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虧欠
立政殿內,李世民端坐在龍書案之後,在一旁錦墩上坐著的是長孫無忌,君臣二人面面相覷,沉默了許久,最終還是李世民打破了沉默。
「輔機!你可是覺得朕虧欠了獨孤策!?」
長孫無忌心頭一震,他的確這麼想過,但是他更清楚,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陛下何出此言!」
李世民嘆息一聲,道:「輔機!這裡不是朝堂,朕只想要你一句實話,你可是覺得朕虧欠了獨孤策!?他雖說是為祖母守孝,可如今畢竟不是獨孤氏一門的長房嫡支,丁憂守孝哪裡就輪得到他了,朕若是降旨奪情,旁人也說不出什麼,可朕還是准了,可朕知道,背地裡怕是要有人說朕涼薄,虧待功臣。」
長孫無忌心中苦笑,半晌才道:「臣不覺得有何虧欠,或許世人會這麼想陛下,但是臣不會。」
「哦!這是為何!?」
長孫無忌道:「因為陛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是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
以長孫無忌的智慧,他自然不會猜不到,李世民的心裡已經對獨孤策有了些許忌憚,說起來倒也可笑,李世民可是個馬上皇帝,當天天下大亂,李世民也曾披堅執銳,征戰沙場,多年來建立了赫赫武勛,可觀今日之事,李世民分明就是對獨孤策有所忌憚了。
李世民會如此,倒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身為一國之君,獨孤策小小年紀,已然爵封國公,如今立下這等蓋世奇功,身為君主該如何封賞以酬其功?異姓王!?
長孫無忌是從那麼時候走過來的,莫說是大唐,歷朝歷代,異姓封王的有幾個能得好下場的,要不就是犯上作亂,要不就是無罪而誅。
事實上,在獨孤策回來之前,長孫無忌也在擔心,擔心獨孤策位極人臣之後,會生出不該有的心思。
好在獨孤策是個懂事的,沒有讓李世民為難,主動退了。
別人不知道,長孫無忌可是很清楚,獨孤策縱然是立下了蓋世奇功,可是立政殿內,談何獨孤策的奏摺摞起來都能有一人高了。
擅自掠奪突厥可汗幾代人積累下來的財物,不經奏請,接納突厥貴族投降,更是在擒住了頡利之後,擅自將頡利殺了,至於彈劾獨孤策擅殺俘虜的奏摺,更是多不勝數。
別人看得見的只有獨孤策驕縱,嗜殺,貪婪,越權,可長孫無忌知道,這正是獨孤策的智慧所在。
自污!
歷朝歷代,這等事難到還少了!?
比如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劉邦平定天下后,按照慣例,要進行論功封賞,在為功臣們排名時,他把從未帶兵打過仗的蕭何排在了第一位。
蕭何非但排名功臣第一,而且劉邦還賜予他佩劍穿鞋上朝,不必急步快走的特殊恩榮,另外,還加封了蕭何父子兄弟十幾個人的官爵。
於是有滿身傷痕的大將不服了,意思是,俺們在前線出生入死,憑什麼比不上坐在辦公室里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老蕭呢?劉邦以其獨有的嬉笑怒罵的風格,非常不客氣地答曰:你們充其量是「功狗」,人家蕭何可是「功人」。
表面上,捕獲獵物的是獵狗,但牽著狗的,指揮狗的,卻是人啊。
意思很明白:你們不過是棋子而已,蕭何是下棋的人。
可見,劉邦對於蕭何的評價真是高。
雖然高,卻也是恰如其分,並無過譽之詞。
的確,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道路上,蕭何的確起到了別人難以取代的作用。
首先,蕭何是劉邦的後勤部長。
古時候的那些農民起義,要想最終成事,必須要有一塊根據地,流寇主義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楚漢相爭時,劉邦的根據地是關中,而替他經營、管理關中的人,正是蕭何。
根據地為什麼重要?因為它能夠提供糧草和兵員,戰爭中,這二者是有決定意義的。
蕭何的本事,就是能發展壯大根據地,源源不斷地為劉邦提供糧草和兵員。試想,在劉邦打了一個又一個敗仗后,幾乎絕望的時候,蕭何立即派人送來了補給和士兵,讓他重整旗鼓,這就是雪中送炭啊,難怪劉邦對此一直念念不忘。
其次,蕭何還是劉邦的人力資源部部長。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世人都耳熟能詳,當時,劉邦正處於事業的低谷期,大家感覺跟著劉邦看不到希望,沒有什麼前途,於是很多人就開小差,跑路了。
一直未受到重視的韓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跑路的,蕭何聽說后,立馬去追,追上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並許以高級職位,終於把韓信勸了回來。
後來的事情誰都知道,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而韓信則為劉邦打敗項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蕭何為劉邦做了這麼多工作,按說劉邦應該對他感恩戴德吧?
在創業期間,以及創業剛剛成功的時候,的確是這樣。
但隨著劉邦的皇位坐穩,他開始對蕭何有了戒心。
為何?
因為蕭何的威望太高了,如果想脫離劉氏集團,自己出去創業,那可咋辦呢?幸好,蕭何身邊有個門客看到了這一點,並告訴蕭何:「滅族的災難距你家不久了,你身居相國,功勞第一,還能再加嗎?當初你入關中的時候,得民心,已十餘年了,百姓都還心向著你;現在,你還孜孜不倦地追求百姓的擁護,皇上其所以多次派人打聽你在幹什麼,是對你生疑,怕你權勢使關中情勢動搖不穩,讓他的後方危險。」
蕭何問計。
那人答曰:「你為什麼不幹些多買田地高放債污穢名聲的卑賤事兒,表明自個兒僅是位沒有爭江山野心的卑賤人物田舍翁,讓皇上心安呢?」
蕭何何嘗不明白,對於一般的小官吏,皇帝並不怕他們有野心,所以一有貪贓枉法行為,必遭嚴懲。
對於自己這樣的大臣,皇帝主要是防止他們有野心,對於貪贓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輕重了。
為了釋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蕭何不得已違心地做些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污名節。
不久,蕭何的所作所為就被人密報給了劉邦,果然,劉邦聽后,像沒有發生什麼事一樣,並不查問。
當劉邦從前線凱旋歸來時,百姓攔路上書,控告蕭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
劉邦回到長安后,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
劉邦表面上讓蕭何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裡卻暗自高興,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
即便這樣,劉邦還覺得不夠,他找了個借口,把蕭何弄進大牢里,關了一些日子,然後放了出來,此時,蕭何已經六十多歲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此後的蕭何再未受到摧殘,最終得以善終。
如今也是一樣,獨孤策無論是自污,還是辭官,其實都是在向李世民表忠心呢。
這麼一個聰明,知進退的年輕人,長孫無忌顯然是非常欣賞的,最為重要的是,獨孤策年輕,他的年紀,完全可以承擔起他們這一代人老去之後,扶保大唐江山社稷的重任。
「陛下!獨孤策是個聰明人,正是因為他是個聰明人,所以他才做出這個決定,陛下恩准,已經是對他最好的封賞了!」
真要是說起來,李世民對獨孤策的封賞不可謂不厚,增封邑三千戶,讓獨孤策的封邑一下子達到了六千戶,放眼整個大唐,也就只有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兩人能與之比肩。
更何況,李世民還加恩,准徐國公的爵位,承襲五代而不降,即便是長孫無忌也比不得了。
那所謂的世襲罔替不過是個虛指,說得明白一些,就是世襲三代而已,也就是說,長孫無忌的趙國公爵位,也只能承襲三代,三代之後,就要降為郡公,而獨孤策那個徐國公的爵位卻可以承襲五代,大唐開國以來,這可還是首例。
李世民聽了,也不言語,他知道長孫無忌說的沒錯,可他寧願獨孤策笨一些,一個人要是太聰明了,反倒不好。
獨孤策明明知道,他這個皇帝已經在猜忌自己,卻毫無怨言的選擇了退讓,這讓李世民的心裡更是覺得對獨孤策有所虧欠。
「罷了!罷了!那個小子,且讓他躲些清閑去吧!」
長孫無忌道:「誠如陛下所言,也的確該讓獨孤策好生歇息歇息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小小年紀,若是再不懂得藏拙的話,怕是要多面樹敵,對他也並非是好事,此番他自請為祖母守孝,倒也可以磨一磨他的性子,日後也能更好的為陛下效力!」
李世民聞言,突然也覺得這似乎真的是一件好事,獨孤策的問題主要就是在於太過鋒芒畢露了,這樣的性子,也確實該磨一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