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四大石窟

第162章 四大石窟

中國的四大石窟與北魏王朝

北魏是個神奇的國度,其聲名不顯,比不得秦漢還有唐宋元明清。但要是說南北朝呢,可能知道的人更多一些,不錯,正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王朝的北魏王朝,這個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國家國祚長達一百四十八年(386年—534年)。

圖片

相信很多人知道兩首樂府民歌,《敕勒歌》和《木蘭辭》,這就是北魏王朝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和」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只要是小學文化的中國人都能吟唱幾聲。

圖片

中國的四大石窟的話題,始終與北魏王朝緊密相連。其中兩個在北魏時期開鑿,另外兩個石窟是在北魏之前開鑿,但在北魏時期也繼續修建。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圖片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494年)遷都洛陽之際,北魏孝文帝在盡覽洛陽美景后,選中龍門這塊風水寶地,開鑿古陽洞,由此掀開了開鑿龍門石窟的進程。龍門石窟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形成了南北長1公里、現存編號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90餘塊的石窟遺存。其中最有名的盧舍那大佛鑿建於唐朝,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

圖片

這座位於河南洛陽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的人間瑰寶,是一條凝固了的時光長河,每一次與石壁上的佛像對視,都是與跨越千年的私遇。它每年吸引超過五百萬的中外遊客來此旅遊。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原名靈岩寺、石佛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圖片

雲岡石窟的開鑿早於龍門石窟近百年,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北魏都城從盛樂(今和林格爾縣)遷至平城(今大同市)開始修建,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494年)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520~525年)。雲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1500多年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余尊,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雲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徵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淵源關係,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對後世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莫高窟與麥積山石窟

莫高窟開鑿興建的年代大約是十六國前秦建元二年(366),此後,北魏宗室東陽王元太榮(本名元榮),北周貴族建平公於義先後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風習的影響,莫高窟開始發展。現存的多個石窟是北魏時代建造的。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尊,唐宋木構窟檐5座,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

圖片

第257窟建於北魏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後秦(384年—417年)時期。北魏、西魏、北周三朝,麥積山石窟大興崖閣,造像萬千。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餘個王朝、1600餘年的開鑿和修繕,現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身,壁畫979.54平方米。麥積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為後世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

圖片

麥積山石窟的北魏造像碑

北魏是一個粗狂又細膩的神奇的國度,他的文化是在各個民族碰撞融合曆程中創造出來的北國型文化,有胡笳羌笛,也有古箏和豎簫,有彎弓射鵰,更有輕歌曼舞。北魏的石窟藝術更是拘舉世無雙,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摩崖石窟分佈全境,保存著名的有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龍山萬佛洞,河南鞏縣的石窟寺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仍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尖叫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尖叫集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2章 四大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