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大明第一台虎蹲炮,滿意~
雖說倭國離大明不遠,但那地方窮鄉僻壤的,又年年戰亂,不知道有啥能吃的。
再者,罐頭和壓縮餅乾一樣,除了軍用,也可以民用,反正都是要給錢的~
陸知白還交給了研究員第三個任務——研究出一種烘乾設備!
不管是利用風力還是熱能,都行。
總歸是比天然晒乾效率更高。
棲霞這邊,人口逐漸集聚,所以也開闢了不少菜地,用來提供各種蔬菜。
還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種植果樹等各類林木。
這些果蔬,也可以做成干,方便海上使用。
就在陸知白布置種種發明的時候,新的戶部侍郎郭桓,到任了。
為什麼陸知白上任不久就被換下來了?
一些官員私下自然也有猜測,卻都想不明白是為什麼。
皇帝的心思與安排,豈是他們能夠琢磨明白的。
有些人便自嘲:
「關心人家幹什麼,哪怕調任了,也還是駙馬,還是侯爺,多操心一下自己吧!」
陸知白得知郭桓上任,原本想要找機會,去參觀一下此人,彷彿在逛博物館……
轉念一想,還是算了。
咋說呢,為什麼滿朝文武那麼多人,朱元璋偏偏會選中郭桓來做這個侍郎?
一定是早就得知郭桓有什麼特殊能力。
比如貪污。
所以,早已被暗處的獵人盯上了,郭桓幾乎是必死無疑。
……
轉眼半個月過去。
大明的第一台虎蹲炮,新鮮出爐!
重量只有四十斤,是用鐵做的。
據說,一開始歐洲並不會使用鐵製造火炮,用的還是銅。
成本會比鐵造的要高太多。
所以,他們和大明學了鑄鐵技術。
鐵制火炮雖然成本低,但技術要求卻不低。
當前,大明的冶鍊之法,一直在持續改良。
能生產優質鋼鐵的那種高爐鍊鋼法,在其他官營的冶鍊作坊也得以推廣。
直接讓大明官方各種金屬器具的質量,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用來造虎蹲炮,自然也不在話下。
得知造出新的火炮,要在郊外擇無人之地試驗,陸知白的許多學生都前來圍觀。
自然也少不了老六楚王,甚至,老五閑著沒事,也來看熱鬧,沖在吃瓜第一線。
既然要試驗,早已提前清場,陸知白又命學生查看四周,絕不允許有人在附近。
當工匠掀開車上黑布,露出裡面小巧玲瓏的虎蹲炮時,有人不由得驚呼起來:
「這麼小?白高興了……」
陸知白就笑道:「這炮還是個孩子呢,大家不要嫌棄它~」
眾人便都哈哈大笑。
朱橚笑道:「威力大就行了,管它個頭大與小呢。」
有人接話道:
「不錯,這炮打死我肯定沒有問題……」
至於虎蹲炮裝填的彈藥,並沒有定論,想裝什麼就裝什麼。
可以裝單發,也可以裝多彈。
只是這麼大個炮,暫時來不及用燧發技術,所以還是點火的。
但準線和照門是有的,方便炮兵瞄準。
陸知白早命人準備了幾種彈藥,有空心鐵彈,也有小口徑的多發鉛彈。
第一次試驗點火,對準的是對面的一個小山包,大概有一里遠。
轟隆一聲巨響,煙霧升騰。
砰的一聲!
彈藥落地,砸得碎石飛濺。
還有兩棵大樹也被砸斷,緩緩倒下。
一群人頓時驚住。
隨即大聲叫好,興高采烈,拍手,喝彩。
這種樂子也太好看了,帶勁!
這個位置是提前選定的,已測量過,距離是一百五十丈,剛好一里。
開炮之前大家還在打賭,到底能不能射中。
沒想到,竟然真的能成功。
許多男孩子激動不已,興奮的要命:
「這威力太強了吧!竟然隔得這麼遠都能打中!」
朱楨說:「這還是平地呢,若是能藉助地利,恐怕能打出更遠。」
新來的兩個學生,楊士奇和周志新,也雙目發亮,激動不已。
這種炮,整個大明都是獨一份,他們的恩師太聰明了。
這地兒真是來對了。
陸知白卻是眯眼。
咋說呢,其實稍微有一點偏,更像是那兩棵大樹攔截了炮彈。
工匠又在裝填第二枚炮彈了,等著點火的命令。
大家正高興著,陸知白突然冷不丁地問道:
「楊士奇,我現在想打中一百丈外的目標,那麼這炮,應該架多高才合適?」
「啊?」楊士奇頓時傻眼了,眨著眼睛,看了看像老虎一樣蹲在地上的虎蹲炮。
他也意識到什麼,微微皺起眉頭,最後誠實地說:「學生不知。」
陸知白是已經發現了,這傢伙對算學不太感興趣,甚至略有輕視,認為學會加減乘除就可以了。
楊士奇確實更喜歡詞賦文章,一生也有不少著作,熱衷於修書,是個文學家。
人各有志,陸知白也不可能讓楊士奇當眾出醜,又問陸賢:「你知道嗎?」
陸賢才懶得費這個腦筋,趕緊搖頭,表示自己是個小笨蛋。
陸知白又提問了幾個人。
大家都不知道。
於是,他就嘆道:「哦,拋物線什麼的,還沒有講,有空就講講……」
一些不服輸的學生,皺著眉頭在自行思索。
他們已經發現了,這炮到底能射多遠,跟射擊的角度的確有關係。
等到又進行幾次射擊,皆是指哪打哪,非常靈活便利。
就連周邊的一些人,也都出來,站在門口遠遠的看熱鬧。
陸知白也很滿意這效果,笑道:「好啦,今天先到這裡吧。」
眾多學生興高采烈的回去。
談笑凱歌還。
回去之後。
陸知白便寫了奏本,上報試驗結果。
朱元璋得知消息,也很高興。
他都有這種炮的射程,已經滿意了。
用來對付蒙古人,完全足夠了。
陸知白雖有不滿,但那是為了裝在船上進行海戰,倒不急於一時。
既然老朱滿意,就可以把製造虎蹲炮的技術固定下來,然後就可以量產了。
……
轉眼到了四月初。
朱元璋終於定下了此次北征的將領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