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激蕩的國際局勢
1952年底,朝鮮戰爭進入到了第三個冬天,橫屍遍野的戰爭已經進行了2年半。儘管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據巨大優勢,並且使用了細菌戰、毒氣戰等非常規戰術,卻依然在正面戰線上難以前進一步。
唯一的變化是美軍更加被動了。用「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的話說:
「『聯合國軍』在戰場上毫無收穫,只是不斷地增加傷亡和丟失陣地。」
朝鮮戰爭仍處於相持階段,而且停戰談判也因為美國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休會處於中斷狀態。這時,第七屆聯合國大會開幕,在這屆聯大上,美國攜英、法等21國提出一個提案,要求中朝方面接受戰俘自願遣返原則。
5天後,蘇聯也提出了一個提案,內容是首先實現停火,再討論戰俘問題。戰俘問題應當單獨剝離,成立一個由直接利益關聯方組成的委員會進行討論,達成可行方案。
客觀而言,蘇聯的提案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但是美國方面就是不鬆口。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時,印度提議,由四個中立國組成一個朝鮮戰爭戰俘問題裁決委員會,對雙方爭議事項進行裁決。
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由委員會推出一個國家作為公斷人,由公斷人裁決。雙方停火90天後,開始交換部分戰俘,再30天後,仍然「歸屬爭議」的戰俘交給聯合國收養。美國同意了印度提案,中朝方聲明,同意蘇聯方案。
1952年12月3日,聯合國大會以53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了印度的提案。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朝雙方沒有聯合國代表,未能參與此次投票。蘇聯則對印度的提案表示支持,投了贊成票。
蘇聯已經不止一次使用這種策略了。斯大林原本的打算是通過拖延戰術,利用中國的兵力和蘇聯淘汰的武器在朝鮮戰場上牽制美國。然而,當印度提案出現時,斯大林意識到這個提案比他的計劃更為優越,因為雙方在這個框架內根本無法達成協議,於是他果斷決定支持該提案。
然而,此時的中國已經不是參戰前的中國了,全世界都十分清楚這一點。
這個國家此時擁有300萬在當時世界範圍內准一流的陸軍部隊,有當時世界上戰鬥力僅次於蘇聯的陸軍部隊,這個國家的拳頭已經足夠大了,大到沒有這個國家點頭,聯合國的任何決議都是廢紙一張。
在此時的朝鮮戰場,雙方對峙線西段,中國軍隊壓了8個野戰軍,東段朝鮮人民軍壓了3個軍團,而在戰線後方的北方縱深地區,還有志願軍的10個野戰軍。以上合計95.8萬人。
而在戰線以南的聯合國軍陣地,美軍壓了4個滿員陸軍師,1個海軍陸戰師,南朝鮮壓了4個陸軍步兵師。在其後方縱深地區,聯合國軍、韓軍還有人的武裝力量。以上合計86.4萬人。
同級別的編製,美軍的人數要遠大於志願軍,戰時美軍1個滿員師可以達到2萬人,而中國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2萬人左右。
還有一點,後期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十分低下,因為精銳在前期或死或被俘,後期補充了大量的南朝鮮戰俘。美軍戰俘營里之所以會有高達15萬北朝鮮戰俘,除了仁川登陸之後俘虜的,還有很多是原韓軍被俘后、再被編入北朝鮮軍、再被美軍俘虜的。
雙方軍隊的規模都達到百萬級,堪稱典型的世界大戰配置。然而,雙方也都心知肚明,想要從對方手中拿下哪怕一平方公里的領土,已變得異常艱難。
雖然都很難,但是更難的是美國人。
美國絕大部分軍用物資,都要從本土運輸。在上甘嶺戰役期間,在軍事開支方面一向大手大腳的美國國會,已經有人開始質疑范弗利特打空炮了。很多美國議員對於范弗利特使用超過美軍規定數倍的彈藥量和其取得的戰果不成比例提出不滿。
耗到這會兒,美國二戰後巨大的經濟優勢已經被打得不那麼明顯了。具體表現就是在50年代,美海軍大批量退役了二戰期間建造的各型軍艦。
而新中國雖然也不容易,相比美國還是要容易很多。其實我們的戰役目的已經達到了,在中國東北與美國軍隊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至於朝鮮能否統一,雖然是既定目標之一,但絕對不是首要目標。能把美國人趕下海最好,趕不走現在的形勢也不壞。
早在1952年3月28日,中國方面就致電蘇聯:「由於非法的美日和平條約,特別是美日安全條約的締結,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有根據也有必要請蘇聯政府讓蘇軍留在旅順口地區,並在1952年底不撤出旅順口。」
這個意思就是,萬一美國扔了原子彈,你們蘇聯不能坐視不管,要留你們20萬人駐紮在這邊。而斯大林同志在經過朝鮮戰爭之後,明顯態度變化了很多,回電:
迄今為止,我們一直認為蘇軍儘快撤退出旅順口完全符合您的願望。正因為如此,在1950年根據您的願望締結條約時已做出決定:即使不締結對日全面和平條約,蘇軍也不遲於1952年底撤出旅順口。您3月28日電報提出的問題就完全不同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您現在拋開條約,而認為蘇軍應不定期和在1952年以後留在旅順口,說是因為日美締結和平條約而使情況發生了變化。
如果您堅持這一點,則我們同意滿足您的要求。但這裡必須注意,這種違約應合理地向外界進行解釋,以免被誤認為是蘇聯做出這樣的決定來束縛您。可能需要締結新的旅順口條約。關於這一切,應當同您或您的代表團進行談判。
多麼貼切又溫婉的回電,既滿足了我方的需求,又設身處地考慮到,不想讓外界覺得「蘇聯是為了束縛您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大家不妨回顧一下,當初他與蔣經國交流時的態度究竟是怎樣的。
所以說,只有擁有實力,才能實現平等,才能稱得上是兄弟。
1952年8月,中國代表團前往莫斯科,與斯大林展開會談。除了討論中國的經濟發展計劃和朝鮮戰爭問題,蘇聯在旅順基地駐軍期限的延長也成為了議題之一。
會談中,蘇聯方面表示,延長共同使用旅順海軍基地的建議應當由中方提出,因為蘇聯在那裡的角色是客人,而客人不應主動提及此類問題。因此,中方提議通過互換照會的方式,由中國政府正式向蘇聯提出相關請求。
1952年9月15日,中蘇雙方交換了《關於延長共同使用中國旅順口海軍基地期限的換文》。中國在照會中闡明理由后,請求蘇聯政府同意「延長中蘇關於旅順口協定第二條款中規定的蘇軍撤離旅順口的期限,繼續共同使用中國旅順口的海軍軍事基地」。
「聯合國軍」在正面戰線上已經難有作為,所以他們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側後方登陸。
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朝鮮戰爭的初期,都有過大規模側后登陸的成功經驗,所以他們把這招當做「殺手鐧」。朝鮮戰爭陷入僵局后,美軍在1952年底連續進行多次登陸演習。
1952年10月,「聯合國軍」一共舉行4次兩棲登陸演習,其中在10月15日名為「吉他演習」的行動中,動用了6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30多艘驅逐艦以及美騎1師的一部。這次演習非常逼真,美軍士兵甚至以為這是一次真正的登陸進攻,直到部隊搶灘的最後一刻,軍官們才通知士兵,這只是一次演習。
11月,「聯合國軍」舉行3次兩棲登陸演習。12月,「聯合國軍」又舉行15次兩棲登陸演習。
綜合分析各種情報后,中國將帥們判斷,艾森豪威爾如果想動用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問題,那唯一的可能性是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性的兩棲登陸。
美軍可能的登陸作戰一直是志願軍的後顧之憂。
因為美軍海軍和空軍上的巨大優勢和朝鮮三面環海、南北狹長的地形特點,志願軍將帥們始終把防止美軍從側後方登陸當成軍事戰略指導上的的重點之一,尤其是還有仁川登陸這個先例。
從第三次戰役開始,志願軍每次部署新的戰役,都會指定後方部隊擔任防止敵軍登陸和空降的任務。1951年6月中旬,中朝成立了東、西海岸聯合指揮所,分別由韓先楚和宋時輪擔任司令員。從第五次戰役到1952年夏,志願軍和人民軍一直拿出1/3的兵力,部署在東西海岸線。
但在當時,正面戰線能不能守住尚且是個問題,所以志願軍沒有更多精力徹底解決側後方海岸的防禦問題。
而且,志願軍和人民軍的作戰方針也不是防守海岸線。朝鮮東西海岸線較長,敵人可能在任何地方登陸,平鋪開防守兵力肯定不夠,而且還可能遭遇敵人海軍艦炮的打擊,所以那時的辦法是把部隊部署在海岸縱深利於機動的位置,等敵人登陸深入后再予以殲滅。
但總的來說,這種辦法比較被動,讓缺乏防禦工事的東西海岸線始終暴露在敵人的威脅之下,屬於當時最優但又無奈的選擇。
1952年秋季的戰術反擊和上甘嶺防禦戰之後,志願軍已經完全掌握了正面戰場的主動權,解決了「能不能守住」的問題。
1952年12月,我方決定以最大的努力和決心,來保證北朝鮮東西海岸的安全。中央甚至向時任志願軍司令員的鄧華提出三點肯定:「肯定敵人登陸,肯定要從西海岸登陸,肯定敵在清川江至漢江間登陸。」
1953年2月17日-21日,按照中央指示,志願軍總部連續召開志願軍黨委會和軍以上幹部會,確定把「反登陸作戰」作為1953年的首要任務。
在這兩次會議上,志願軍總部修改了反登陸作戰的方針,把以前的「誘敵深入」改為「絕對不允許敵人登陸,敵人登上來一定要堅決消滅,不允許敵人我軍側後方建立一條陣線」的方針。
同時,明確了軍隊部署。軍隊派少部分兵力依託海岸陣地進行堅守防禦,把敵人消滅在海上和灘頭;如果不能消滅,也要對敵人進行相當的消耗;主力部隊則在敵人艦炮火力範圍外縱深部署,做好反空降準備,並在一線部隊將登陸敵人消耗到一定程度上發動反擊,全殲敵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反登陸作方針和軍隊部署由「誘敵深入」轉變為「背水擊」和「半渡擊」,反映了志願軍在裝備上的進步和對陣地防禦戰的信心。
為了粉碎美軍的兩棲登陸計劃,志願軍不僅將幾乎打滿全場的38、39、40軍調入西海岸,還將輪換部隊的4個主力野戰軍、6個鐵道兵師調入朝鮮,目的是保障東西海岸的絕對安全。
38軍在得到命令后,在1953年1月1日,從前線集結,坐火車奔赴西海岸的馬耳山,38軍的任務則是防禦漢江至清川江一線,正如主席所說,志司將最艱巨的任務交給了38軍。
此次防禦作戰的艱巨程度,不亞於一場戰役,美軍的動向仍然不明,所以,38軍必須爭分奪秒,以最短的時間內,在橫向57公里、縱深25公里的範圍內,構建數道防禦陣地,並要組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不同於以往的一般工事,和前線的坑道工事,防禦敵人兩棲登陸的工程結構更為複雜,這裡不僅要築造炮兵、機槍使用的永久火力點、交通溝、散兵坑,還有構造屯兵、儲存彈藥用的土木坑道、鋼筋水泥坑道等等。
除此之外,還要在石質山上挖掘800條坑道和大量火力點。此時,志願軍的後勤系統空前完善,為了保證工程效率和質量,志願軍從祖國和朝鮮各地抽調了27台空氣壓縮機,和80多部鑽岩機。工程用的鋼筋水泥,也是從祖國運來的,在我空軍和防空火力的掩護下,志願軍運輸能力大為改善,大量器材、設備源源不斷運往西海岸。
38軍的將士們,在白馬山失利之後,人人都憋了一口氣,大家不分晝夜輪流施工,勢必要在敵人登陸前將工事完成。「戰前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口號,響徹各個工地上空,每次卡車一到工地,戰士們就呼啦一下涌了上去,不多時就將汽車內的材料、設備裝卸一空。
此時,戰士們的物資補給有了保證,戰士們幹勁十足,在工地上,誰也不甘落後,連隊里今天表揚了一位戰士挖掘坑道1.5米,明天紀錄就會被打破,2米、3米甚至更多。
432團9連的戰術王昆認為,多背一筐土,就相當於多殺一個敵人,因此,他在一天的時間內,背了235筐土,創造了全師的最高紀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短短几個月,西海岸的鋼鐵壁壘就完成了。
到1953年3月,在朝志願軍部隊已達19個軍,8個地炮師,5個高炮師,2個坦克師等,共計135萬人。我國空軍投入了500架飛機,甚至出動了一個魚雷艇大隊,如此陣容的目的,就是為了和美軍再來一場大仗。
1953年4月,在100多萬志願軍戰士共同努力下,從正面戰線延伸到東西海岸,形成了一個以地道、坑道、鋼筋水泥工事為主的環形防禦體系。
這條防線不僅長達1100公里,縱深也達20-30公里,在縱深防禦帶上,有著無數的火力點和極為堅固的工事,與此同時,後勤司令員洪學智將軍還為全軍運來了兩億五千萬噸糧食,和12萬噸炮彈。
事實上,美軍第二次「仁川登陸」的計劃已經準備好了,但看到志願軍這種堅固到極致的防禦工事,和強大的威懾力,讓他們不得不放棄登陸作戰。
美國中央情報局對此這樣評價:「大約有30萬人部署在可能發生登陸作戰的海岸地區,可立即投入作戰,一旦聯合國軍按計劃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將展開最大限度的地面防禦,來抗拒進攻並實施堅決的反擊。」
再來談談美國。
1952年11月底,上甘嶺戰役結束后,美國當局的決策者已經非常清楚,在正面戰線上,「聯合國軍」的地面部隊基本不會在有什麼作為了。
曠日持久的朝鮮戰爭並沒有讓美國人看到希望,巨大的人員傷亡,龐大的軍費開支,讓美國民眾愈加不滿,美國政府因此陷入了窘境。
當時,美軍在戰場傷亡和失蹤的人數已達12.5萬,這個數字在美國歷史上僅次於內戰和兩次世界大戰。從前線的士兵到國內的民眾,都對這場戰爭非常厭倦,希望早日結束。而美國的歐洲盟友們也希望美國儘快從亞洲抽身,把戰略重點重新放到歐洲來。
在這一年的美國大選時,艾森豪威爾以「結束朝鮮戰爭」演說而戰勝了競爭對手,當選為美國第34任總統。他是二戰時期的名將,曾成功地組織了聞名於世的諾曼底登陸,此後成了美國五星上將中晉陞最快的一個。
可以說,在戰爭方面,艾森豪威爾比上任總統杜魯門更專業。
艾森豪威爾在競選總統時曾作出承諾:如果他成功當選,他將親赴朝鮮,終結這場戰爭。這番言辭深深打動了廣大美國民眾的心。作為曾率領百萬大軍成功登陸諾曼底的將領,許多美國人寄希望於他,期盼他能夠將國家從朝鮮戰爭的困境中解救出來。
杜魯門在卸任那天給艾森豪威爾發了一封電報,除了慣例的祝賀詞外,還帶著一絲挑釁意味地說道:如果您在當選后仍打算前往朝鮮,我願意自掏腰包為您安排這次行程。
這句挑釁更加堅定了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的決心。於是,在當選總統僅九天後,他便與已擬定的國防部長和司法部長一起,乘坐軍用運輸機飛往朝鮮的漢城。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雷芙爾、美軍遠東司令克拉克、以及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利特等高級將領相繼趕赴漢城,隨新總統一道進行視察。
小小的朝鮮半島從未聚齊過這麼多要員,李承晚受寵若驚,在艾森豪威爾到達后的幾天內,漢城大街小巷都組織了大規模的歡迎儀式,群眾們舉著政府事先製作的「統一朝鮮」的標語歡迎美國總統,並向他表達南朝鮮上下力圖統一半島的決心。
但是艾森豪威爾對這些群眾遊行不感興趣,他飛抵漢城后的第二天,就去了前線陣地。李承晚親自陪同艾森豪威爾走了多處陣地,在一個聯合國軍前沿觀察所里,艾森豪威爾舉著望眼鏡向對面望去,他一言不發,用他有力的手臂舉著並不太輕的高倍望遠鏡足足看了20分鐘,期間所有人只是沉默地注視著眉頭緊皺的總統。
看完之後,這個前五星上將搖了搖頭,轉身對范弗利特說道,「你們幹得不錯,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來,任何常規地面力量的攻擊,都很難奏效了。」
在日記中,艾森豪威爾寫道:「鑒於敵人(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在陣地上所部署的兵力,正面進攻顯然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志願軍如何部署呢?他們不僅遍佈於各處隱秘戰略要地,且同美軍和「聯合國軍」互相交叉,簡直「如膠似漆」,因此正面進攻很困難。
在這樣的情形下,就算動用「核大炮」,恐怕也是無法取勝。一來志願軍已挖好了防空洞,傷害力極大地降低了;二來兩軍交叉,一旦投放核炮彈,定然會兩敗俱傷,這就違背了初衷和影響了炮彈效果。
但是艾森豪威爾仍幻想著通過一次軍事行動,來轉變朝鮮的局勢,他說:「要以行動,而不是語言來打破僵局。」
艾森豪威爾於12月5日乘坐「海倫娜」號巡洋艦返航,離開漢城回國。回國中途,在威克島稍作停留,艾森豪威爾與朝鮮戰場的高級指揮官開了一場軍事會議,討論朝鮮戰局。
在這次軍事會議上,參會的有艾森豪威爾的內定國務卿杜勒斯,他就是在戰爭爆發前不久拿著望遠鏡往北眺望被社會主義國家廣泛指責的那個杜勒斯,而這個威克島,就是2年前麥克阿瑟同杜魯門會面並保證感恩節前結束戰鬥的那個威克島。
在這次會議上,艾森豪威爾確定了新政府對朝鮮戰爭的基調,即「一個目的、兩種手段」。
「一個目的」是要實現所謂的「光榮停戰」。
「兩個手段」,其中一個手段是指利用一切途徑宣傳、鼓吹,讓中朝方面了解到美國政府打算以擴大軍事手段來解決朝鮮問題的意圖,以此讓兩國屈服。我們可以總結為「嚇服」政策。
另一個訴諸武力,以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來打破僵局,最後按照美國制定的條款來解決朝鮮問題。我們可以總結為「打服」政策。
在會議上,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要求美軍參聯會立刻研究以下作戰方案:
1、全面轟炸中國本土的志願軍後方基地,也就是東北地區;
2、組織國民黨軍隊赴朝參戰;
3、戰術範圍內使用原子彈。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按照總統的指示,對這三條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制定了相關的作戰計劃。尤其是關於原子彈的使用,討論已細化到極為具體的層面,例如在山區投放時,對地面部隊和坑道部隊的殺傷效果等。
為了驗證這一效果,當年美國特意在其西部本土進行了一次核試驗。
1953年5月25日,美國陸軍第867野戰炮兵營在內華達州舉行了一次「核大炮」發射實驗,俗稱「伽堡核試爆」,依照設定,該核彈頭會在發射19秒后被引爆,當量為1.5萬噸,和「小男孩」原子彈屬於同一個等級。
美軍調集了一個整旅的地面部隊,安排他們在距離原子彈爆炸點11公里的各類掩體中待命,藉此對爆炸后的輻射和殺傷力等數據進行實地活體檢驗。試驗取得了巨大成功。
有趣的是,美國人的這次核試驗不僅為他們的軍方提供了詳盡的數據,還無意間幫助了蘇聯人深入了解原子彈的實際威力。原因是參與此次實驗的兩位專家,竟將通過美國人體試驗獲得的這些數據賣給了蘇聯。
1962年,這兩人的事件曝光后,他們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幾個月後,他們的故事便被改編成了電影。
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爾正式成為美國總統。
在就職演說中,他說了一段讓他的選民深感遺憾的話。他表示:「其實大家都明白,沒有任何簡單的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結束朝鮮戰爭。但通過親自了解現場情況,至少讓我對我們即將面對的艱巨任務有所準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由此可見,出身軍旅的艾森豪威爾不僅打算將朝鮮的戰火蔓延至台灣,還謀劃在整個亞洲範圍內遏制共產主義國家的發展。
此時,法國殖民軍在越南共產黨武裝的打擊下已經岌岌可危,艾森豪威爾決心同時守護越南與朝鮮。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儘管美國下定決心支持其盟友,盟友卻已無力再予以回饋。
當時,法國不僅在越南陷入了困境,阿爾及利亞的問題也讓它頭疼不已;與此同時,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已難以為繼,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早在二戰期間就與美國走得很近。
而且儘管美國願意協助它們鎮壓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但兩國心知肚明,美國只會在共產主義威脅到的地區提供支持,而對那些尚未受到共產主義影響的殖民地,美國則巴不得它們儘早獨立。
1953年英國大選后,丘吉爾再次執政。二戰期間,丘吉爾與羅斯福在某種程度上是艾森豪威爾的上司,因此丘吉爾的話語,在艾森豪威爾眼中依然具有相當的分量。
丘吉爾一上任便明確表態,英國不贊同將朝鮮戰爭升級為遠東地區的大規模衝突。他同時指出,英國既不打算,也無能力在遠東繼續向美軍提供充分的支持。
朝鮮戰爭成為了一個典範,展示了亞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如何實現獨立。在此之前,這些地區的進步人士普遍認為,印度的獨立模式是最值得參考的,也就是通過懇求和請求宗主國的寬容來獲取獨立。
但是這種方式往往伴隨著許多附加條件的妥協。朝鮮戰爭的結果讓人們意識到,殖民宗主其實並沒有那麼強大,甚至連這些殖民地宗主國的盟主都能夠被擊敗,更不用說在二戰中已被拖垮的英國和法國了。
因此,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殖民地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其中大多數通過武裝鬥爭來實現獨立,同時也輔以協議談判作為次要手段。
1952年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舉行首腦會議,英法等九個成員國一致敦促美國,正視蘇聯日益增強的核力量,及其龐大的地面部隊對歐洲局勢構成的威脅,並呼籲儘快結束在朝鮮的無謂消耗戰。
在美國國內,剛剛卸任的民主黨對艾森豪威爾提出的戰爭擴大化計劃,進行了猛烈的批評。
經過深思熟慮地權衡局勢,艾森豪威爾最終採納了盟友們的建議。
國際局勢的變動為朝鮮局勢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1952年底上甘嶺戰役結束后,中央致電板門店的中朝談判代表團,要求他們分析接下來的談判局勢。
1952年12月19日,中國代表團向中央提出如下建議:如果現在以中朝方面司令的名義要求美軍談判代表恢復談判,可能會使對方誤認為我方心急,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動不如一靜,可以暫不採取措施,就是拖,等著對手主動找上門來,這樣才有利於爭取談判的主動。
中央隨即批複,同意。
美軍自上甘嶺之後,就再沒發動過什麼大規模的進攻。整天窩在戰壕里。或者直接就退二線不打了。
於是才有了53年2月,偉人那個振聾發聵的發言: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為止。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艾森豪威爾終於放棄了他的擴大化戰爭方案,但是如何下這個台階,仍然是個問題。就在艾森豪威爾進退維谷之時,他的國務卿杜勒斯向他建議,用國際紅十字會來說話。
1953年2月22日,美國駐遠東司令克拉克遵照總統指令給金日成和彭德懷發出一封電報,內容是建議按照國際紅十字會的倡議,先行交換病傷戰俘。
在板門店談判無限期休會四個月後,這無疑是在傳遞一個重要信號。
中國看到了美國人給出的梯子,計劃順著這個梯子走下去。但是,當中國方面在例行告知蘇聯時,已經病重的斯大林明確表示反對。
中共中央隨即對談判的前景和利弊向蘇聯做出了必要的解釋,並對蘇聯可能的拒絕做了相應的準備。但是,這些都太晚了,因為還沒等蘇聯方面答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傳來,斯大林病逝了。
斯大林去世后,1953年3月8日至3月17日,周總理率中國代表團在莫斯科參加這位共產主義國際領導人為期十天的葬禮。緊接著,在3月18日,周總理又率同一個代表團前去布拉格,參加捷克共產黨主席哥特·瓦爾德的葬禮,這就拖了一個月。
在這一個月期間,中國、北朝鮮、蘇聯三國領導人就朝鮮戰爭的問題進行了商談。此時的蘇聯外交政策決策人是貝利亞和莫洛托夫,貝利亞本身希望同西方緩和局勢,以給他時間來穩定國內政局,所以他贊成迅速同美國達成某項和平協議。從3月28日起,中、蘇、朝三國開始採取一個一致地、新的重要舉措。而這時,中國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以自己的意願來處理國際事務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到了1953年之後,越來越多的美軍部隊就開始撤到二線,將一線移交給韓軍。同時美軍內部厭戰情緒開始變得特別嚴重。
也就是這一時期,美國開始很熱情於停戰談判了。
進攻吧,拿不下來志願軍的坑道。
防守吧,就得面對志願軍的冷槍冷炮和小分隊夜襲。
同時志願軍當時還把大規模潛伏滲透玩出了花。甚至能整團整師悄悄潛伏到敵人陣地前15-100米之內而不被發現。邱少雲就是一個典型。
1952年10月12日,在執行潛伏任務時,第15軍29師87團9連戰士邱少雲面對燃燒彈引發的烈焰,為了不暴露目標,以驚人的毅力堅持不動,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6歲。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授予他「一級英雄」榮譽稱號,並追記特等功一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追授他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一整個團或者一整個營潛伏在敵人眼皮底下而不被發現,甚至能聽到對方說話。當時志願軍部隊普遍都能做到。據說有的師還做到了一整個師潛伏進入一片開闊草地,地里的青蛙叫聲都不停的。美軍有一段時間是聽青蛙叫的,只要青蛙不叫了,說明有人靠近。
美軍就會立刻召喚炮火和飛機往陣地前沿扔燃燒彈和炮彈,屢試不爽,志願軍也頭疼了一陣子。然而,後來美軍驚訝的發現,聽青蛙叫不頂用了。聽著青蛙叫的可歡,結果可能地上就趴著上千志願軍。
而國內呢,開始了輪戰制度。計劃著幾年之內把國內所有的軍、師都挨個拉到朝鮮去,輪換著來,都去和美軍練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