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風雲突變(1)
方玉端坐洞中,已經面壁九天了。他一直打坐在那塊形狀猶如蒲團的石頭上面,除了一日三次進入神奇的水池中沐浴外,他須臾未曾離開。他把道長傳授給他的《鬼谷子》一書,從頭到尾復誦一遍;經歷過許多事情之後,他才感到自己的幼稚、無知。書中對於處理天下大事、江湖中的詭譎、人世間的憂煩之事都有韜略之策,應對之計。枉自他能把《鬼谷子》倒背如流,卻不會應用。
方玉心中豁然開朗,眼前一片柳暗花明。
幾天以來,方玉從未間斷運用胎息法,按照《本經陰符七術》循序漸進練功,使心、意、智、德、體之功大進。其綿延之氣如遊絲,一直在他體內周而復始的循環。就在他九天辟穀快滿之際,一股淡淡的紫光從他周身放射出來,與胸前佩戴的那塊紫玉交相輝映,將漆黑的洞穴里映得半明半暗。方玉聽道長說過,練功練到真人階段,人體會發出紫薇之光,所練胎息之功,己上升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練功者,不再為武功所制約,武功從而為人所用,達到隨心所欲的最高境界。他試著用意念指揮身體,想象著他在大同石窟里所見的飛天那樣,能在空中自在的飛舞。
方玉剛這麼一想,他端坐的身體緩緩離開坐下的石蒲團,冉冉上升,靜靜地飄浮在空中。他可以任意在空中翻騰、旋轉,甚至像壁虎一樣吸附在洞壁上,也能如蝙蝠般倒掛在洞頂。他心裡一陣狂喜,用意念控制住軀體,緩緩落坐在石蒲團上。當他睜開眼睛,忽然出現的奇迹更使方玉驚異不已,他如同生出一雙火眼金睛,黑暗中每一個角落,他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穿透厚實的鐵門,看到鐵門後面的景象。裡面果然如耿懷忠所說,供奉著一排耿氏列祖列宗的靈位。然而,在靠近洞底的地方,堆放著一隻只鐵箱,鐵箱里裝的東西使方玉震驚不已,裡面全是黃金、珠寶!方玉驀然想起鄧茂七、葉宗留那天清晨離開鶴翔山莊時,每人手裡都提著這樣的鐵箱。
方玉終於發現了耿懷忠的秘密,耿懷忠不僅與義軍有密切的聯繫,他還在暗中資助義軍。再看洞底,那些鐵箱有好幾十隻,堆積如山。如此多的黃金珠寶,耿懷忠從何而來?聯想到耿懷忠菊園後院廳堂里神秘的神龕,他到有些像江湖上神秘的異教主!方玉否定了他先前認為耿懷忠是錦衣衛的想法,因為錦衣衛是不會資助義軍的。
結束辟穀的時辰到了,方玉起身再次進入水池。丹田上的黑塊已經消失,原來潰爛的地方長出了新肉,且完好如初。經過九天的辟穀,方玉有脫胎換骨之感,尤其是神玉與神水結合后升起的太初之氣,不僅治癒了他中毒后虛弱的身子,還令他的身心振奮一新。方玉出水后換上蕊娘為他備下的衣衫,他想試試自己的武功恢復倒何種程度,便取下玉棍執在手中。他拉開雙臂,一個雲手之後接著使出烏龍探海,手趁勢用玉棍挑起泥土,飛向猶如銅牆鐵壁的山崖,只聽「嗖嗖嗖」幾聲響,那泥土如鋼鏢射進山崖,崖壁上現出一串梅花點,深深嵌進岩中。他記得當初練習此功時,只能擊破岩石的表面,此時竟然深入到岩體之中。方玉大喜,一種劫后重生之感油然而生。他連連挑起泥土,射向洞則一處光滑的岩壁,岩壁上貿然現出四個大字——鳳凰涅槃。
方玉從懸崖上縱身跳下,落到平地。蕊娘已等候多時,一見方玉從懸崖上跳下來,欣喜地迎上前去。她迫不及待地詢問方玉:「公子可好?」
「蕊娘,大功告成!方玉從此不再受那病毒之苦!」
蕊娘高興極了,連聲說道:「太好了,太好了!」她打量著方玉,感覺方玉比從前更為俊朗,英氣逼人。她痴痴地看著方玉:「公子,你變了……」
方玉九天沒有見到蕊娘,此時看到她略顯憔悴,他關切地問她:「蕊娘,你瘦多了!」
「天天想著念著公子,真有度日如年之感……」
方玉把蕊娘攬在懷裡,忘情的在她額上一吻。
「一對金童玉女,天作地合!」
山林中突然響起洪亮的聲音,方玉趕緊鬆開蕊娘,原來是耿懷忠帶著管家來了,他見兩人緊緊摟在一起,不由失聲讚歎。
「莊主,你怎麼來了?」方玉被人看到他與蕊娘的私情,略為有些難以為情。
「少俠,在下一來接你下山,另則,山莊來了許多天下好漢,想見少俠。所以,耿某特意前來迎候少俠!」
方玉隨同耿懷忠來到聚義閣,偌大一個大廳已經人滿為患,黑壓壓一群人把里裡外外擠得水泄不通。眾人見耿懷忠陪著方玉前來,自動閃開一條道,讓耿懷忠與方玉進入聚義閣內。方玉發現廳內之人都對他怒目而視,且不懷好意。看來這些人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耿懷忠把這許多人領來聚義閣,事前也不向自己吐露半點風聲,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方玉一時想不透,至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只有靜觀其變。
耿懷忠請方玉在東席坐下,他向黑壓壓的人群抱起雙拳,示意大家安靜,聚義閣里頓時鴉雀無聲。
「耿某三生有幸,能請到天下英雄來湖州風雲際會,令我鶴翔山莊聚義閣蓬蓽生輝!」耿懷忠熱情洋溢的神情,驟然變得嚴肅:「然,英雄們欣然前來湖州,不外兩件大事:一、公推一位武林盟主,號令天下英雄,結束江湖群龍無首的局面;二、大家心照不宣,是為江湖傳聞而來,欲辨清方玉少俠是否盜走紫雲宮《九仙太極》劍譜與龍珠,並秘密潛往大漠,與瓦剌小王子也先圖謀不軌……方玉少俠今日在此,諸位英雄當著耿某的面,有話就說,有事就問!但有一條,同為武林之人,要以理服人,不得胡攪蠻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