法,只是琢磨著:「我是不是得為婚姻出現的蘭因絮果,做個了斷呢」,讓她可以把心境不用放在婚姻里,可以安心地坐在車內看看沿途的風景。
對於婚姻,她覺得只要婚姻出現了問題,無論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婚姻里出現的糾糾葛葛,是是非非,都只能是毫無道理可講的事,而所有地事因與愛情產生了分歧,不得不歸於純屬無理取鬧。先前是這樣,以後也是如此。有悖於婚姻的事情確實沒有道理可講,即使是人在某些時候,就會有另類的形態出現。因為形態出現了,會讓人任由道德與觀念束縛得規範化,並且開始衡量一個人的品性。梁博文認為人心都是肉長的,在某些時候確定不會有原始動物樣的作為出現。生活因此美好,讓人嚮往。有付出,有感動,一切都是那麼地和諧。這些想法和看法在一時出現的時候,會讓人覺得是原汁原味的。但是當一個人的本性流露時,那種原形畢露的本質,卻會讓人在瞬間明白一些為人處世的最淺薄的道理。
梁博文覺得她就應該是一個個體,如同思想樣的東西,在發現如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時,就不能任其行之。猶如野獸橫行文明社會,總應當有個地方來束縛和制約某些看似文明,反映出來卻只能用道貌岸然來總結的真實面貌。對於現實,對於現實的這些,在某些時候出現,卻越是這樣越顯得這樣的事情是正確的。社會允許誰有能力誰得天下,沒有能力,只能像梁博文現在面對任何事物都是無能為力的處境。她被婚姻生活里出現的楔子,在歲月經過里露出了頭,升成了絆子。而且,絆子把她毫不留情的絆到了。其實,即使絆倒也未嘗不可。可是對梁博文的一絆,不但沒把她絆倒,倒是讓她更認清了生活。在生活的路上,有些時候必須去走些不算平坦的道路,畢竟一馬平川在現實生活里行不通。因為,人生的路途中,生活的楔子到處都有。
梁博文看著遠景,淡然地笑了笑。她對自己說:「如果生活里出現了楔子,還是一個多餘的楔子,就需要把眼睛擦亮,及時地去發現,去連根拔起。然後,再重新上路。」想過後,覺得心情不平靜都不可能。她發現心情平靜了,很多事情瞬間也有了頭緒。
梁博文仍就看著窗外,而且窗外的風景是她想到在來來往往這麼多年過後,都沒有完整看過的。就像多年以來的生活,她也從來都沒有在心裡想過,是否具有什麼生活的實質意義。或許應該想到不能只順應生活,而不把現實生活做進一步改變,或在行進過程中做適時地回顧。當然,這樣的回顧不應該只是梁博文一個人的回顧。婚姻並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婚姻的外在和內在關係,對婚姻里的兩個人都有一定的影響。生活在婚姻這個圈子,會讓周圍的人在感受與感觸進行比較以後,變得更加有信心的去融入社會生活這個大圈子。畢竟,人和社會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她覺得生活過於閉關自守;生命在任何時候還不完全屬於自己,還應有屬於父母的想法。可那種想法卻在走進這座本來就不熟悉的H市以後,便早早地用另一種無情無義的想法,如用利刃給徹底地斬斷在不可言之間了。
梁博文想著安於生活,漠然地走到了現在,根本原因是在某些時段沒能停下來回顧。她認可之前的生活只是開始;而婚姻還沒有物質保障去應付生活,讓生活平穩無憂慮,為各自的人生劃出值得驕傲的,屬於可以稱為一個完美的人的那一筆。生活還得改變,改變過程還沒有走出生活的最低谷。梁博文覺得既然這樣,該是完全不能停下腳步往回看。來時的路如果很平坦,也只能是再次走出的路充滿坎坷。她選擇了一條走向婚姻的路,可是這條婚姻的路意味著從此以後,她要為自己選擇一個不被任何人看好,和支持的婚姻。如果她要步入,還是需要在一意孤行的基礎上,做最完美的補充才行。她如果想把這段婚姻爭取達到最完美的結局,也得讓看到和不支持這段婚姻的人改變想法。從她選擇這段婚姻被認為是一段混蛋婚姻的想法,和有著相似笑話情節的婚姻結局,得有一個改觀去改變某些混蛋想法。可此時的婚姻卻出現了比想象還完滿的結局,由於婚姻走向了完美地結束,而成為了一個記述人生的片段。
婚姻即使結束了,梁博文依然用付出做著對婚姻報以希望,還堅持無怨無悔的承受因愛而得的終究無果的精神圈箍。她堅持時還想:「如果真愛出現在我和鄒承勁的身上,以後的生活一定會出現轉機的。我們都知道事事都得從頭做起,天上不可能掉餡餅,前途暫且只能處在渺茫。我們要做一條繩子的精髓,把兩股力量緊緊地擰到一起。」堅信因有嚮往的生活無處不在地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做標榜,他們也會從坎坷與荊棘遍布的途中穿過,也會走到最完美的路途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梁博文認識鄒承勁的時候,已經是一家合資公司駐省市場部的銷售主辦。當時,鄒承勁也不是一個在公司最底層的工人,而是地地道道的相同於打工仔的技工,卻可以因管理生產去掌控一個企業員工的溫飽問題。步入婚姻,兩人就不分伯仲的同在一條起跑線上。梁博文選擇了婚姻,還不得不選擇一條追隨愛人的路。這條路不管有多艱辛,她都得一路走下去,不離不棄。當鄒承勁打算離開公司另謀生路的時候,梁博文為了擁有的這份如似惺惺相惜的愛情,也打算著結束已經逐步走向經營低谷的工作。自此,梁博文選擇的順其自然的愛情有了新的起步,而讓她想不到的混蛋婚姻似乎才剛剛開始。
梁博文從回顧往事中走了出來,側身看了看倚在臂彎里的兒子鄒兢業。他正低著頭,津津有味地看著《紅貓藍兔七俠傳》。這本故事書的情節和配得畫面,都很能吸引孩子。她看到這些故事的時候,甚至覺得這些書內所透露出來的趣味知識,完全大於正常課本所給予的教育內容,和意義了。
鄒兢業在每天沒事的時候,總會把這些畫畫書捧在手裡。梁博文看到后,只能說:「我家的寶貝在看書上,還就是認真呢!尤其是看《紅貓藍兔七俠傳》。你瞧你,眼睛要是一盯到書上,就是一眨不眨的。瞧那津津有味的樣子,完全不壓於一頓精美的盛宴啊!」想到對於一個孩子的童年來說,似乎都有過這樣的閱讀經歷。
她和鄒兢業那麼大的時候,也沉迷過本本有圖有字,黑白沒彩還透著紙墨香的小畫書。她們那時想看到這樣的書很難,只能看黑白兩種色彩的繪圖書。有時候,她想看到畫畫書,還得從小夥伴的手裡借。想要借到手,還得需要一個過程。因為早早地排上隊,還提前一步站在梁博文前面的人,那是大有人在。不過,她想到能看到一本小畫書,就意味著以後只要小夥伴還有這樣的書,她還是會接連不斷地看下去了,也會耐心地等前面排隊的小夥伴看完,再拿來看。
梁博文當時看的小畫書大多數是革命系列。《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不過也有其他類型的,如《西遊記》、《阿凡提》、《聊齋志異》、《神筆馬良》、都會讓人迷戀,以至全身心地沉浸到故事情節之中,直到把書完全看完了,還感到意猶未盡。她看過一些平時大人們會看的書,雖然根本不能明白書里透露出的思想,只能順著一字一句看完,僅僅憑藉著最簡單的想法去支配意志與行為,直到在讀完後去細細地品味看懂的兩三知識,以至感到可媲美一些讀得懂的近似於啟蒙教育的叢書。梁博文看過這些書了,對故事裡談及的人物形象和表現,都能生出些想法。不過,當她經過了學習知識,有了對知識的認識,和增長了知識的認知意識以後,才把最初看到後有的想法與現在的看法作出比較,以求達到與眾多拜讀書籍的讀者那般,對看到的書內知識有所理解,還可以對書內的相關知識做到最完美地解釋。
她那時看過了某些書籍,總會跟梁博清說說。梁博清是梁博文的哥哥,平時不苟言笑,書生氣十足,對諸如此類的書也是愛不釋手。梁博清比梁博文大四歲。梁博文總覺得他的知識比她多出許多。只要她不明白的小畫書里講的內容在梁博清的面前一提,他一定都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當然,這些書需要他們理解的,讓他們有了看法與想法的,也無非是人物形象在裡面出現后體現出的實際意義。梁博清總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認為只要看書可以把內容看進心裡去了,也能看得懂。
梁博文回想著童年時讀書的故事,不由得輕輕地嘆息。她思索著看書的意義,卻感到根本沒心情去看鄒兢業看的這些書。梁博文的心裡有很多複雜的感情在悄然地積蘊,而心情卻如有秩的蛛絲在風雨後的敗景里從容地交織。思緒的聲情如色彩般明晰地展現在記憶里,現實展現后的情境完美到居然完全不壓於小時看的畫畫書。她自我解嘲般,認可諸如此類的畫畫書能被兒童以外的成年人都可心地去讀,還絕對讚賞著表示是完全滿意圖書,確有取代令人煩惱的感情之意。
或許生活在某時,也如同畫畫書一樣精彩。說到生活怎樣,畫畫書的有些情節就能如是對生活做的詳解。梁博文看書看到心裡會生出異議,也會在本意不想把書捨去的時候,狠狠地把書擲到一邊。她會問:「為什麼這些書完全讓一個人沉溺在現實生活中,卻覺得書內的生活更為現實呢?」過於和現實生活接近,或超越現實而更顯得現實,如似完全地點進了人的心裡,讓人生出了煩惱。她思慮過,再思慮,覺得生活本來都是由想法組成,有人完全沒必要去為書中的情景計較。任何人都完全可以一笑走過,各行其職的各人忙各人的事。只當書本看到的內容,只是對某些人與某些事才去敲響的警鐘。當人們覺察到對生活還有些用了,提前地看過並擺放到腦中留做了後用。誰在現實而完美的生活里願意去對號入座呢?不過因你的生活完美,在步伐上和別人不同,處在一樣環境里生活,就不得不如同別人的生活方式放在自己身上的感覺。會在出現的情景中任由心思流轉,從而擁有了一個徘徊不定的心緒。即使最後確定生活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大差不差,可只要有絲毫偏差就會有不同的生活軌跡。當一個人的生活步入了人生旅途,並且出現了這樣的生活軌跡,或許沒有幾個人會覺得轉折的前音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吧?當轉折出現意想不到的相反轉折時,就會在這樣的生活轉折出現時,去回顧轉折出現后的境遇。由此一來,難免不會去做出反思——這時生活在這樣轉折下的人們,不得不在這個時候不止一次地問自己了吧!問題如是生活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又回報給生活什麼了呢?如果我們問不通自己,也理不通自己給自己問出的這些問題,只能去回味生活里的點滴。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會去尋找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些過往。因有了這些過往,才讓生活顯得更有意義。但是一旦發現生活里的現在和過去完全處在兩個世界,卻又覺得如同當頭一棒,還不得不喟然長嘆『過去的生活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的生活怎麼也如同病入膏肓』。
人無完人,畢竟人和人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對於梁博文,生活里似是而非的情節根本就不需要再去一一地做釋解。本來屬於誰的生活,應該怎樣就是怎樣。面對生活,去摒棄生活里出現的與自己對不上號的活法,才是最需要立馬去做的。做到好讓一個人覺得沒白活一回,來執著地為人生再劃出一筆,才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你不用去想對不對得起父母,至少得考慮考慮是不是對得起自己吧!生活是泥澤,那麼走過泥澤,把沾在身上的泥沙用水洗去。本來樣貌很自然的,就會完全地呈現在大家的眼前了。即使有些疲憊,有些初步走出泥澤時傷到的痕迹,在實景反映下,也應該如同刀子劃過別人的肌膚了吧!梁博文轉身離開婚姻生活這個泥澤,轉頭不歸的決定中蘊存著一定的生活意義。人們在覺察與覺悟后,或許會把最早的思想轉變,將某些不存在的因素從梁博文如是的人們的身上,去變相地反應到那些聲尖詞銳,如同沾染了別人瘙癢的人們的身上了吧!但是那都是在瘙癢無法控制下出現的傷痛。傷痛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終究成了不著痕迹的,卻深深地盤據在了內心的一種真實感受——生活何處不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