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見面禮
王七三的一番分析,頓時說的齊緣啞口無言,無奈中他想了想,還是轉身改口沖周嘉樹道。
「那我謝謝諸位,但是我這個人比較死心眼兒,講究個無功不受祿。保德宮都幾十年沒和各位來往了,這一下子又送設備又來人的,我們怕撐著。」
「正因為不走動,所以才來走動。改革開放十幾年了,外面的世界早就天翻地覆,咱們這些廚門的人不能走,抱殘守缺呀,那得跟上時代,跟上大事,跟上交情。」
「嗯,好好好。」齊緣不想聽周嘉樹上課,因此非常敷衍的點頭。在之後,他眼看著店裡的人太多,便招呼大家坐下,想請大伙兒吃頓東西,以盡地主之誼。可誰知這個時候周嘉樹竟然又跳出來橫插一杠子。
「不用你們做飯,我們這些當廚的五湖四海,國內國外口味難調。所以大家來的時候就約好了自帶的食物,不能耽誤這些冷凍設備的安裝調試,不能耽誤讓齊爺爺高興。」
「現在就要安裝,這一堆設備,少說一天兩天才能安裝完吧。這期間我們保德宮不動刀火了嗎?由此產生的誤工費誰負責?」
「當然是我,兄弟放心。一天的補償款,我派人每天現結,不會讓保德宮受委屈。我們呀,就是想盡孝心,讓齊爺爺高興。」
「你們不來,老爺子最高興。」齊緣嘴上雖然依舊不饒人,但心裡對於周嘉樹的恆好與殷勤,卻徹底服氣了。不過,他終究不想無功受祿,因此在一聲埋怨后,又繼續想要用別的辦法讓這個姓周的消停下來。
可無奈,就在這時,早已被周嘉樹收買的劉大河又跑過來當了牆頭草。「周兄弟,敞亮啊,這兩天我們這店就交給你啦。辛苦辛苦啊!」
劉大河先給周嘉樹說了一句定性的話,而後將齊緣攬到一旁,拱手推勸。
「哎,我的少東家,你別再拔餘熱成嘛,人家一天的補助,還全套的自動化冷鏈免費。咱保德宮馬上就要鳥槍換炮了。」
「對對對,緣兒,周董事長想幹啥你可都要站著,他這是有大格局啊!這是先富裕起來的支援咱們共同富裕了。」
劉大河和劉疤頭公然倒戈,徹底讓齊緣無言以對。不過仔細想想,卻又感覺這事兒真不在意料之外。而且從旁人的角度來看,齊緣的態度也實在有些過於固執,畢竟開門的不打笑臉客,更何況客人還送來紅包呢。
在長輩的勸說以及周嘉樹的熱情面前,齊緣終於沉默了。在之後,他只是眼睜睜看著周嘉樹的技術人員把那些冰櫃、鋼瓶等設備一一按進后廚,又把那裡的老式冰櫃和布滿刀痕的竹木案板如垃圾一般丟在外邊角落。整個過程中,齊緣都在凝視著周嘉樹這個人。
揣摩著這個人的態度和內心所想,其實連齊緣自己都知道,周嘉樹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極其有分寸和善意的。這個人有威望,有能力,有魄力,有見識,簡直是個完美的廚行當家呀。更對得起盟主二字。
齊緣自己和他比起來,從為人處世到業務程度都不夠。可關鍵問題是,一個人太過於完美的話,就有點兒顯得假了。況且周嘉樹還是如機械將神樣兒蹦的砸到保德宮裡來的財神,這樣的人出現在保德宮,從根本邏輯上就不正常。
齊緣在邏輯不通且連魯菜36家是什麼都還沒搞清楚的情況下,便收人家如此多的饋贈,也實在有些手軟。唯恐這是弄糖衣炮彈,把自己炸個粉身碎骨。
綜合種種思慮,齊緣面對周嘉樹和他邀約來的同僚始終不能信任。而且他感覺急需要一個解釋,或者一個能夠對於周嘉樹現下行為進行深刻分析的方法和途徑。而幸運的是,他心中所期盼的途徑很快便來了。臨近傍晚時分,保德宮的門口響起了高跟鞋的聲音。
緊跟著一個讓齊緣頗為熟悉期盼的西裝倩影終於出現在了保德宮的門口。
「姐,你可算來了。」
面對著保德宮裡的情況,田沫遠比齊緣和貫昶都要震驚。這位賒刀匠的掌刀人一進殿內並沒有立刻和齊緣貫昶說話。而是先跑到周嘉樹那裡打了招呼,又親自拿出一份兒份兒他們田家的秘制烤鴨送給每一個在場的名店代表。她把禮數都進到之後,才又轉回齊緣和貫昶的身邊。
「找個不透風的地方,咱們三個好好談談這事兒。」
齊緣會意了田沫的話,而後帶著這姐弟倆進了自己的屋子。三個人反插門栓,又讓王七三幫忙望風后,奇緣這才問田沫,「哎,田小姐,周家這陣仗都把我弄蒙了,他們到底來幹嘛的?你確切知道嗎?別和我說,只是為我爺爺過壽成這種話,我不信。」
「我也不信。你爺爺和魯菜36家堪稱血海深仇,他們怎麼可能這麼大方的就勾了前債。」
「血海深仇?」齊緣由田沫的話,又想起了那民國時的被人反覆提及的九龍天禪宴。
「當年魯菜36家和食通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我爺爺又從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知道的也不是很詳細,不過還是可以和你一說。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是魯菜36家。」
田沫和齊緣講了一些他過去根本不知道的東西。田沫首先告訴齊緣,一說到魯菜,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以孔府、博山和濟南為代表的山東菜,進而聯想到魯菜36家是來自於山東的廚門宗派。但實際上,魯菜36家早和山東沒什麼直接關係了。
論根源,他們實際上是從北京廚行發源的一派。舊社會的時候,商品經濟不是很發達,即使如北京、上海、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行業的運營、購買、銷售往往也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經營人為了保持穩定性和民間信譽,經營時又往往依靠人際關係中最靠得住的行會、道門、會館、師徒、宗族的力量進行維持。久而久之,舊時候大城市行業中同鄉扎堆的現象特別嚴重。
以京津地區為例如票號、錢莊、駝隊之類,多出於山西皇商之首。餐飲、成衣、糧食多控于山東邦之長。茶葉、生絲、南貨則歸於徽商,瓷器、雜貨、桐油等則歸於洞庭一脈。非商品經濟時代的種種怪象,不可一一列舉,只說北京的廚行一脈,便是常年把控於魯地人士之手的。
北京餐飲行以魯菜為尊的開頭事件,起於明朝,在食通天中稱為隨燕入京,相傳是將近600年前燕王朱棣奉天靖難后的副產品。隨後歷經明清兩朝近600年演變,魯菜在北京生根發芽,上到王公貴胄,下到走卒販夫,無不以魯的菜肴為食。發展到今日,像最具北京特色的烤鴨、炸醬麵、京醬肉絲等往根兒油論,都有著濃濃的魯菜根苗。
從明至清,不斷有魯地人士入北京學廚謀生,又或者有魯菜大廚將手藝帶到京津直立地方。這些人移民的時間不等,最遠明初,最晚民國。即使上百年下來,他們早成了地道的北京天津人,但卻依舊秉承著老祖宗傳下的手藝和嘉義。
久而久之,這些魯帝廚師的後裔和學徒,便在民間形成了一個時而鬆散、時而緊密的同鄉會,進而又有了魯菜36家或者魯菜36姓的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