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電視生產線
新界,元朗老工業區
雙星電視廠創立於1947年,和韓國的三星沒有半毛錢關係。
創始人許向東,許向遠兩兄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魔都開辦電影公司,這點和電影大亨邵氏兄弟經歷有些相似。
許氏兄弟的電影公司並沒有賺到大錢,三十年代的魔都電影行業被六大公司壟斷,連邵氏兄弟都被趕跑去星城發展,許氏兄弟的電影公司開了沒多久,也停業了。
九一八后,局勢進一步惡化,兩兄弟靠著賺來的錢和家裡的資助,來到了香江。
從唐樓影院開始,慢慢做起,在香江開了五六家影院。
憑藉著不錯的經商天賦,兄弟兩個在四十年代積攢了不少身家,
1925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基·貝爾德成功研製出第一台電視機,標誌著電視正式誕生。
40年代後期電視在一些發達國家逐漸普及,尤其是二戰後,世界局勢穩定,電視開始進入千家萬戶。
兩兄弟率先注意到這一新的商機,拿出所有積蓄,並向銀行貸款,冒險巨大風險豪賭,從當時戰敗的德國低價引進了一條電子顯像管(CRT)電視生產線。
恰逢20世紀50年代,香江第二次移民潮,大量資本與人口湧入香江,香江由以轉口貿易為主的自由貿易港,轉變為以產品出口為主的自由港,實現了第一次經濟轉型。
香江經濟開始騰飛,生活條件改善,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許氏兄弟旗下生產的電視機大賣!
1957年,香江當局發放電視條例持牌經營,香江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電視或TVB)和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簡稱本島電視或ATV)兩家公司成立后,香江娛樂業愈發興盛。
電視行業發展再次加速,第二波紅利到來。
巔峰時期,許氏兄弟公司生產的電視,一年之內賣出3萬台,壟斷了香江電視機市場30%的份額。
香江市民中,每三個擁有電視的家庭,便有一個用的是許氏雙星的電視機。
雙星電視機一時風頭無量。
雙星電視也因此成為不少香江人兒時的回憶。
......
不過,隨著品質更加好,更加先進的美國電視流入香江市場,以及後來霓虹電子產業發達,入侵香江市場,雙星電視漸漸失去原本的市場份額,從原本的30%的市場份額,減少到70年代的不足5%。
在七十年代初,創始人之一的許向遠力排眾議,從美國引進兩條更先進電視生產線,想要改變這一局面。
然而無濟於事!
因為——
彩電出現了!
七十年代,彩電在香江開始普及。
人們寧願省吃儉用花十倍的價格去買一台彩電,也不願花300港幣去買一台更便宜的黑白電視。
這種消費觀念對老一輩人許氏兄弟無法理解,不明白年輕人為什麼願意如此。
不論如何,結果是花大價錢從美國進口的生產線,沒有給雙星的發展帶來一點促進作用。
雙星的黑白電視依舊只能賣到偏遠貧窮的新界元朗,屯門,大埔等鄉下貧困地區。
投資失敗!
許家老人也不再提及振興電視廠,心灰意冷,許家人漸漸對電視機廠漠不關心。
主營業務自那以後便從主營的電視機行業漸漸轉向更賺錢的影院與酒樓生意。
電視機廠這個曾經幫助許氏兄弟發家的產業,反倒是成了家族資產中的累贅。
不過,兩個老人在世時,家族子弟不敢提及賣廠的事情,知道這是老人的發家產業,心有不舍。
但是,隨著時間進入80年代後期,年事已高的許氏兄弟中的許向遠也相繼離世,子孫後代再無顧忌。
加之許氏已傳至四代家族人丁興旺,但家族傳承的弊端自然逃不過。
兩位老人一走,兄弟鬩牆的戲碼立刻上演。
變賣家當,析分家產!
......
陳澤進入廠區在許氏大房長孫許晟睿的陪同下參觀廠房。
他是打著買地的名義來看的廠房的,當然,主要目的還是幾條電視機生產線。
此行是聽說在元朗這裡有一家老電視機廠,前些年新引進了兩條生產線還能用,於是想著能不能將之買下。
他來香江的最初目的本來是採購一批電視便回去的。
可世間事總是不會按照人們的預想發展,沒人會知道恰巧碰到股市大漲,耽誤了時間,一眨眼他已經在香江待了好幾個月,遠超最初預定的時間。
不過,在通過股市賺到億點點小錢之後,陳澤已經不再滿足於僅僅買一批電視回去。
在他看來,既然有錢了,要買乾脆就連電視機廠一塊兒打包買了。
將電視機廠打包搬到大陸,自己開辦電視機廠,自己提供貨源,風險小還穩定。
同時,以工廠搬遷的形式到大陸投資,不但可以省去一大筆「匯率差」,還可以憑藉「高新技術產業」享受低息貸款、土地政策優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舉三得!
什麼?你說這電視機廠不是高新技術產業?
先不先進還不是人說的算?
咱就是說,你敢百分百肯定咱這40年代老古董就沒有......哪怕一丁點兒先進之處?
不敢肯定?
那憑什麼說咱這技術不先進?
......
廠裡面只有十幾個工人了,維持著廠里的基本運作,當然也沒什麼運作的,三條電視產線,一年幾千台電視的產量,這點產量,一年也不開機幾次,開機就是虧錢。
以京城東風電視機廠為例,其「崑崙」牌B3110型12寸黑白電視機生產線班產400台以上,按一天一個班次計算,日產量在400台左右;若按一天兩個班次計算,日產量能達到800台左右。
由此,便可以看出雙星這個曾經香江名牌如今的處境。
事實也正是如此,空蕩蕩的廠區像是廢棄的學校,院子里到是乾乾淨淨,只有林立的幾排紅磚大廠房彷彿能看到昔日的輝煌餘暉。
他首先注意到的兩條九成新的生產線,看起來是買回來之後就真的沒怎麼用,維護的也不錯,沒有任何老化的痕迹,工人還展示了其能正常運行,就連最老的40年代的老古董都能生產,不過生產出來沒人要罷了。
陳澤事先已經了解到,這兩條設備是許家1972年從美國進口的,花了600萬美元,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黑白電視生產線。
即便如此,放到科技落後的大陸,依舊是較為先進的技術,能碾壓市場上百分之七十的電視廠。
可惜許家人無心經營電視廠,否則憑藉年產數十萬台的生產線,將電視「走海路」賣到大陸,也能賺個盆滿缽滿。
當然,香江材料,人工成本高,大廠可能反而干不過九龍城寨中小作坊中的山寨貨。
不論真相如何,是不清楚,還是無心於此,事實是在大陸一票難求的時代,許家雙星電視廠的生產線竟然放在廠房吃灰。
不知道許家人是怎麼想的!
許晟睿看陳澤對生產線好奇,於是介紹道。
「這裡是生產車間,兩條新的生產線是72年從美國花引進的,當時花了好大一筆錢,不過現在不值錢了。」
這些其實陳澤之前中介公司已經調查清楚了。
當然,他的要求是一家電視機廠,目的十分明確,只是不知道許家這邊怎麼就誤認為他主要是來買地的。
可能確實是如今的房地產市場火熱,買家主要都是買地的,才讓對方產生了這種誤會。
陳澤也就乾脆裝作是來買地的,先試探試探對方的想法。
「這邊是組裝車間,空間也挺大,以前最多的時候,這裡有四十多名工人。」
陳澤看了看狹小的組裝車間,不知道當初四十多名工人是如何擠在這裡正常工作的。
「這裡是換衣間......」許晟睿簡單介紹了廠區的主要構成。
......
「整個廠區大約15萬尺,在這片老工業區是很少見。」
「香江的人口越來越多,自從北邊放開以後,每年都有幾十萬人偷渡到香江。」
許晟睿開始向陳澤推銷土地。
確實沒說錯,1980年1月至8月,廣東發生偷渡外逃143,134人次,逃出36,673人。
而這只是官方數據,真實數據肯定比這個多。
「港九就那麼大的地方,哪裡能夠容下那麼多人,新界是要開發是遲早的事。」
陳澤不知可否地笑了笑,許晟睿見狀繼續說道:
「市區的地已經賣到三萬一平,買了肯定不會虧,要知道五九年也才一百多元一平,買到即是賺到啦!」
1959年港府拍賣市區土地平均價: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廈、寫字樓、娛樂場等非工業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這三類拍賣地價分別為.03元、.06元、.30元。升幅分別為280.8倍、73.5倍、82.2倍。
「許先生說笑了,港九開發是由港英政府和英資牽頭,新界開發還只是沒有頭的事情。」
港九和新界不一樣,香江島,九龍島土地多為英資和殖民政府所有,炒高地價可以讓英資和大英政府獲利套現,而新界靠近大陸,居住的多是客家人,團結排外,他們擁有了新界絕大多數土地,開發這裡的土地,對港英政府資本沒有什麼好處。
「陳生別這麼說,要知道今年港島九龍的地價只漲漲了12.5%,17.5%,而新界卻漲了22.5%,說明地產還是很看好新界發展的。」
「許先生,你我都知道,新界能漲這麼多只是因為新界的土地便宜而已。」
「咳咳——」
被陳澤揭穿真相的許晟睿,訕訕而笑,不再說話。
陳澤說的是事實,在香江工業用地賣到七八萬港元一平的時候,新界土地僅僅幾十到一兩百港元一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差了近百倍,這也是為什麼不吃香的新界竟然比港九地價漲幅還高的原因!
因為便宜!
大家願意囤一點試試,跌了賠不了多少,一旦以後發展起來,像十年前的港九那樣,便是數十倍的利潤。
陳澤雖然主要目的是買電視生產線,但並不介意囤一些土地。
他知道新界肯定是要開發的,就像對方說的,今後香江的人會越來越多,港九承載不了六七百萬人。
就算港英政府不開發,華資地產商,回歸后的香江政府也會督促開發。
而元朗老工業區的土地規劃完善,比起需要拆遷的鄉村糾紛少,容易開發得多,肯定是在第一梯隊。
快的話可能八十年代後期便會進行開發,現在買肯定有得賺。
「許先生,我是個爽快的人,你說的125港元一尺肯定是不行的,現在股市大跌地產商們都不再買地了,相信你已經感受到了,最近問地的人越來越少。」
聽到這個回答,許晟睿啞口無言,因為這是事實,上個月聯繫他的還有十幾家,他沒有賣,這個月少了一半,這也是他急於出售的原因。
陳澤察覺對方臉上的表情,繼續說道:
「如果你願意的話,就按照100港元每尺。」
「這不——」
許晟睿想要說什麼,陳澤卻打斷了他的話,繼續說道:
「您些別急著否認,我事先找銀行評估過,這是市場給出的價格,您就算是找到大地產商,最終也是這個價格,甚至可能更低。」
許晟睿沉默,因為這是事實,他不是沒有主動找過地產商,對方的報價僅僅在80港元左右,甚至還不是很情願。
顯然是不看好新界未來的發展,但如果賣得少了,又不好跟家裡人交待,旁人會誤以為自己侵吞祖產。
許晟睿因此陷入兩難。
陳澤看對方表情,結合事先得到的消息,大致已經摸清對方的心理,於是轉而又說道:
「當然,我還是願意給你120港元一尺的價格!」
」為什麼?「
許晟睿疑惑的看著陳澤,不明所以,剛剛還100港元,為什麼還主動加價了?
陳澤圖窮匕見:
」前提是,您願意連同場內的設備一起賣給我!「
「哦——原來你是看上了廠里的生產線。」
許晟睿再傻也看出陳澤的目的了。
「是的,我其實並不需要廠區土地,這塊兒土地對我來說可有可無!」
陳澤絲毫不介意對方看出自己的真實目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說實話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來買土地的,還是來買電視機的。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100港元一尺的土地不虧。
1500萬港元買下15萬尺土地,還是未來的開發區,物超所值。
而溢價20港元,相當於300萬港元買下三條電視機生產線同樣也是賺。
在大陸,一條同樣的生產線400萬人民幣,二手的雖然不知道,但不論是二手的還是新的,大陸的電視機廠自己都不夠用,哪裡會捨得賣?
一條生產線便是一台源源不斷地印鈔機!
只不過許家人不知道罷了,白白讓他撿了便宜,當然,即便知道了也沒用。
「沒問題,說好的120港元,成交。」
許晟睿絲毫沒有猶豫,直接就同意了。
他也在為兩條生產線發愁。
兩條生產線算不上先進,當初花600萬美元購置,八年了,現在想要原價賣出去根本不可能。
根本找不到買家,銀行抵債都不願意收,因為賣不出去。
八年前的600萬美元,許家傷筋動骨。
可事實是科技產物並不會像古董一樣,隨著時間流逝不斷升值,科技的創新,反而會越來越不值錢。
最終,陳澤以1800萬港元的價格,拿下了元朗工業區15萬尺的土地,並且購買了三條電視生產線。
雙方皆大歡喜,都覺得自己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