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豫湘桂慘敗說起

第1章 從豫湘桂慘敗說起

引言:不得不打的立國之戰

「七十年了,老戰友,我非常想念你們……我迎接你們回家!」

「迎棺槨!敬——禮!」

2023年11月23日,運—20接迎,殲—20戰機護航,雙「20」列陣長空,機場「過水門」迎接,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遺物歸國。

鐵血今猶在,山河已無恙,長空祭忠魂,英雄歸故鄉。

從2014年至2023年,一共有938名烈士魂歸祖國,英雄回家……

2024年9月29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93歲的山東榮成籍抗美援朝老英雄黃宗德,被授予無上榮耀的「共和國勳章」。

在1953年的金城反擊戰中,22歲的黃宗德打掉敵地堡3個,斃敵7人,隻身俘敵22人。因表現英勇,他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並榮立一等功。

老英雄被攙著從輪椅站起來,起身,敬禮......那一刻,所有人紅了眼眶。

70多年了,每次接受榮譽獎章時,老英雄總是忍不住想起逝去的戰友,難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的老連長、副連長犧牲了,打得腸子都流出來了,趴在地堡里。有個新戰士叫蒲中華,打負傷了,他就趴到鐵絲網上,他說『班長,班長,從我身上過吧』。我就從他身上過去,他犧牲了……我只是倖存者,死去的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2024年10月16日,山西大同,計程車司機徐師傅接到一位新乘客,他瞟了一眼頓時大吃一驚,那竟然是一個胸前掛滿軍功章的抗美援朝老兵。

這是抗美援朝老英雄王玉龍。老爺子今年已經93歲高齡了,參加抗美援朝那會也就才20歲出頭!到了地點后,爺爺想掏車費,徐師傅立即拒絕了,表示這是晚輩的一點心意。不料下車之後,老兵爺爺直接給徐師傅敬了個軍禮!

徐師傅事後回憶起來,激動地說:「當時我差點跪下來,我怎麼能受得起您這個禮啊!」

1951年,王玉龍進入朝鮮戰場,負過六次傷,炸彈、燃燒彈、子彈都經歷過,光重傷就有5次,但他頑強的活了下來。老爺子在採訪中說:穿上軍裝以後,就時刻準備著犧牲。樸實的話語,讓人淚目。

這篇報道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也有不少志願軍家屬的網友,動情的回憶起來:

網友「富貴在天,時來運轉」曬出了一張「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並配文:「我爺是六十三軍的,犧牲在朝鮮了。」青山處處埋忠骨,魂落他鄉護國人……

丹東的網友「海藍色」說:我聽我爺爺說,當時回來的志願軍是哭著回來的,問為什麼哭的時候,他們說,不想回來,就想犧牲在朝鮮為戰友報仇。個個都是殺神,眼神都像刀似的,全都是豎著眉毛。

我家就在丹東,那些人回來的時候都是從我家這裡回國的。當時有個年輕的兵,兜里揣著救他的班長的指骨,回來以後用個繩掛在胸口,為了救他,他的班長被炸碎了。

可誰知道他班長的名字?哪個英雄事迹里說過呢?也許戰場上這種事情比比皆是。有多少是湮滅在時空里的普通一兵……

網友「小崔說什麼」曬出一張父親戰鬥偵查時的照片,配文:我家的英雄,鐵原阻擊戰後完整回來,壽終正寢,已去跟他的戰友匯合……

網友富貴爸爸發了一張炕上擺滿軍功章的照片,沒見到老人的樣貌和名字,就如英雄不圖名利……

網友「回歸原點」說:我外公參加了朝鮮戰爭,每次祭奠的時候總是會想起他,我就記得老人家一句話:美國兵,沒什麼可怕的,子彈還能打不死啊……多麼質樸的一句話。

網友韋明虎這樣說:「知道為什麼美國人痴迷於超級戰士改造計劃嗎?因為當年他們在朝鮮戰場上見識過,什麼是超級戰士。」

這些都是我們最可愛的戰士,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對於國人來說,始終有著特殊的情感與意義。

這些最可愛的人,他們用一代人的鮮血,為我們拼出五代人的和平與幸福,歷史不應忘記,英雄應該永遠被我們銘記。

我想,這就是這部書的意義所在。讓我們跟隨這些跨時空的回憶,一起回到74年前的抗美援朝,感受那炮火紛飛,鐵在燒的年代吧。

74年前,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美國遠東空軍飛臨朝鮮,干涉朝鮮內政。

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登陸。

10月19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后佔領平壤,期間美軍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同美國的懸殊程度,都是以幾十倍幾百倍的差距來衡量的。

當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29.2美元,而美國則高達1979美元,是中國的68倍。美國的鋼產量是8772萬噸,中國卻只有61萬噸,只有美國的144分之1。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當時,美國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現代化水平最高的軍事裝備,美軍地面部隊已實現全面機械化摩托化。

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敢不敢、能不能迎戰?中國要不要出兵?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為抵抗侵略保家衛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52歲的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下,進入了朝鮮戰場。

前前後後,總共有240萬名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打響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保家衛國。

在極端困苦的境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軍民緊密協作,連續展開了艱苦卓絕又氣勢恢宏的5次戰役。

第一次戰役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挫敗敵軍進攻,穩定朝鮮戰局。

第二次戰役據守飛虎山、激戰松骨峰、戰德川阻擊三所里、鏖戰長津湖,徹底扭轉戰局,迫使敵軍退至三八線以南。

第三次戰役突破臨津江、突破漢灘川、突破濟寧里,全殲英重坦克營,成功收復漢城,迫使敵軍撤退。

第四次戰役阻擊漢江南岸、反擊橫城、戰鬥砥平里,志願軍損失較大,但殲敵八萬餘人,遏制敵軍北進。

第五次戰役雪馬里圍殲、鐵原阻擊,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進一步擴大了戰果,為停戰談判創造條件。

此後更是構築起堅如磐石般的縱深防禦陣線,施行多次進攻戰役,擊潰「絞殺戰」、抵禦「細菌戰」、浴血上甘嶺、打響金城反擊戰,鑄就了氣勢恢宏的戰爭壯舉。全國人民發自肺腑地讚譽志願軍將士為「最可愛的人」!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動用了近三分之一的陸軍兵力、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的近半數,為這場戰爭的開支戰費高達400億美元。

中朝軍隊在後勤、兵力、火力、天氣都不佔優勢的環境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至此,歷時2年9個月零8天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1.1原來根源在豫湘桂的慘敗

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源於美國對朝鮮戰爭的武力干涉,並企圖將戰火蔓延至中國。

至於朝鮮戰爭的根源,則在於美蘇兩國將朝鮮人為的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導致兩邊在意識形態和軍事上的對立,最終引發了戰爭。

那麼,美蘇為何要將一個國家一分為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切竟然可以追溯到6年前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的慘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的1943年,中美英三國在開羅召開了開羅會議,確定戰爭中各國的協調問題和戰後利益分配。

開羅宣言表示:戰爭之後的中國領土恢復到甲午戰爭以前的區域,也就是將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掠奪我的台灣澎湖列島還給中國,同時的潛台詞還有恢復中國在朝鮮的勢力範圍。

在當時,朝鮮全境被日本佔領,朝鮮政府流亡在中國重慶,羅斯福建議中國在驅逐了境內的日本軍隊后,幫助朝鮮政府重新建立政權。

羅斯福這樣的考慮是出於在戰爭之後遏制另一個大國的想法,決定在東亞扶持中國,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東西夾擊那個大國。

1944年,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蘇聯紅軍徹底將德軍趕出國土,歐洲戰場形勢明朗;太平洋戰場上,經過萊特灣海戰和菲律賓戰役,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已經破敗。

但是在中國的正面戰場上,卻發生了一場大潰敗,在這場戰役中,國軍第一、第九、第四戰區被擊潰:

8個月中,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

這就是由豫中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三場會戰組成的豫湘桂戰役,也叫豫湘桂大潰敗。

我們先說一下為何日軍要發動這次戰役。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陸軍共有51個師團(其編製相當於一個軍)。其中,10個師團駐守日本本土,3個師團駐紮在印度,關東軍擁有13個師團,而中國戰場則部署了25個師團。

這意味著,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是日本無可爭議的戰略核心。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的軍事力量部署也逐步進行了戰略轉移。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從中國戰場抽調了13個師團,從關東軍抽調了7個師團,從日本本土又調集了5個師團,總計25個師團被派往東南亞戰場。當時,日軍的陸海軍主力都在東南亞地區與美軍激戰。

雖然中國戰場上的日軍得到了補充,但補充的大多是未經嚴格訓練、缺乏實戰經驗的新兵。同時,大部分師團未能保持滿編,屬於所謂的乙類或丙類師團。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侵華日軍的最高作戰單位是師團,一個完整的師團編製仿照德國,初期兵力約為1.8萬人。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主要通過海路向東南亞運輸物資和兵員。然而,隨著日本在中途島和瓜島接連遭遇失敗,海軍控制的區域不斷縮減。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的潛艇也開始活躍於中國南海,頻繁的騷擾使得這條海上運輸線變得極不安全。

由於日本工業基礎薄弱,幾艘運輸船或貨輪的損失對其來說都是重大打擊。因此,日本計劃在中國大陸開闢一條新的運輸線,從東北直通越南,以確保東南亞戰場上的日軍能夠得到充足的補給和兵力。

另外,當時美國在中國東南和華中地區設立了多個空軍基地,從這些基地起飛的美軍遠程轟炸機不僅能對駐華日軍實施轟炸,甚至可以直接攻擊日本本土。

這意味著美軍隨時可能對日本本土展開大規模空襲,令極力維持「本土無戰事」的日本大本營感到極度恐慌。因此,摧毀美軍在中國東部的空軍基地,也成為了日本預定的戰略目標。

因此,日本在中國戰場兵力極度不足的情況下,發起了「大陸交通線戰役」(日方稱為一號作戰)。由於戰事相繼擴展至河南、湖北、湖南和廣西,中國方面將其稱為「豫湘桂戰役」。

為了一號作戰這場「亘古大遠征」,日本投到中國關內的直接軍費,達到創紀錄的278億日元,相比周邊戰場可謂鶴立雞群,被各類「理性人士」、「專業人士」吹了幾十年的太平洋戰場,美英法澳荷新等盟國一起上,也才不過消耗日本121億的軍費。

這筆近300億日元的軍費,用於一號作戰的大致不下200個億。要知道,從1937年到1945年,日本海軍一共造了600多艘軍艦,包括21隻航母,及「大和」、「武藏」一類,總共也才花了70億多日元。

當時,長年抗戰,早已讓中國經濟不堪重負,物價飛漲三百多倍。1942年,國民政府好歹還從美國對外總援助中分到1%-2%,到了1943年,就只分到區區0.5%左右。

巨大的盟國壓力,日益失血的軍隊,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得當時的國民政府,內憂外患。

羅斯福拒不履行承諾,不提供國府望眼欲穿的10億美元貸款,在他看來,幾百萬之多的中國軍隊,抽出二十萬出兵緬北,實在九牛一毛,這筆貸款正是他施壓的利器。

拉到印緬訓練營的大量國軍新兵,哪怕像第14師這樣的主力部隊,都因面黃飢瘦,身體不良,而被一批批的遭到盟方退貨。

再這樣下去,中國戰場可能被遺棄。

國軍看起來有320個師,其實真正有戰鬥力也才70個左右,滇緬開打,先後投入相當於7個軍20多個師的兵力,還把國內唯一的戰略炮兵:重炮第10團派了過去。

國內更加空虛,蔣介石想再拼一把,力求美方將用於轟炸日本本土的B-29,拿來配合陳納德的14航空隊,打擊日軍地面部隊,填補出兵滇緬的力量空缺,卻被美國陸軍部一口拒絕:駐華B-29隻負責轟炸日本本土。

這7個軍如果有一半能用到湖南,日軍很可能止步于衡陽。國軍也就不會在日軍整個防線被打得搖搖欲墜的最後一刻,功虧一匱。

1.3豫中會戰:打通長江以北

1944年4月17日,岡村寧次率領5個師團和3個旅團,總計15萬人,向鄭州和洛陽發起進攻。

負責防禦的是中國第一戰區,國軍在此部署8個集團軍共17個軍40萬人,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副司令長官為湯恩伯。國軍數量雖然比日軍多出兩倍,但戰鬥力卻羸弱不堪。

第一戰區佔據了黃河南岸,依託天險防禦,理論上說應該是固若金湯。蔣鼎文長期以來盲目自信,覺得抗戰最為艱難和危險的階段已然過去,似乎只要按兵不動便能夠獲得勝利。

他主軍河南兩年多,從未用心訓練備戰,黃河南岸的防禦簡直如同虛設。對於日軍在南岸的橋頭堡(僅步兵兩個大隊駐守)也不聞不問,甚至在日軍開始修復黃河鐵橋之時,依然無動於衷,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不止一次收到日軍即將進攻的警報,但是都被有意忽視了。

副司令長官湯恩伯對待抗戰的態度消極怠惰,不僅不致力於提升軍事能力,反而終日沉溺於政治權謀,與國民政府高層勾連攀附,已然由軍人墮落為政客。

同時,他縱容麾下士兵滋擾百姓,肆意掠奪,致使民不聊生,河南百姓遂將「水、旱、蝗、湯」視為四大禍患。

此外,湯恩伯與上司蔣鼎文長期不和,彼此爭鬥不休,極大地破壞了第一戰區的軍事生態。

在豫湘桂戰役開始的時候,湯恩伯手下的部隊率先遭到衝擊,然而坐擁近30個師的蔣鼎文居然作壁上觀不予增援。

湯恩伯為保存手裡的嫡系部隊第13軍,竟然命令由河北民軍組成的、缺乏訓練的武庭麟第15軍(僅兩個師)保衛洛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新編第15軍是最早遭受打擊的部隊,在其旗下暫編第28師消耗殆盡的時候仍然命令暫編第29師(約6000人)守衛許昌,石覺的第13軍竟絲毫不予增援。

上行下效,軍隊高層尚且如此,中下軍官系統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眾多軍官濫用職權,從事武裝走私活動,甚至與黑社會組織相互勾結,更有甚者,將軍中武器拿去變賣,全然不顧敵軍威脅。

當時的軍統特務頭子戴笠曾言:「如今走私經商的,非政府機關,即當地駐軍,而往昔那些靠走私經商的生意人,反倒無路可走,皆因被軍政機關所取代。」

與國民黨軍官酒足飯飽、腦滿腸肥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普通士兵的困窘處境。士兵們的糧餉常被剋扣拖欠,隨著通貨膨脹的日益加劇,本就收入微薄的士兵生活愈發艱難。

除軍餉難以按時發放外,士兵們還要忍受單薄的軍服和惡劣的伙食,長此以往,國軍內部逃兵、開小差現象屢見不鮮,軍紀風氣每況愈下。

在豫中會戰中,狀態萎靡的中國守軍根本無力抵禦日軍的凌厲攻勢,滎陽、鄭州、許昌、漯河等重要城市相繼淪陷。

儘管日軍兵力處於絕對劣勢且處於進攻一方,最終仍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戰果,不僅佔領了沿線各重要據點及古城洛陽,還擊潰了國軍第一戰區的主力部隊,打通了平漢鐵路南段,成功貫通了長江以北的大陸交通線,遠超預期地達成了戰役目標。

在短短37天的時間裡,豫中38座城市全部淪陷,第一戰區的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40萬大軍如紙糊一般全線潰敗,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也在撤退過程中英勇犧牲。

日軍在取勝后,利用湯恩伯潰敗留下了100多萬包糧食收買民心,而湯恩伯的部隊一路受到民眾襲擊,相當狼狽地退出河南。

此次戰役還發生了更不可思議的一幕,當日軍攻入河南中心地區,當地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抬擔架運傷員,肩挑車推為日軍送給養。

根據台灣國民黨當局的《抗日戰史》記載:國軍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慘重,軍官傷亡817人,士兵傷亡人,日軍傷亡約4000人。

而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的統計顯示,日軍傷亡3350人,中國軍隊陣亡人,被俘7800人。

蔣介石雖深知國軍的糟糕狀況,然而這般慘敗,也著實超出了他的意料。盛怒之下,將蔣鼎文、湯恩伯二人雙雙革職,但國軍的頹勢並未有任何好轉。

1.4長衡會戰:引起西方擔心

豫中會戰結束后不久,1944年5月27日,日軍再次發起長衡會戰,也稱湖南會戰,目標是進攻長沙和衡陽。其戰略意圖在於佔領中國的湘桂鐵路、粵漢鐵路及京漢鐵路南段沿線的主要地區。

簡而言之,豫中會戰旨在打通北京至武漢的鐵路,而長衡會戰則意在貫通武漢至廣州鐵路的北段。

此次戰役由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日軍共投入8個師團、1個飛行團及部分海軍力量,參戰兵力20萬。

豫湘桂戰役的核心,在湘。

湖南戰場一旦被打穿,想指望白崇禧的桂系死守廣西是不可能的。抗戰一再證明,軍閥是靠不住的,張學良不守東三省、湯玉麟棄守熱河、宋哲元失平津、韓復榘棄守山東、粵系輕易丟失廣州、龍雲暗中勾結日本,無不如此。

5月7日,重慶再收到極為準確的情報,日軍為南下平漢線準備了10個師團。

這一次,蔣介石才判斷出日軍意圖,但對日軍拚死一搏的決心仍缺認識,他向第9、第7戰區多次發出指令,命令積極備戰,嚴陣以待,可是沒有一個總體性的作戰方案,特別是沒有以湖南戰場為中心,做全盤部署。此時湖南戰場只有10個軍約26個師的兵力。

河南前線的國軍在短短三周內迅速潰敗,讓第九戰區司令薛岳始料未及。

5月末,薛岳才發現日軍的規模,這才臨時向重慶告貸,從第3戰區借26軍、從6戰區借73、74、79、100軍;向白崇禧借46軍,也向7戰區也就是他的廣東老家借62軍。

即使如此,9戰區前前後後能使用不過17個軍,共42個師+3個團,另有4支挺進隊。這些部隊或因常德會戰傷亡慘重(特別是10、74、73軍這些中央核心),或因調到後方補充整訓,滿員率僅一半不到。全戰區在冊兵力也不過人。

即將面對的,乃是十個師團的日軍,再佐以兩個獨立旅團、三個補充旅團,約合十七個炮兵聯隊的強大火力,以及規模空前的工兵、輜重、汽車、鐵道、通信兵等技術部隊,總計二十五萬至二十八萬人。

國軍平均每個團(約一千八百人),需應對日軍一個大隊(約一千一百人)外加一到兩個炮兵中隊。

勉力支撐的薛岳,於右翼尋覓戰機,趁日第二十七師團尚未抵達,以川第四十四軍和中央第三十七軍一部截住日第三師團,集中川第二十軍、滇第五十八軍、央第七十二軍以及第一八三師圍殲日第十三師團,猛打五日,日第十三師團雖已力竭,然而薛岳中路更加空虛,被日軍四個師團長驅直入,直抵長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薛岳不復往昔之銳氣,將長沙交予粵第四軍,自己則一口氣奔至百公裡外的耒陽遙控指揮。

令人費解的是,薛岳臨行之際還設下一局,令戰區總參謀趙子立、粵第四軍軍長張德能,炮兵主官王若卿三人共同守衛長沙,且彼此之間互不統屬,未明確誰為總指揮。以致日寇即將兵臨城下,城內卻三人三台戲,爭執不休。

趙子立一個政治素人,看問題冷靜客觀,沒那麼多雜念,他主張重點守嶽麓。

軍長張德能早就習慣了薛岳的家長式做風,4軍凡事都得薛插手,薛說了算。張跟趙爭了半天,各自分家。

4軍的3個師,僅以1個師鎮守方圓50里的嶽麓山,另外2個師則負責守衛市區。待到戰鬥打響,張德能方才意識到嶽麓山的重要性,然而他卻猶豫了兩日。

最終在催促之下,他才勉為其難地臨時調兵過江增援嶽麓山。怎奈船隻早已被粵軍拿去運送民財,一時之間,船少人多,再加上臨陣變動,市區的留守部隊誤以為他們要逃跑,無心抵抗,紛紛湧向渡口,致使秩序大亂。

最終,市區未能守住,嶽麓山也失守了,還釀成了淹死千人、被俘二千的慘劇。更多的人潰散到周邊各縣,收攏的僅有6500人。這支素有「粵軍之母」之稱的主力軍,就這樣喪失了再戰的能力。

最為可惜的是炮兵,據9戰區炮兵指揮部參謀長陳宏樟回憶,150榴彈炮6門、蘇制762野炮11門、德制卜福式75山炮12門、美式75山炮12門、37戰防炮4門,全部落入敵手。

即便戰況如此,趙子立依託嶽麓山轟擊江東市區的58師團,仍然造成了不小的殺傷。據高木義輝的回憶,58師團進攻市區頗為不順,一度受阻兩日,「戰死者、負傷者不斷出現,士兵數量持續減少」。

後來拿下市區,師團也減員頗多,「兵員非常減少,不論如何都要設法補充」,師團不得不中止追擊,在長沙不遠的湘鄉停兵不進,「等待著補充的到來,並等待著體力的恢復」。

強攻嶽麓山的日34師團,遭遇守軍一輪又一輪的反衝擊,216聯隊攻山4天就戰死75人,可見整個師團傷亡必不在少數。

薛岳不知是何心態,不光斷送了同僚的前途,還葬送了他僅有的嫡系粵4軍,葬送了張德能,葬送了軍參謀長羅濤溪、還有猛將楊繼震。還葬送了中國戰場所剩不多的炮兵集群。

短短三日,長沙便被日軍攻克。

敵軍既未受到遲滯,也未受到實質削弱,這給蔣介石帶來了巨大壓力。在盟國的斥責之下,他不得不于衡陽硬扛日寇。

倘若薛岳僅止於此,那豫湘桂戰役的結局或許不至於如此。

令人無法原諒的是,他明知日軍一號作戰的主攻路線,是攻佔衡陽,繼而沿著湘桂線向西南直入廣西。

身為中國第九戰區司令,薛岳於公於理都應在湘桂線設立指揮中心,集結所有兵力,圍繞此中心展開衡陽會戰。如此,北可支援衡陽,南可保衛桂黔大後方。

然而,他卻避開日軍的主攻方向,率領幾個主力軍迅速撤至湘東南、湘贛邊一線,在那裡作壁上觀。雖說是守衛粵漢線,實則是等著看白崇禧的笑話,看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常隊長的笑話。

打下長沙后,日軍分兵10萬,進攻衡陽。

當時守衛衡陽的任務由方先覺率領的第十軍承擔,儘管兵力僅有1.7萬,而且這支部隊剛從前線撤回,正在進行補充和修整,是一支殘缺不全的軍隊,面對10萬日軍,形勢極為不利。這場血戰,持續了整整47天。

方先覺的部隊不僅奇迹般地堅守了47天,還對日軍造成了重創。整個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最為驚人的傷亡比例,正是在衡陽保衛戰中創造的。

日軍死傷人數超過6萬,其中2.9萬人陣亡;戰場上直接被擊斃的高級指揮官多達300餘名。這個數字十分驚人,因為日軍進攻衡陽的總兵力不過10萬。

日軍戰史中記述:「此役,犧牲之大,令人苦駭,是苦難戰役。」

然而,作為包圍方的日軍,後勤供應源源不斷,不僅彈藥和糧食始終充足,傷兵也能夠撤回休整,同時還能不斷得到增援。

儘管10萬日軍傷亡超過6萬,但圍攻衡陽的兵力反而增至11萬,而且這11萬人全都是戰鬥力完好的士兵,所有傷員已被撤至後方接受治療。

相反,方先覺部隊的可戰之兵從1.7萬人銳減至僅千餘人,雙方的兵力對比由最初的1比6擴大到了1比100,甚至連浮萍都已吃完多日。

方先覺決定向日軍有條件投降,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確保存活官兵的安全,並給予休整時間;收容和照料傷兵,鄭重安葬陣亡將士,同時保留第十軍的建制」等。

至此,衡陽保衛戰歷時47天落下帷幕,日軍隨即進城。

在這場戰鬥中,衡陽城幾乎被日軍炮火徹底摧毀,全城近五萬棟房屋中僅有五棟倖存完整,成為中國境內唯一一座被日軍炮火完全摧毀的城市。

在整個豫湘桂戰役中,唯一的亮點就是衡陽保衛戰。

在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發出了決意赴死的「最後一電」,然而最終他並未殉國,而是向日軍投降。這成為了他一生都無法擺脫的污點。

然而,鮮有人對他提出責難。

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把大義留給國家,把生命留給傷兵,把罵名留給自己」。

設想如果每座城池都能堅守47天,日本侵略者能有多少個47天可以在中國肆虐?以1.7萬人的部隊對抗10萬日軍,接到的命令是堅守7至10天,而承諾的援軍一拖再拖,始終是一次又一次的「明日必到」。

如此情形下,方先覺不僅率部堅守了47天,還殲敵6萬。

在豫湘桂大潰敗的背景下,若方先覺都不能稱為英雄,那麼那些守城僅3天便撤退的將領又能算什麼?

根據國民黨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此次戰役中,中國軍隊傷亡人數達90,577人,而日軍的傷亡人數則為66,809人。

根據日軍第11軍的統計數據,中國軍隊陣亡人數為66,468人,被俘22,460人,繳獲武器相當於約10個師的裝備。截止7月20日,日軍戰死3,860人,負傷8,327人,另有7,099人因病減員,總傷亡人數19,286人。

依據日方統計,雙方的戰損比接近1:10。

這兩次戰役的失利令盟軍各國深感震驚,羅斯福和丘吉爾分别致電蔣介石,表達了他們對中國戰場局勢的擔憂與不滿。

1.5桂柳會戰:戰損了四十萬

攻陷長沙,佔領湖南之後,日軍岡村寧次部與橫山勇部會合,開始對廣西的桂林、柳州等地發起進攻。戰鬥至今,日軍的意圖已經顯而易見,目標就是打通陸路交通線並連接越南,廣西無疑是其下一個攻擊對象。

在前兩次勝利的鼓舞下,日軍隨即發動了桂柳會戰。作為進攻方的日軍,其總兵力僅為16萬。

日軍休整補充完畢后,廣西兵力依舊薄弱,常公多次致電薛岳,要求20、26、37、44軍趕赴廣西協防,各軍軍長皆以公心為重,服從大局,意欲率軍西進廣西。

然而,薛岳卻心性失常,繼續加以破壞,不僅自己不去,還脅迫44軍軍長王澤浚留下,又耍陰謀分散37軍的兵力,楊森無奈之下只得率領20軍,孤軍入桂。

楊森、王陵基等人雖已脫離薛岳,抵達廣西,但卻無新的核心人物,鬥志與軍心皆已混亂,難以形成合力。

負責戍守廣西的是中國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他統率9個軍,總計約20萬人馬迎敵。廣西戰場乃是豫湘桂會戰的最終戰場。

與豫湘戰場不同,廣西位處西南邊陲,與越南接壤,倘若廣西淪陷,不但會令華北、華中、西南地區的日軍勢力連成一體,更會打通中國戰區與東南亞日軍的陸路交通線,因此廣西之戰絕不容有失。

此前的衡陽保衛戰為廣西贏取了47天的戰備時間,無論從戰略意義還是戰術準備角度審視,廣西的戰場勢必是一場背水之戰、決勝之戰。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短短三個月,張發奎的20萬大軍便被擊潰,丟盔棄甲,日軍一舉攻佔廣西,兵鋒直指貴州。

失敗的根源,主要是蔣介石領導的重慶政府,與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地方派的利益關係之上。

長期以來,桂系與國民政府之間矛盾重重,早在1930年中原大戰時,桂系勢力就曾與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兵戎相見。雖然後來蔣介石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雙方的矛盾始終存在。

抗戰初期,日軍來勢洶洶,雙方尚且能夠攜手共同抗敵,但到了抗戰後期,日軍勢力漸微,國民政府內部的派系矛盾便再度凸顯。

李宗仁、白崇禧料定日本敗局已定,故而竭力暗示廣西桂系勢力保存實力,白崇禧寧可放棄土地,也絕不讓自己的桂軍拚死血戰。

儘管張發奎身為第四戰區司令,其實是一個光桿司令,4戰區的實際指揮權在「小諸葛」白崇禧那裡。張發奎的命令如同廢紙一般,即便是蔣介石來了,也難以調動。多種因素共同釀成了豫湘桂戰役中最為慘痛的一幕:

廣西大後方聚集的各省上千萬民眾,在日軍的殺戮下倉皇大逃亡,大批民眾被殺或因流離失所、饑寒交迫而死。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身為廣東人,對廣西防務竟漠然視之。他篤信有薛岳第九戰區作掩護,第四戰區便能安然無恙。在後續的作戰會議上,這位司令長官竟言道:「廣西之事,與我何干?」

而蔣介石手下的王牌嫡系新一軍、新六軍等美械師均被調往滇西、緬甸作戰,雖然廣西戰場形勢危急,但蔣介石根本拿不出有效兵力禦敵。

9月初到10月,日軍一路南下,如摧枯拉朽般橫掃廣西,到11月上旬向桂林、柳州發起總攻。

在形勢岌岌可危時,白崇禧居然還想要主動出擊,搞一場大會戰,複製第三次長沙會戰的輝煌。他說:「我們只用幾個師便可以守住桂林!」

為了防守桂林,白崇禧將兩個毫不相干的師(第31軍188師和第46軍170師)放在城內,儘管國軍戰士英勇奮戰,但是勢單力薄的國軍並不能擊退日軍的進攻。

除了守軍以外,在外圍的幾個師不斷被抽調到其他戰場,根本無力支援。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柳州也是只守一天就垮了,整個廣西也只守了十來天,白崇禧的桂軍潰退入貴州。

日軍以3000餘人的兵力沿公路追擊,如入無人之境攻至獨山,逼近四川,在遭到第29軍軍長孫元良率領的9000人的反擊后,被迫撤回廣西河池。

11月24日,日軍攻佔南寧,而美軍支援國軍的陸軍航空隊30架支援機也在這一戰役中被日軍摧毀。

第三戰區位於淞滬、浙江、江西一帶,作為敵後戰區,其兵力配備遠不如第一、第九戰區這類主力部隊,如果在豫湘桂作戰期間,能夠對長江水道、後勤兵站進行襲擾,仍然可以遲滯日軍的行動,但是同樣消極的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並沒有下達此類命令。

到12月初,從中國東北直至越南河內的大陸交通線全部被日軍打通,至此桂柳會戰以國民黨的失敗宣告結束。

1.6蘇聯出兵東北租用旅順港

這場戰役從1944年4月中旬持續至12月,歷時8個月。

在此期間,國軍損兵超過60萬,失去了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貴州的一部分。

洛陽、長沙、福州、桂林等四個省會城市相繼失守,鄭州、許昌、寶慶、柳州、溫州等146個中小城市也隨之淪陷。

此外,衡陽、零陵、寶慶、桂林、柳州、丹竹、南寧等7個空軍基地及36個機場也失去控制,超過2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侵佔,6000餘萬軍民落入日軍統治之下。

日軍所到之處殘暴地燒殺搶掠,僅萍鄉一地,就殺害1.9萬餘人,婦女被侮辱6000餘人。湖南著名的鎢銻等重要戰略物資為敵所佔,豫湘桂是重要農業地區,也被日軍掌握。

令人痛心!實在是恥辱!

豫湘桂戰役中至少2.5萬日軍死亡,加上傷病者共十萬人。日軍雖然佔領了不少地方,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由於分散了兵力,可以說日軍是戰役勝利,戰略失敗了。

1944年底,豫湘桂會戰結束之時,英美蘇盟軍在全球各大戰場上接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勢如破竹,捷報頻傳。

唯獨中國戰場,在面對日軍已抽調走精銳,剩下乙類、丙類部隊的情況下,竟然仍然打出了這樣的局面。

這場戰役極大地削弱了美國、蘇聯和英國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信任。美國政府開始對國民黨軍隊的抗戰能力產生嚴重懷疑。

在此之前,羅斯福雖然了解國民黨軍的戰鬥力不強,但他認為,如果能用美式裝備對軍隊進行武裝,至少能夠與日軍的二三線部隊抗衡。

但當國軍在豫湘桂戰役中慘敗的消息傳回美國時,美國國內輿論一片嘩然,媒體甚至直接批評時任總統羅斯福,指責他支持了一支在中國早已失去民心的軍隊。

蔣介石身邊的美方軍事顧問史迪威也直言不諱,建議美國不要再對國民党進行無意義的投入。

經過這一戰,羅斯福已不再期望國民黨軍隊能夠清除中國境內的日軍殘部了。他認為,蔣介石政府只要能夠撐到美軍登陸,就已經算是成功了。

如果美軍單獨對抗日軍,損失必將會非常慘重,這在之前兩軍交戰時都有印證。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作戰十分頑強,每次與之交鋒,美軍都要承受巨大的傷亡。

以1945年初的硫磺島戰役為例,美軍付出6821名士兵陣亡的代價才得以佔領島嶼,而日軍的多人中,僅有約1000人選擇投降。

如果美軍按照這樣的傷亡比例去逐一解放中國大陸的數百個大中城市,尤其是關東軍佔據的東北地區,必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在羅斯福看來並不值得。

然而,如果在中國大陸尚未完全解放的情況下宣布盟軍勝利,又無法處理如此龐大的日軍。這種兩難境地便導致了一個尷尬的局面:美軍認為行動不划算,國民黨軍隊又戰鬥力不足,最終,只能將希望寄托在蘇聯人身上。

1945年2月,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迎來了美、英、蘇三巨頭羅斯福、丘吉爾和喬大叔的會晤。他們在會議中討論了戰後世界格局的安排,以及大國利益的重新分配,主要涉及德國的戰後處理、波蘭問題、遠東問題和聯合國的相關事宜。

此時,由於國軍在豫湘桂戰役中的糟糕表現,蔣介石已失去參會的資格。

在會議上,羅斯福請求蘇聯派兵進入中國東北,剿滅日本關東軍。喬大叔表示,蘇聯可以出兵,但必須附帶條件。既然中國能夠恢復到甲午戰爭前的領土狀態,那麼蘇聯也必須恢復到日俄戰爭前在遠東的勢力範圍,並且要求外蒙古獨立。

所謂的日俄戰爭前的勢力範圍,指的是1904年時遠東的局勢。當時,沙俄正在策劃黃俄羅斯計劃,整個東北已經被納入沙俄遠東總督府的管轄,旅大地區(蘇聯稱為關東州)是該總督府的駐地。

羅斯福認為,這樣勢必侵害中國的主權,國民黨政府絕無可能接受。他表示,只要能夠尊重中國在東北的主權,其他問題都可以協商解決。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美蘇雙方最終達成了以下協議:

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蘇聯對日本正式宣戰。作為蘇軍出兵的回報,美蘇雙方共同同意保持外蒙古事實上獨立的現狀,南庫頁島及附近島嶼、千島群島歸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向各國開放使用,蘇聯租用旅順港作為海軍基地;

同時,蘇聯與中國「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中國東北境內的東西、南北兩條主要鐵路幹線)。

以上種種,都為1950年的抗美援朝,埋下了伏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能忘卻的197653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能忘卻的197653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從豫湘桂慘敗說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