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元曲的魅力:關漢卿與馬致遠作品賞析》
一、元曲的興起與發展背景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為元曲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特殊的基礎。
在政治層面,元朝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社會各階層明確劃分,漢族文人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所謂「九儒十丐」,形象地反映出文人社會地位的低下。科舉制度在元代時斷時續,且對漢族文人諸多限制,使得大批懷揣著經世治國抱負的文人,仕途之路被無情阻斷。他們空有滿腹才華,卻無法通過傳統的科舉入仕途徑實現理想,內心的憤懣與失落可想而知。例如,許多出身書香門第的文人,自幼苦讀詩書,本期望能在科舉中嶄露頭角,為家族爭光、為國家效力,然而面對元朝的科舉政策,只能望洋興嘆,被迫另尋抒發情感與施展才華的途徑。
經濟方面,元代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繁榮景象。商業活動蓬勃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像大都(今北京)、杭州等大城市,迅速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城市裡人口密集,市民階層日益壯大,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對娛樂文化有著強烈的需求。於是,眾多勾欄瓦舍應運而生,這些場所集演出、娛樂、消費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成為了元曲演出的主要陣地。在勾欄瓦舍里,各種藝人匯聚,為元曲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和堅實的觀眾基礎。據記載,當時一些知名的勾欄瓦舍,每日觀眾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文化上,元朝是一個多民族交融的時代。蒙古族的音樂、舞蹈、風俗習慣等與漢族原有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蒙古族的音樂風格豪放、節奏明快,其舞蹈動作剛健有力,這些元素與漢族傳統的詩詞文學相結合,孕育出了元曲這一全新的藝術形式。元曲不僅融合了詩詞的優美韻律、音樂的動人旋律、舞蹈的靈動姿態,還融入了表演的生動情節,成為了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藝術形態,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比如,在一些元曲的表演中,演員們的服飾、動作等就借鑒了蒙古族的特色元素,使得表演更加豐富多彩。
二、元曲的藝術特點
1.形式靈活多樣
元曲涵蓋了散曲和雜劇兩種主要形式,每種形式又各具特色,展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
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數。小令通常是獨立的一支曲子,體制短小精悍,卻能在寥寥數語間傳達出深刻的情感或描繪出鮮活的景象。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僅僅二十八個字,便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圖,那蕭瑟的氛圍、孤寂的遊子形象躍然紙上,讓人感同身受。這小小的一支曲子,就像是一幅精美的小品畫,雖篇幅簡短,卻韻味無窮。
套數則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的順序聯綴而成,篇幅相對較長,能夠更充分地敘事、抒情或議論。例如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通過一系列曲子,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者不羈的性格和對世俗的抗爭精神。在這套數中,關漢卿以詼諧、豪放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在戲曲創作道路上的堅持與執著,以及面對世俗偏見時的無畏態度。
雜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舞台藝術,結構更為複雜。它由曲詞、賓白、科介等部分組成。曲詞是演員演唱的部分,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其韻律優美,能夠通過唱腔傳達出各種情感;賓白是劇中人物的對白,通過生動的對白交代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科介是關於人物動作、表情等的舞台提示,使得表演更加生動逼真。比如在關漢卿的《竇娥冤》雜劇表演中,演員們依據曲詞的優美唱腔、賓白的生動對白以及科介的準確提示,將竇娥的悲慘遭遇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
2.語言通俗生動
元曲的語言風格與傳統詩詞大相徑庭,它擺脫了詩詞那種典雅、含蓄的束縛,大量採用民間口語、俗語、俚語等,使得作品更加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通俗易懂。
關漢卿在《竇娥冤》中,竇娥在臨刑前發出的那聲悲憤控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樣直白、強烈的語言,將竇娥內心的冤屈和對天地不公的憤怒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讓觀眾和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她的痛苦與絕望。這種通俗生動的語言,不僅能讓普通百姓輕易理解作品的內涵,還能讓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
此外,元曲還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比如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通過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將秋天的景色與離人的愁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凄美動人的氛圍,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在一些元曲作品中,還經常使用誇張的手法來突出人物的情感或情境的特殊性,比如形容一個人思念之情極深時,會說「想你想得肝腸寸斷」,這種誇張的表述讓情感更加濃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3.音樂性強
元曲與音樂緊密相連,具有很強的音樂性。每支曲子都有特定的宮調、曲牌,不同的宮調、曲牌在旋律、節奏、情感表達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作者在創作時,需要根據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情節發展選擇合適的宮調、曲牌。例如,一些宮調如「仙呂宮」,其旋律較為輕快,適合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而「商調」則往往帶有哀怨、愁苦的情感色彩,適合用來表達悲傷、凄涼的心情。演員在演唱時,要依據曲詞的韻律和音樂的節奏進行演唱,通過優美的唱腔將元曲在舞台上演繹得有聲有色,給觀眾帶來美妙的聽覺享受。在元曲的表演現場,觀眾們常常會被演員們優美的歌聲所吸引,沉浸在音樂與故事交織的氛圍之中。比如在一場《漢宮秋》的演出中,演員們用深情的唱腔演繹著漢元帝的悲苦之情,配合著相應的宮調、曲牌,讓觀眾們深切感受到了愛情在政治面前的無奈和脆弱。
三、關漢卿及其作品的魅力
1.關漢卿生平簡介
關漢卿,號已齋叟,是元代雜劇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戲曲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生活在元代社會的中前期,具體生卒年不詳,但大致活動於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
關漢卿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出身於一個普通家庭,但自幼聰慧好學,對文學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那個文人地位低下的時代,他雖無法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但卻憑藉著對戲曲的熱愛和卓越的才華,投身於雜劇創作領域。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雜劇和散曲作品,據記載,他創作的雜劇有六十多種,現存十八種,散曲也有不少存世。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涉及愛情、婚姻、社會、歷史、神話等諸多領域,猶如一面鏡子,生動地展現了元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關漢卿的創作生涯中,他曾遊歷多地,深入了解民間疾苦。比如他曾在大都生活過一段時間,親身感受了大都的繁華與底層人民的困苦。他看到了那些在勾欄瓦舍里賣藝為生的藝人的艱辛,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在社會不公下的掙扎。這些經歷都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貼近現實,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
2.關漢卿作品的題材與主題
關漢卿的作品在題材上豐富多樣,每一種題材都蘊含著深刻的主題。
愛情婚姻題材的作品在關漢卿的創作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例如《拜月亭》,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在戰亂中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金末元初的戰亂時期,蔣世隆和王瑞蘭這對青年男女在兵荒馬亂中被迫分離,又歷經種種磨難后重逢。在分離期間,蔣世隆身患重病,王瑞蘭則被迫與他人成婚,但她心中始終牽挂著蔣世隆。後來,在一系列巧合與努力下,他們終於再次相聚。通過這個故事,關漢卿不僅描繪了愛情的美好,還展現了戰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如家庭的離散、親人的失散等,讓人們深刻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
社會題材的作品更是關漢卿創作的重點。他以犀利的筆觸,對元代社會的種種黑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竇娥冤》。
《竇娥冤》的故事原型來自於民間傳說。竇娥是一個年輕善良的女子,她的父親竇天章因無力償還債務,將她賣給蔡婆婆做童養媳。竇娥在蔡家任勞任怨,生活雖不富裕但也平靜。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打破了這份平靜。無賴張驢兒父子看到蔡婆婆孤身一人且有些財產,便企圖霸佔蔡婆婆和竇娥。張驢兒為了達到目的,設計誣陷竇娥害死了他的父親,竇娥被帶到官府受審。在官府中,貪官桃杌根本不聽竇娥的申辯,嚴刑逼供,最終竇娥含冤而死。竇娥在臨刑前發出了那著名的對天地的控訴,她的冤屈驚動了天地,死後冤魂不散,最終得以昭雪。通過這個故事,關漢卿深刻揭露了元代社會吏治的腐敗、司法的黑暗以及社會的不公,表達了對被壓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創作《竇娥冤》之前,關漢卿曾聽聞過許多類似的冤案故事。他在市井之間,聽到了百姓們對貪官污吏的控訴,對司法不公的嘆息。這些真實發生的事件深深觸動了他,促使他拿起筆,用文學的形式將這些社會黑暗面展現出來,為那些受壓迫的人們發聲。
3.關漢卿作品的藝術特色
(1)人物刻畫生動
關漢卿在作品中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他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
在《竇娥冤》中,竇娥是一個善良、勤勞、堅貞不屈的女子。起初,她對生活充滿希望,即使面對婆婆的改嫁也能理解和包容。她悉心照顧婆婆,操持家務,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好女子形象。但在遭受無賴張驢兒的誣陷和貪官桃杌的迫害后,她的性格發生了變化,從一個溫順的女子變成了一個敢於對天地控訴的冤屈者。她在臨刑前的那一段對天地的控訴,將她的冤屈和悲憤之情推向了高潮,也讓讀者和觀眾深刻感受到了她內心的轉變。通過對竇娥不同階段性格的刻畫,關漢卿生動地展現了人物在困境中的成長和轉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2)情節跌宕起伏
關漢卿的作品情節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情節設置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以《竇娥冤》為例,故事一開始,竇娥平靜的生活就被無賴張驢兒打破,張驢兒父子企圖霸佔蔡婆婆和竇娥,竇娥堅決不從,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的衝突。隨後張驢兒誣陷竇娥,竇娥被帶到官府受審,在官府中又遭遇貪官桃杌的嚴刑逼供,情節一步步緊張起來。而當竇娥含冤而死,其冤魂不散,通過種種方式向世人昭示她的冤屈,最終得以昭雪,情節又出現了轉折。這種跌宕起伏的情節設置,使得觀眾和讀者的心情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起伏,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在創作過程中,關漢卿善於運用懸念和巧合等手法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比如在《拜月亭》中,蔣世隆和王瑞蘭在戰亂中失散后,兩人各自經歷了許多波折,而最終又因為一些巧合的事件再次相聚。這些懸念和巧合讓故事更加曲折有趣,吸引讀者和觀眾不斷地跟進情節。
(3)情感表達強烈
關漢卿的作品情感表達十分強烈,他善於運用強烈的語言和生動的情節來傳達人物的情感。
在《竇娥冤》中,竇娥在臨刑前發出的那一段對天地的控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將她的冤屈和悲憤之情推向了高潮。這種強烈的情感表達,讓讀者和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關漢卿在創作時,常常會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人物的情感,然後用最恰當的語言和情節來表達出來。比如在描寫一個女子思念遠方的愛人時,他會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場景描繪,讓讀者感受到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四、馬致遠及其作品的魅力
1.馬致遠生平簡介
馬致遠,號東籬,是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散曲家。他生活在元代社會的中後期,大致活動於14世紀初至14世紀中葉。
馬致遠的一生也經歷了諸多變遷。他早年也曾試圖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但在元代複雜的社會環境下,科舉之路並不順暢。在仕途受挫后,他轉而投身於戲曲創作,將自己的才華和情感傾注於雜劇和散曲作品之中。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雜劇和散曲作品,據記載,他創作的雜劇有十五種,現存七種,散曲作品數量也不少。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涉及愛情、歷史、歸隱等諸多領域,展現了元代社會的不同側面。
在馬致遠的成長過程中,他曾遊歷過不少地方,見識過不同的風土人情。比如他曾到過江南地區,那裡的秀麗山水和獨特的文化氛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遊歷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生活閱歷,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動、真實。
2.馬致遠作品的題材與主題
馬致遠的作品在題材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每種題材都承載著獨特的主題。
愛情題材的作品有一定的數量。例如《漢宮秋》,講述了漢元帝與王昭君之間的愛情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馬致遠通過對漢元帝的刻畫,展現了愛情在政治面前的無奈和脆弱。漢元帝深愛著王昭君,但由於匈奴的威脅,不得不將王昭君遠嫁他鄉。王昭君出塞后,漢元帝思念成疾,心中滿是痛苦和無奈。通過這個故事,馬致遠表達了對愛情在政治因素干擾下的惋惜之情。
在創作《漢宮秋》之前,馬致遠聽聞了許多關於古代帝王與后妃之間愛情故事的傳說,其中一些故事中愛情因為政治等因素而遭受挫折的情節深深觸動了他。他覺得這種愛情在現實面前的無力感很值得去探討,於是便有了《漢宮秋》這部作品。
歷史題材的作品也是馬致遠創作的重點。如《薦福碑》,通過講述一個書生的坎坷命運,反映了元代社會知識分子的困境和社會的不公平。故事中的書生張鎬,本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命運多舛。他先是因為沒有錢而無法拓印薦福碑,後來碑又被雷擊碎,他的命運始終得不到改善。通過這個故事,馬致遠深刻揭示了元代社會中知識分子在仕途、生活等方面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社會的不公平現象。
歸隱題材的作品則體現了馬致遠本人對現實社會的一種態度。他的一些散曲作品如《天凈沙·秋思》等,表達了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社會的厭倦。在元代那個社會環境下,文人的地位低下,仕途艱難,許多文人都有歸隱之意,馬致遠也不例外。
在馬致遠的生活中,他曾親身經歷過一些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不公,這些經歷讓他對現實社會感到失望,從而更加嚮往那種寧靜、自在的歸隱生活。
3.馬致遠作品的藝術特色
(1)意境營造深遠
馬致遠在作品中特別擅長營造意境,他通過精心選擇的詞語和巧妙的組合,營造出一種深遠、凄涼、孤寂的意境。
以《天凈沙·秋思》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通過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景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深秋晚景圖,在這幅圖中,漂泊遊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油然而生,讀者彷彿能看到那個在夕陽下騎著瘦馬、漂泊在天涯的斷腸人,感受到他的孤獨和凄涼。這種深遠的意境營造,讓作品更具感染力,使讀者能夠沉浸其中。
(2)語言精鍊簡潔
馬致遠的作品語言精鍊簡潔,他能用最少的詞語表達出最深刻的情感和最生動的景象。
在《天凈沙·秋思》中,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深秋晚景圖,並傳達出漂泊遊子的孤寂愁苦之情。這種精鍊簡潔的語言風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
(3)情感表達細膩
馬致遠的作品情感表達細膩,他能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巧妙的情感表達技巧,將人物的情感準確地傳達出來。
在《漢宮秋》中,通過對漢元帝在王昭君出塞前後的心理變化的描寫,如漢元帝在王昭君出塞后的思念之情,通過「他、她、我」等代詞的使用,將漢元帝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讀者能感受到漢元帝的痛苦和無奈。
在創作過程中,馬致遠會仔細揣摩人物的心理,用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人物的情感。比如在描寫一個女子的嬌羞之情時,他會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嬌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