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雙方的戰損對比

第47章 雙方的戰損對比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敵我雙方在經濟和裝備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特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沒有制空權,決定了這必然是一場異常悲壯的戰爭。

這場戰爭中,中國先後240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後面統計總耗資25億美元。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先後出動了34萬人,其中美國就佔30多萬人。美國耗資400億美元。另外,韓國軍隊近60萬人。

戰爭的進程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略反攻階段(運動戰);第二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陣地戰)。

第一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1951年6月10日結束。志願軍的作戰方針是「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的陣地游擊戰相結合」。作戰的性質,基本上屬於戰略反攻性質。

在極端困苦的境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軍民緊密協作,連續展開了艱苦卓絕又氣勢恢宏的五次戰役。

第一次戰役:

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挫敗敵軍進攻,穩定朝鮮戰局。志願軍通過隱蔽接近敵人並趁敵不備突然發起反擊的方式,取得了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槍:志願軍於10月25日在溫井地區對韓國第6師第2團的一個營發起了突襲,成功將其全殲。隨後,志願軍繼續向北推進,在古場洞地區重創韓軍第2團,並在龜頭洞地區殲滅韓軍4個營的大部。

雲山戰鬥:10月26日,韓國第6師第7團佔領楚山後撤退,被志願軍包圍並大部殲滅。11月1日傍晚,志願軍第39軍向雲山之敵發起進攻,利用夜暗同美軍展開肉搏戰,迫使美軍丟棄大部分重裝備並突圍。在雲山戰鬥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騎兵第1師8團大部及韓第1師的部分部隊,共斃傷俘敵2000餘人。

清川江戰役:西線志願軍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針,計劃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再集中兵力各個殲滅。11月25日,西線敵軍已被誘至預定戰場,志願軍在正面配合下,三面包圍美第9軍和南朝鮮第1師。最終,在清川江畔展開圍殲戰,給予美第2師以殲滅性打擊,重創美騎兵第1師、第25師。

志願軍共殲滅「聯合國軍」2個團又5個營,擊潰3個團又12個營,斃、傷、俘敵1.5萬餘人,其中包括美軍3518人,英軍等"聯合國軍"其他國家部隊147人。

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共陣亡、負傷、失蹤餘人。

第二次戰役:

志願軍據守飛虎山、激戰松骨峰、戰德川阻擊三所里、鏖戰長津湖。此外,志願軍還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包括火炮、坦克、裝甲車、汽車和飛機等。

此次戰役不僅徹底粉碎了麥克阿瑟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企圖,還迫使「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撤退至三八線以南,從而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局。

西線戰役:志願軍首先對韓第2軍團(包括韓7師、韓8師、韓6師)發起攻擊。由於韓軍動作遲緩且素質較差,導致戰線出現缺口,韓7師在潰逃時誤入美2師陣地,被志願軍迅速包圍並殲滅主力。接著,志願軍第38軍和第42軍分別向美軍第2師和韓軍第8師發起進攻,成功切斷了美軍第8集團軍的退路。

東線戰役:志願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對美第10軍進行反擊,成功將美陸戰第1師等部隊分割包圍,並迫使其撤退至三八線以南。長津湖戰役成為東線的關鍵轉折點,志願軍協助朝鮮奪回了東北部地區。

本次戰役,基本殲滅韓偽7、偽8師,殲滅土耳其旅大部給予美第2、第7師、陸戰第1師以殲滅性打擊,殲滅美第25師、騎兵第1師一部,共殲敵3.6萬餘人,其中包括美軍2.4萬餘人。

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傷亡3.07萬餘人,與敵軍的傷亡對比為0.85∶1。

第三次戰役:

此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對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作戰。這次戰役,志願軍和人民軍並肩作戰,集中了六個軍和朝鮮人民軍的三個軍團,共計約30餘萬人參戰,面對的是約20萬的「聯合國軍」。

在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採取穩進方針,首先集中兵力殲滅臨津江東岸至北漢江西岸地區的第一線南朝鮮軍,經過七晝夜的連續進攻,突破臨津江、突破漢灘川、突破濟寧里,最後一舉突破了敵人在「三八線」的防禦,全殲英重坦克營,佔領漢城,並將戰線推進到北緯37度線附近。

此次戰役中,志願軍和人民軍向前推進了80至110公里,殲敵1.9萬餘人,解放了漢城,並將敵軍驅逐至北緯37度線南北地區。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表現英勇,儘管面臨惡劣的天氣條件和後勤補給困難,依然取得了顯著的勝利。

然而,由於後勤補給線延長且運輸能力有限,加之美軍的空中封鎖破壞,志願軍在戰役後期出現了減員較大、疲勞異常的情況。為了避免陷入不利境地,彭德懷總司令決定停止繼續追擊,並轉入休整,準備春季攻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此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1.9萬餘人。

志願軍和人民軍共傷亡8500餘人(其中人民軍傷亡2700餘人)。

第四次戰役:

美軍為挽回在第三次戰役中丟失漢城的失敗影響,集中兵力23萬餘人,企圖乘中朝軍隊疲勞未得休整之機,將其壓回到三八線以北。

戰役開始時,中朝軍隊面臨糧彈供應不足和缺乏補充兵員的困境,中央軍委的戰略預備隊未能及時到達,而「聯合國軍」方面則集中兵力並採取穩紮穩進的戰術。

志願軍在漢江以南進行了大規模的防禦作戰,成功阻擊了美軍第1軍的進攻,經過14天的戰鬥,美軍只前進了18公里,付出了一萬餘人的傷亡代價。

第四次戰役,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志願軍和人民軍阻擊漢江南岸、反擊橫城、戰鬥砥平里。志願軍殲敵7.8萬餘人,其中俘虜美軍約1200人、南朝鮮(韓國)軍7800人,遏制敵軍北進。

殲滅敵人的數量超過前三次戰役的總和。

志願軍和人民軍共傷亡5.3萬餘人(其中志願軍傷亡4.2萬餘人,人民軍傷亡1.05萬餘人)。通過這次戰役,中共中央對朝鮮戰爭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確定了「準備長期,爭取短期」的戰爭指導方針。

第五次戰役: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這場戰役的主要目的是粉碎美軍及其盟軍的側后登陸計劃,並奪回戰場的主動權。中朝聯軍採取了全線出擊的策略,集中主力在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同時在東線進行輔助突擊和戰役迂迴,分割圍殲敵人。

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投入了11個軍和4個軍團的兵力,"聯合國軍"投入幾乎所有地面部隊並有大量航空兵部隊的支援,交戰雙方投入此次戰役的總兵力達100萬,展開了連續50天的激烈戰鬥。

戰役初期,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西線取得了顯著進展,成功突破了「聯合國軍」的防線,逼近漢江,並迫使美軍撤退到漢城及北漢江、昭陽江以南地區重新組織防禦。志願軍和人民軍雪馬里圍殲、鐵原阻擊,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進一步擴大了戰果,為停戰談判創造條件。

然而,由於後勤補給困難和敵人的頑強抵抗,志願軍未能完全實現其戰略目標。

在戰役過程中,志願軍共殲滅敵軍8.2萬餘人,其中包括美軍、英軍、土耳其軍和南朝鮮軍。

儘管取得了顯著戰果,但志願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戰鬥減員達7.5萬人,其中失蹤人數高達2萬人。

第五次戰役結束后,雙方進入了軍事對峙階段,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這次戰役雖然未能完全實現戰略目標,但成功挫敗了美軍的進攻企圖,並迫使敵軍轉入防禦。

第二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也就是陣地戰階段,從1951年6月11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結束。這個階段中,中朝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

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后,戰爭雙方的軍力趨於均衡,戰場上形成了相持局面。「聯合國軍」投入到戰場上的陸軍總兵力增至69萬餘人,中朝軍隊總兵力增至112萬餘人,其中志願軍為77萬餘人。

但在技術裝備上,中朝軍隊仍處於極端的劣勢。

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在戰爭中,志願軍的傷亡大半來自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后就顯著下降。而以美軍為首的聯軍則正好相反,在第二階段傷亡直線上升,甚至屢次被志願軍打出10倍以上的傷亡來,這或許也是美軍打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第二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共斃傷俘敵72萬餘人。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戰損是個什麼情況呢?

讓我們先看看美軍的損失數字。

現在廣為流傳的是這個數字,還有人用華盛頓國家廣場上的朝鮮戰爭退伍軍人紀念碑上也刻著這個數字來引證。

這個數字確實是美國官方早期宣布並承認的,但是這個紀念碑卻不是官方的,這個紀念碑是美國民間發起修建的,根據官方宣布的數字就刻上了。

1953年10月23日,美國效仿中國,通過美聯社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公布:同期美聯軍傷亡失蹤147.4萬多人,其中韓軍131.3萬多人,美軍14.4萬多人,其他軍隊1.7萬多人。

另有一組數據,美國首都華盛頓有一個「朝戰退役老兵紀念碑」,上面刻有朝戰期間的美聯軍傷亡人數。

具體為:美聯軍(不含美國)總計傷亡225.6萬人,其中陣亡人,失蹤人,被俘,受傷;美軍共計傷亡17.3萬人,其中陣亡人,失蹤8177,被俘虜7140,受傷。

兩組數據對比,主要是統計時間不一樣,第一組與抗美援朝戰爭時間相同,即自中國參戰至停戰;第二組包括了整個朝戰期間。

2013年,美國海軍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根據美國國防部的統計數字,朝鮮戰爭期間,美國陸軍陣亡人,空軍陣亡7084人,海軍陸戰隊陣亡5528人,海軍陣亡4501人。但是海軍這4501人並不是都在朝鮮陣亡的,在此期間,美國海軍進行了大規模噴氣式飛機的換裝,大量飛行員死於各種著艦事故。據海軍自己統計,期間死在朝鮮戰場的僅657人,其他都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執行任務、訓練過程中死掉的。

這個消息一經發布,美國國防部立刻開始調查,發現統計確實有問題,因為他們的數字是根據同期全球美軍死亡數字得到的,所以立刻開始重新統計,又得到了第二個數字,。

但是要注意,這個,是朝鮮戰爭戰鬥傷亡數字。這裡就要介紹一下美軍奇葩的非戰鬥傷亡統計了。

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是在逃跑過程中被撞死的,但是沃克中將並不在這個「」中,因為美軍將他的死統計為非戰鬥死亡。除此之外,像掉河裡淹死的、撞死的、凍死的、食物中毒死的,都不算戰鬥傷亡。

如果算上這部分人,美軍的陣亡總數就是人。

因為美軍大量缺員,所以很多韓國人甚至是日本人也被編入美軍部隊,從法理角度來講,他們就是美軍。這些人的傷亡數字是:陣亡和失蹤8858人,受傷人,被俘1512人,合計人。

好了,現在可以給出美軍的損失情況了。

根據美軍的官方數字,美軍陣亡和失蹤合計人(失蹤中不含被俘),傷病26.5萬人次(戰鬥受傷12.8萬+非戰鬥受傷8萬+凍傷3.5萬人+韓裔美軍2.16萬人),被俘人。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整個聯合國軍的戰損情況。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字,稱「聯合國軍」方面的死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為人,其中美國戰鬥傷亡及失蹤人數為人。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字,韓國方面共損失人,其中死亡人,傷殘人,失蹤人,被俘人。

而1976年南朝鮮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字是人,而南朝鮮軍隊的損失為餘人,其中死餘人,負傷餘人,失蹤餘人。

這個數字與中朝方估計殺傷南朝鮮的數字相差不算太遠,但南朝鮮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字。

美國統計得更為準確,因為韓國當時統計混亂,且有一些政治目的。

接下來看看志願軍。

根據當時我軍衛勤部門的統計資料,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志願軍陣亡人(包含入院后傷重不治的人),受傷人次(包含凍傷人次),被俘和失蹤人。

據此,1953年7月27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發表了戰績公報:自1950年10月25日,即中國參戰日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朝聯軍共計傷亡失蹤62.8萬多人。

志願軍方面,共計傷亡失蹤人,其中陣亡人,負傷人被俘用用失蹤人。此外,志願軍因事故犧牲人,病亡4909人,共計犧牲人。

中朝聯合司令部發表的戰績公報中,也同時公布了殲敵人數,包括斃、傷、俘敵,共為109.3萬人。這個數據,比美國當年10月公布的美聯軍傷亡失蹤人數還少38.1萬人。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志願軍公布的數據比較真實,尤其是殲敵數相對保守。

後來,位於遼寧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民政部下發通知,同時派員到除西藏外的全國480多個地級市2670個縣區單位開展調查。經過十多年的調查核實,自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戰、至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最新公布的烈士人數為人。

兩組數據對比,抗美援朝紀念館統計的是全部烈士人數。

這與第一組數據有兩點不同:

一是時間上,包括了停戰以後志願軍犧牲人數;

二是範圍上,包括了支前民工犧牲人數。這其中包含所有因病、傷、事故去世的,所以烈士人數多出人的原因。

從這個數據,可以印證中朝聯軍1953年公布的傷亡數據是非常接近事實的。

對於美聯軍的傷亡人數,我們姑且以1953年10月美聯社公布的數據,作為計算依據。

中朝方面公布的109.3萬殲敵人數中,其中志願軍單獨殲敵71.8萬人,占殲敵總數的65.7%。把雙方統計的38.1萬差額加進去,同比例折算,志願軍殲敵數應增加25萬人。這樣,志願軍殲敵數應為96.8萬人。

與美國「朝戰退役老兵紀念碑」上所刻的數據做個對比:美聯軍傷亡總數為225.6萬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家都知道,整個朝戰期間,大仗、惡仗主要是志願軍打的。尤其在抗美援朝的運動戰階段,朝軍兵力很薄弱。

上述志願軍96.8萬殲敵數,還不到美聯軍傷亡總數的一半;按志願軍自己統計的71.8萬殲敵數,不及美聯軍傷亡人數的三分之一,似乎不合邏輯。

只能說,志願軍統計的這個殲敵數過於保守了。

也就是說,志願軍96.8萬的殲敵人數,只是底線,只會多,不會少。

就拿這個保守數據,志願軍殲敵96.8萬人,自身傷亡36.6萬人,敵、我傷亡比例為2.64:1。即使按志願軍自己統計的71.8萬人殲敵數,敵我傷亡比例也近2:1。

要知道:這個傷亡比例,是美聯軍擁有巨大海空軍優勢、火力優勢和後勤優勢下取得的。當時,美軍一個軍擁有75毫米以上火炮1428門,坦克430輛;而志願軍一個軍75毫米以上火炮僅198門,沒有坦克。美軍在朝戰還投入1100多架作戰飛機和300多艘艦艇。

而我們志願軍將士,以堅強的領導、明智的戰略、大無畏的精神和高超的戰術,以落後的軍事裝備和捉襟見肘的後勤供應,不僅戰勝了以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為首的17國聯軍,還打出接近3:1的傷亡比例。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戰績!

用基辛格的話說:「朝戰對中國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確立了新中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還建立了新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能忘卻的197653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能忘卻的197653
上一章下一章

第47章 雙方的戰損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