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年代不下鄉2
第二天醒來,劉玉溪緩了緩神,穿好衣服,先給煤爐子換了塊煤球,收拾好屋裡,用爐子上水壺裡的熱水洗漱過後,才來到客廳。
看看日曆,1974年12月4號。那小姑娘的父母就是12月1號走的,這個得記下來,雖然現在破除封建迷信,但至少頭七還是得燒的,而且每年忌日,也得去上個墳,回頭在兩人墓地旁再給原主立個衣冠冢,希望他們一家三口能相聚。
昨天只是接收了記憶,今天得把家裡都熟悉熟悉。她爺奶過世后,他父母就住了爺奶的房子,而小姑娘就住在父母的裡間,客廳後面那間暫時閑置著,屋裡都是些普通的傢具,沒有什麼特別的。
然後又來到廚房,廚房進門還是老式的灶台,一個櫥櫃,一個大水缸,幾個腌菜罈子,再往裡走就是半面牆的柴火,主要是劈好的粗木柴,另外半邊堆著一些煤球和一些雜物工具。
這房子從爺爺奶奶搞好后,這20來年,除了修理房頂,打掃衛生,就沒有做過其他維護了,現在家裡就她一個人,她決定等原主父母頭七之後,就找街道辦問問,能不能把房子重新裝修一下。
她想把廚房的門和卧室聯通,原來的門封上,她還是不太習慣做飯的時候隨時都被看到,正好耳房和卧室之間有一個小夾角,到時候直接納入廚房,就從夾角那開門連卧室,廚房的面積還能更大一點,再把原來的門上面半截做成窗戶,廚房也就亮堂了。
而且現在也不需要那麼多卧室,她準備保留一個卧室,客廳後面直接打通,這樣客廳就大了,屋裡採光也不再受影響,聯通廚房的那間原來的門也封上留個窗戶,在客廳開個門進去,前半段隔個十平方左右,作為餐廳,打上隔斷,後面就做主卧,留個大概20平方,這樣住一來更舒適一點。
都琢磨好了,劉玉溪就開始整理原主一家三口的東西,她把原主父母的私人物品單獨放在一個箱子里收起來,衣服和被子,鞋子這類的另外收起來,留作以後在恰當的時機送給鄰居之類的。
這年代可不存在東西不要了,家家都缺生活物資,尤其布料,每年就那麼多布票,家家孩子都多,誰家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原主家因為就三口人,家裡的東西在別人看來可都是好東西。
收拾完原主父母的,又收拾小姑娘的東西,小姑娘是68年上的學,現在的學制是「6+2+2」。
今年是初一上學期,家裡出事後,學校老師也理解,就讓處理完家裡的事再去上學,把課本從小學到現在的都整理好,準備這幾天在空間里系統的過一遍,按時間算,小姑娘正好78年參加高考,那就得好好學,「這一世說啥也得上個清北!」劉玉溪給自己說。
其他的東西也都整理打包,在收拾家裡所有的傢具時,從邊邊縫縫還有桌子抽屜里,又找出來一些錢票,加上小姑娘自己攢的零用錢,一共有56.3元錢和一些票據。
家裡的大件就是一輛二八大杠自行車,當時是因為要送小姑娘先去學校,她爸媽再去上班,時間上有點來不及,她爸媽就買了一輛自行車,雖然有六七年了,但現在的人用東西都愛惜著呢,車子看起來還有八成新,這個可以留著上高中騎。
可別說腳夠不到,小姑娘家裡人可都是東北的,現在13歲就已經1米6了,就是很瘦,麻桿一樣,回頭多在空間補補,過了發育期就不好搞了。
後面幾天劉玉溪就在家把課本過了一遍,其他的還好,包括初一才開的俄語課,她都學過,就是政治沒有什麼把握,畢竟每個時代的思想是不一樣的。
她家裡只有一本《紅寶書》,全背完了也只是感覺中心思想是不會錯了,可還是覺得沒辦法融會貫通,只能以後時刻學習了。
鄰居們也有上門看她,除了前門倒座房住的兩個單身青年是讓她家鄰居劉大媽帶了東西,其他都是親自上門看望的。
再來說一下這個四合院,除了劉玉溪家是私產,解放時,原來的主家就帶全家去了海外。
然後這座院子就被街道辦收回公有,因為院子離紡織廠近,後來就劃到紡織廠,就安排成了家屬院,這也是那時候給她父母安排到紡織廠工作的原因。
後院三間正房是紡織廠二車間王主任家,劉大媽是她媳婦,沒有工作,和大兒媳在家帶孩子,照顧家裡,家裡一個女兒兩個兒子。
大女兒王紅梅29歲早已經成家,大兒子26歲,也結婚了,有一男一女兩個小孩,男孩6歲女孩3歲。二兒子18歲,剛高中二年級,現在家裡在找工作,實在是不想讓小兒子下鄉。
西廂房住的是李海,在紡織廠當司機,物資調配的時候經常出差,但是油水不少,她媳婦在家照顧孩子,家裡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大女兒二十,因為不想下鄉18歲就嫁人了,二女兒是個不太聰明的,去年16歲的時候被同學忽悠的一起去了皖省下鄉,三女兒15歲,今年上初二,小兒子和劉玉溪同歲,但就這一個兒子,家裡有點嬌慣,現在因為留級才上五年級。
前院正房三間,住著紡織廠後勤部副主任張慶,他是全院最胖的人,按他自己的話說:「小時候沒的吃,長大了看什麼都饞,他這是虛胖。」
身體應該確實不好,她媳婦王嬸的身體看著就壯實,可兩人也就一個兒子,現在也結婚了,現在有一個孫子5歲,一個孫女3歲,兒媳婦肚子里還揣著一個。
張慶夫妻倆就希望兒媳婦能多生幾個,男女都可以,只要數量上去就行,就覺得他倆就一個兒子太少了。
前院東廂房,住的是紡織廠車間工人高文,父母尚在,下面兩個女兒分別是9歲和4歲,目前正在努力生兒子,他家就高文一個人工作,所以日子應該算是全院最緊吧的。
不過,他爸經常出去打臨工,他媽和她媳婦經常在街道辦接些火柴盒回家糊,所以只是相對這個院子來說稍微差了點。
前院西廂房是劉玉溪他爸的同部門同事蔣波,也是搬運工,她媳婦在紡織廠廚房做幫廚,但也是正式工。
他家就倆兒子,一個12歲,一個9歲。她媳婦喜歡閨女自己又沒有,因為蔣波和劉玉溪他爸關係好,所以,她對劉玉溪是院里鄰居中最好的。
前院大門兩邊還各有一間倒座房,被紡織廠分配給了兩位單身男員工21歲的李大牛和19歲的葉剛。
因為院里住了兩位領導,所以院子里的氛圍一直都很和諧,頂多孩子們之間吵吵嘴,基本沒有什麼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