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第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二頁,「辛七、破轉計無著」。

辛七、破轉計無著。(分二:壬一、轉計。壬二、破斥。)

這一段是阿難尊者對妄想的第七種輾轉的執著。他執著妄想的體性是「無著」,是將「一切無著」來當作心的體性。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的定義是說,我們這一念心是有一個真實體性的,只是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它是無著的。因為前面阿難尊者講心在外、在內、在中間都被破了,所以他覺得心向外是不對的。他認為這一念心要一切法無著,這個就是心的體性。他作出這樣的執著。這地方兩段:第一個是阿難尊者的轉計,第二個是佛陀的破斥。

壬一、轉計

【第十講圖一】

我們先看阿難尊者對「無著」的基本定義。我們看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這地方有兩段:第一段是佛陀的教誨,第二段是阿難尊者錯誤的理解。我們先看佛陀正確的教誨。

阿難尊者白告佛陀說:世尊啊,我過去做您的侍者的時候,我曾經跟您老人家參加一個般若的法會(前面我們講到眼色為緣、生於眼識,那個是唯識的法會、方等法會。這個地方是般若法會),聽聞殊勝的般若法門。當時四大弟子都參加了,目犍連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四大弟子來共轉般若法門。共轉法輪,我們解釋一下。

在般若會上,佛陀使令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跟三大弟子——目犍連尊者、富樓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來共同演說般若法門。演說的方式是三大弟子提出問題,由須菩提來回答,佛陀作最後的如是如是的印證。為什麼般若會上佛陀不自己來開演般若法門,而要聲聞弟子來開演般若法門呢?古德解釋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就是靠聲聞人來解釋空觀的道理,使令聲聞弟子破除法執,令他們回小向大。因為他們同樣是聲聞人,他了解聲聞人的習性是什麼。同樣一句話,佛陀說出來,可能其他的阿羅漢不是很懂,但是同樣修四諦法門的須菩提講出來,他們就容易接受。所以這個地方有影響聲聞弟子回小向大的意思。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轉教菩薩。般若會上不只是聲聞眾,還有那些大菩薩。大菩薩聽到了聲聞弟子來開演我空法空的道理,對菩薩也有教化的作用,一舉兩得。所以說佛陀使令須菩提來開演般若法門,佛陀在旁邊作幕後的指導跟印證。

在這個法會當中,阿難尊者聽到了一句話,說是「覺知分別心性」——這個明了分別的心,它也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那麼它在哪裡呢?俱無所在,是沒有處所的。沒有處所意思就是說它沒有自性,它只是一個因緣的碰撞,而產生一時的作用。佛陀的意思就是諸法因緣生。我們這一念心是因為六根接觸六塵,產生一時的作用。當根塵的因緣消失的時候,這一念心也消失掉。這是佛陀所謂的「俱無所在」的意思,就是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這個道理,緣生緣滅的意思。

阿難尊者的執著是說:「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意思是,我這一念心對一切的外境都無所著,這個無所著就是我心的自體,這個自體就是我這一念心嗎?這個「名為心不」,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講話就不是那麼肯定了,帶有請示佛陀印證開示的味道。我們解釋一下。

佛陀所說的「一切無著」是:心是沒有自體的,沒有真實不變的自體。我們再講一次什麼叫有自體。你這一念心不能有變化,比如說:我想要念佛。這個心如果是:誒,我生病了,我沒辦法念佛了——你的心會受你的身心世界而影響的,受外境影響的,這個心都沒有自體。只要這個東西會變化,它就是虛妄的。佛教講虛妄,不是說它沒有,而是說它會變化。我們常說夢幻泡影,你說天上的浮雲有沒有?誒,浮雲是有的。你看那浮雲,它突然間變一個兔子,一下子變一隻老虎。對不對?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有它一時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佛陀的意思是說,所謂的無著,就是這一念心是沒有自體的。但是阿難尊者他所執著的無著——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的執著是心有自體,只是它無所著。譬如獼猴跳躑——就像一個猴子,有一個猴子在,這個猴子有沒有?有。但它在樹上跳來跳去的,一下子抓住這棵樹,一下子抓那一棵樹,它只是沒有固定的處所而已,但是這個猴子是有存在,是真實體性的。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心是有自體的,只是它跟外境接觸,無著而已。這是阿難尊者他執著的相貌。我們看佛陀怎麼破斥。

壬二、破斥

【第十講圖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我們看經文: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佛陀先雙向地征問:到底這個無著的心是有還是沒有?先提出存在跟不存在的一個疑問。佛告阿難,說你那個能夠感受、能夠想法的明了分別心性,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完全表達一種無著,就是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它是不存在於一切法上,它是無著、無住。那麼這樣子我問你一個問題,說這個世間上,上有虛空,下有海水,乃至於陸地,這個依報環境。這中間有很多的在天上飛行、在地上走的種種的宇宙的萬物。你這一念心對這種宇宙的萬物完全無所著,那麼你這一念心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先問到這個存在不存在的問題。假設你說你這一念心是不存在,不存在就像龜毛兔角——烏龜沒有毛,兔子頭上沒有角。你這東西根本就沒有存在,那就沒有所謂的著不著了。

我們這一念心不能說不存在,不存在那個是斷滅見。很多外道(我們後面會說到),外道修到最後他這一念心不存在,有情修成無情。所以外道很多從有情的生命修到最後變成一塊石頭,他的心就住在石頭上面。這個都不對。佛法是遠離空有二邊的一種中道。完全說沒有,絕對不對;完全說有,也不對。所以你說完全沒有,那這是一種斷滅。

你說這個心是真實的有,只是它不著一切法,那麼這個就不能說它沒有,是有了。那麼「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佛陀說,一個東西是沒有形狀的,這個就是它不存在。只要它存在,就有它的相狀;只要有相狀,就有所著。所以不可能不著。你說你這一念心有體性,而它無所著,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只要存在,它就會有相狀,有相狀就會有所著。你自教相違。所以「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因為只要存在的東西都要有相狀,有相狀就一定要有所著,所以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是不合道理的。佛法講無著,它是有相狀、有作用的。它無住,它會生心的,生起種種的善心。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是完全沒有,那就是斷滅見了,那不對的。

禪宗有一句話,我希望大家好好體驗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說「覓即知君不可見」,而「不離當處常湛然」。你這一念心在活動的時候,你說你的自體在哪裡?找不到。它不在內,也不在外,不在中間;它也不存在過去,也不存在現在,也不存在未來。所以「覓即知君不可見」,它的自體不可見。但是,「不離當處常湛然」,它當下真的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本經的最後我們會講到,我們這一念心的真實相就是:這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但是在空當中,你念頭一動,它有它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你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拜佛有拜佛的功德,空有無礙,空有同時。這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真空妙有的中道實相。當然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講到即假,還沒有講到因緣的作用,都是在破除我們的執著。

蕅益大師在註解上說,破執法門非常重要。他說,整個禪宗的公案,參「念佛是誰」也好,參「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好,其實它的重點都是在覓之了不可得。我們在對治煩惱的時候,我講實在話,我們沒有那個精神體力把所有的煩惱都一一地壓住。你做不了,不可能的。所以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用硬壓的方式,很多人修行到最後吐血,身體產生狀況。他就是沒有智慧嘛,煩惱來就壓它,你怎麼壓得過它呢?這個煩惱在心中活動了那麼久,我們心中的貪慾,我們的瞋恚,你不是今生才有的。你在無量的生命當中,每一生你都經常生起這個念頭。它的勢力很強大啊。我講實在話,你壓不過它的。你一個小孩子,打不過大人的。這怎麼辦呢?你做一件事情就好——不隨妄轉,你不要跟著它走就好。說我一定會跟著它走啊,它起來的時候,我很自然就跟著它走。那因為你沒有好好地修習觀照。

比如說現在有人刺激我,誒,你這個人怎麼怎麼樣。你很生氣。一般接觸到妄想的時候,我們習慣性會跟著妄想走,習慣心隨妄轉,因為它是我的老朋友,結果我就去造業了。遇到妄想你先不要動。佛陀在《楞嚴經》裡面七處破妄,都是告訴你,先不要動。然後看這個心,它的處所在哪裡——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句話非常重要,說:誒,你從什麼地方來?我為什麼會有瞋心呢?我剛剛好端端,為什麼會起瞋心呢?就是說,「未生無潛處」。我還沒有起瞋心的時候,這個瞋心它保存在哪裡?剛剛我沒有起瞋心啊。那這個瞋心,它如果是有實體的話,它保存在哪裡?好,現在瞋心在活動的時候——「正生無住處」——在我很生氣的時候,那生氣的心在哪裡?「生已無去處」,等到我這個氣生完了,它又跑到哪裡去了?妄想最怕你迴光返照,因為它是捏造出來的假相,你一迴光返照,它就完了,它沒有根源。問題是我們一直沒辦法迴光返照,所以我們一再地受騙。它這個作用一次一次地強大,所以我們就跟著妄想不斷地流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我講實在話,我們生死流轉,不是上帝的意思,絕對不是上帝的意思,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創造出來的。所以它後面會說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掉以後,你的罪業就開始改變了。我講實在話,你要懺悔業障,你要對治煩惱,你一個一個對治,你一輩子對治不完。蕅益大師說,你今天用念佛的法門要對治煩惱,每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念佛一聲能夠消你很多很多的罪障,又念了一百年,每天念十萬聲。這樣子一百年下來,他說,你消的罪障如爪中土,你沒有消的業障如大地土。所以他說,只是事相的修學,你改變不了自己的。我們不懂正確的方法修行,真的是效果差很多,因為你還是活在自我意識當中,你還是用自我意識來對治自我意識產生的煩惱。這都不對。我們今天對治煩惱最好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觀察原來妄想是沒有根的。這個時候你要怎麼樣?把這個根先拔掉。那這個時候會有什麼結果呢?所有的妄想都沒有勢力了。

妄想的勢力就是自我意識。你就是觀想,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你的妄想生起,然後你不管它呢,它又消失掉了;然後它又生起,它又消失掉。這個時候,你跟妄想慢慢分開了,它再也不影響你了。這個時候,你就安住在真如本性。這個時候,我們講返妄歸真,或者講逆流照性。你的心已經逆流,抗拒那個生死流。我們一個妄想起來我們就隨順它,把這個生死的業力越弄越堅固,就是順生死流。現在我們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我們迴光返照,就逆流——我們抗拒那個生死流,然後照了本性。這個時候你的生命開始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是一個整體性的變化。這個時候消的業障完全是從根本上的扭轉。所以《楞嚴經》你會用以後,你正確的思考模式產生的對治煩惱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別。你懂得善巧智慧,再改變自己就改變得很快。

你看我們學佛的人。有些人學了很久,也很用功地拜佛,也很用功地誦經,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看他學佛學了十年二十年,沒什麼改變。他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過去生什麼念頭,現在還是生什麼念頭,老家風,一直沒有變。他過去走的路一直都是這樣走。他的生命當中怎麼樣?積集善業,這個叫積集善業。這種人是在修福報,他沒辦法改變的,因為他一直認為妄想是真實的,我怎麼改變呢?它是真實的,怎麼改變呢?你看有些人一學佛以後,他改變很快,因為覓心了不可得嘛,妄想是可以改變的。他不隨妄轉,一念間轉過來,他整個生命就改變了。

諸位!你不要小看「覓心了不可得」這幾個字,你要會用這句話,你生命的轉變是非常快的。否則你很難跳脫妄想給你捏造的這樣的一種虛妄的力量,它那種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最快是把那個無明直接拔掉。這個無明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怎麼樣?諸位記得,你下次打妄想的時候,先不要動。你問你的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試試看,很有力量的。你說:誒,怎麼會有妄想呢,你從什麼地方來?結果你找不到它的根。這個時候你就慢慢跟它脫離了。你只要成功一次,你就有信心了:哎呀,佛陀說的話是真的!所以,修行只要你走過一次,你就有信心了。你有信心,然後你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你的生命就不斷進步了。所以我們要去學《楞嚴經》佛陀的思考模式,他去找那個心,找不到它的處所。這種觀念是很重要的。

己二、顯示妙理兼破余妄。(分三:庚一、總示萬法唯心。庚二、別就見精顯性。庚三、遍歷陰入處界會理。)

好,我們看「己二、顯示妙理兼破余妄」。

前面是著重在破妄,這個地方要顯真。講到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一個真實的道理。它真實的道理是什麼?簡單地講就是,這一念心它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兼帶地破除它的微細的妄情。所以蕅益大師說,前面破妄,此番是顯真,顯出真實的體性。這地方有三段:一、總示萬法唯心;二、別就見精顯性;三、遍歷陰入處界會理。

庚一、總示萬法唯心。分二:辛一、正示二本不離一心。辛二、委示心體不同妄執。

我們先看第一段,先作一個攏總的標示。這個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這個觀念很重要。佛教的觀念是認為我們的生命有心法跟色法,而外在的色法是你內在的心法創造出來的。我再講一次,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創造出來的;你內在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境,外面就有怎麼樣的環境。這跟別人都沒有關係。所以你希望改變外在的環境,你就要調整你的心態。外境是內心變現的,這叫萬法唯心。

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正示二本不離一心;第二個,委示心體不同妄執。我們先看第一段。

辛一、正示二本不離一心。分二:壬一、當機申請。壬二、如來開示。

在本經當中講到,生命有兩種根本:一種是雜染法的根本,一個是清凈法的根本。什麼叫雜染法呢?生死的法,就是雜染法。涅盤的法叫清凈法。也就是說,為什麼你會生死流轉呢?因為它有一個根源。為什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能夠安住在涅盤呢?它也是有一個根源,有一個根本。這兩種根本都是一念心所造的,都沒有離開我們這一念心,只是迷悟的不同。

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去參一參:你現在打妄想,是誰在打妄想?用你這一念心打妄想。你眼睛不能打妄想,耳朵它只是一個工具,打妄想的是心。你成佛以後,也是那一念心。那我問你,你現在這一念打妄想的心,跟你以後坐在菩提樹下成佛,那一念心有沒有一樣?完全一樣?完全一樣你就不要修了,你就成佛了。也可以說一樣,也可以說不一樣。那個明了性是一樣,但是作用不一樣。一個是迷,一個是悟,作用不一樣。一個是完全覺悟了;一個是在迷惑顛倒。所以它會講到攀緣心跟常住真心,它們的體性是一樣,作用不一樣。

如果你這一念心跟成佛的心不一樣,那你不可能成佛,你永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做不來。你現在只能夠用這一念心嘛。如果你現在的心跟佛的心完全不一樣,那成佛跟你沒有關係。你說,我用沙去煮,一輩子煮不出飯來。你說完全一樣,完全一樣那你還修什麼行呢?所以說體性是一樣,作用不一樣。我們因為迷跟悟產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二本不離一心。雜染的根本跟清凈的根本,其實從體性上來說都是一念心。所以我們成佛是有希望的,只要我們把這個迷惑的心轉成覺悟的心,我們就可以成佛。

這地方有兩段:第一個,當機申請;第二個,如來開示。

壬一、當機申請

【第十講圖三】

我們先看第一段,阿難尊者的一個申請。申,就是申述自己的過失;請,就是啟請佛陀的開示。我們看經文: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這個地方有四段,首先是阿難尊者自己的申述。

阿難尊者他的妄想有七番的執著,被佛陀一一破斥以後,他感到非常的慚愧:修了十二年,出家十二年,還是被妄想所轉,還是認為妄想是有真實性的。所以佛陀開示以後,他本來是坐著,就趕快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一個請法的儀軌。我們一般聽法是安坐,安坐在座位上。這個時候他要請法就不能坐了,他站起來。然後呢,「袒」,偏袒。這個「袒」就是顯露,把他的右肩顯露出來。佛在世的時候所穿僧服,當他是聽法的時候、安坐的時候,衣服要把兩個肩膀都蓋起來。但是當要請法的時候,按規定要把右邊的肩膀露出來,而且用右膝來著地,合掌恭敬地向佛陀秉告。這是一種請法的儀式。卷

他說,我阿難是如來最小的堂弟。佛陀的家族有四王八子,有凈飯王、白飯王等四個王,他們總共生了八個王子。佛陀是最大的堂兄,阿難尊者是整個八子當中最小的,是佛陀最小的堂弟。所以因為這一層因素,就承蒙佛陀特別的慈悲跟愛護。

「蒙佛慈愛」,我解釋一下。蒙佛慈愛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因為佛成道以後阿難尊者才出生,所以佛陀成道以後經常回宮中說法,那個時候阿難尊者很小,所以很可愛。佛陀對他也特別的慈悲,特別的關懷。看到小堂弟跑來跑去的,佛陀會種種地慰問。這是第一個,他在家的時候。其次,阿難尊者蒙佛的慈悲攝受,出家以後(我們看《阿含經》也好,看戒律也好),佛陀對阿難尊者也是有種種的特別照顧,種種的慈悲愛護的情況。這是佛陀跟阿難尊者過去特殊的因緣。其實在整個佛陀弟子當中,阿難尊者真是蒙佛特別慈愛。

也因為這種因素,「雖今出家,猶恃嬌憐」。因為蒙佛特別慈愛的關係,我現在雖然剃髮出家了,外表是現了出家相,但是我內心還是有些仗恃,還是充滿了驕傲之氣。這個驕傲之氣有兩個內涵:第一個,阿難尊者他本來是王子出家,他貴為王子,所以他有一種貴族的驕氣。第二個,因為他是佛陀最小的堂弟,所以蒙佛特別的慈愛,他又做佛陀的侍者,所以多所仗恃。他總是覺得佛陀有無量三昧,隨便賜我一個三昧,不勞我修。他後面會說,根本不用修行,佛陀有這麼多三昧,隨便送我一個就夠我一輩子用了。他不知道內心世界是不能取代的。因為驕傲的關係、仗恃的關係,一方面驕傲自己是貴族,一方面仗恃佛陀特別的寵愛,所以他只是多聞增長知識,而沒有產生一種心地法門的觀照來調伏心中的妄想,所以到現在還是被妄想所轉。這個是他對自己的反省跟申述。因為自己多聞,而沒有成就觀照,所以遇到這種大梵天的娑毗羅咒,當外道的咒術顯現出來,產生一種虛妄的幻相的時候,就把阿難尊者給迷惑了。阿難尊者看到這個妄相,他不會觀想說,誒,你從什麼地方來?覓之了不可得。他不會用這個法寶去對治它,就跟著它轉,結果就沉溺在淫室當中。這個地方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因為我不能夠好好地去觀察我的真如本性的處所——「真際所詣」;就是我只是隨順妄想而轉,我沒有真正地去觀照我的真如本性,沒有真正地去觀察妄想是沒有自性的;我不能夠破妄,不能顯真,所以就被妄想所轉。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表面上阿難尊者是被娑毗羅咒所轉,其實不是。諸位知道阿難尊者是被什麼所轉嗎?對了,被自己心中的妄想所轉。我講實在話,絕對不是風動,也絕對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他的心跟那個咒接觸的時候,這個咒只是一個助緣,它產生一個虛妄相。阿難尊者心中一定要去執著這個虛妄相,然後產生一個虛妄的想,才會被它所轉。咒語不可能去轉。你說咒語能轉,文殊菩薩去,為什麼文殊菩薩沒事,阿難尊者就有事?同樣的咒,文殊菩薩他沒事。所以我們要知道,絕對不是外在的風在動,也不是外在的幡在動,是你心一動,外境才會動;你心不動,外境不會動。所以他講得很清楚:之所以被咒語所轉,因為我的心地法門不夠。他並沒有說,這個咒太厲害了。沒有這個意思。是他的妄想太厲害了。所以,「惟願世尊大慈哀愍」,希望世尊慈悲,哀愍我等眾生,來「開示我等」。這個「我等」包括與會的大眾,也包括了末法的眾生。

「奢摩他路」,它本來意思是止,就是內心的安住。但是蕅益大師說,其實這個止也包括了觀。因為《楞嚴經》止跟觀是分不開的,這是大乘的止觀,就是我們說的首楞嚴王三昧的安心法門。安心法門,最簡單的就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怎麼樣能夠返妄歸真,使令這種「闡提」(「一闡提」翻成中文就是斷善根,這種人完全不相信因果的,你要栽培他善根很難),「隳」就是破壞,「彌戾車」就是邪知邪見。用大乘的止觀,來破壞沒有善根的眾生心中的邪見。這個當然是指末法眾生,這種邪知邪見的眾生。「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阿難尊者請法以後,他就顯現出對佛陀最恭敬的禮拜。跟與會大眾,內心當中「傾渴」,充滿了渴望;「翹佇」,是把頭抬起來,還作出了表情,抬頭望著佛陀,表示期待的意思。來請佛陀作修習止觀明確的開示。

所以這段經文等於是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阿難尊者自己的反省——我為什麼被妄想所轉呢?因為我找不到我的家,我找不到我的家我當然在外面跑。說:誒,為什麼你一天到晚去攀緣外境呢?就是我沒有家了,我只好在外面跑。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說,一個人會墮落,因為他沒有家。第二個,請佛陀告訴我,我的家在哪裡?就問兩個問題。

壬二、如來開示。分二:癸一、瑞表真常。癸二、正示二本。

我們看如來的開示。如來的開示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瑞表真常;第二個,正示二本。

癸一、瑞表真常

【第十講圖四】

「瑞」就是放光現瑞,來表示真常佛性。我們解釋一下。

佛陀在說一個深妙法門的時候,一般的態度,佛陀不會直接說法,都要先放光,先表法。放光有兩層意思:第一個,破除眾生的罪障。有些人罪障很重,你給他講法他也聽不懂,所以放大光明,有消業障的意思。第二個,放光時,光明是從哪裡放出來的,從頭頂放的、從眼睛放的、從嘴巴放的,表達的意思都不一樣;光明跑到哪裡去,產生什麼樣的效果,這個都有表法的。利根人一看到這個他就懂了。所以放光有破障跟表法兩層意思。那我們今天就就著表法這一部分來發揮了。

這個地方有五段的表法。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這個地方有五段,也正式說明了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修學次第。

第一、真智將現。前面佛陀著重的是在破除妄想,把我們過去的習慣破掉。把習慣破掉以後怎麼辦呢?我過去的習慣都是用妄想,佛陀您現在把妄想丟掉了,您要賜給我一個新的家才好,來安住我的心。這個時候,佛陀將開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在哪裡呢?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佛陀的光明是從他的臉部放出來的,臉部是六根具足的地方。你看我們臉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六根全部具足。那麼六根放光表示說,我們在整個首楞嚴王三昧,就是在六根當中來修行觀照。也就是說當我們六根忘失我們的家,忘失我們的本性,向外攀緣的時候,這個六根就暗淡了,就像面門是暗淡的一樣。當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我們能夠迴光返照,觀察妄想是沒有自性的,觀察我們的本性是清凈的,這樣我們的六根面門就放光。所以向外攀緣,面門暗淡;向內迴光返照,面門就放光。蕅益大師說是這一層意思。而這個光明,它能夠晃曜,就是照耀,就像一百個、一千個太陽一樣。你看我們白天十二點的時候,一個太陽就足夠讓世界光明,何況是百千個太陽。這個地方佛陀從面門放光,也表達說,我們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意,從現在開始你要注意你的六根的面門,要放光。就像古德說的: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第二、諸妄將破。「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當我們六根開始觀照的時候,產生的第一個效果:妄想即將慢慢被破壞了,因為妄想最怕你觀照。在諸佛的這些覺悟的世界當中產生的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首先是動、踴、起。動,就是那個躁動的動;踴是那個踴躍的踴;起是起來的起。這些是形相的。其次是震、吼、擊,震、吼、擊是音聲。這六種震動表示,我們開始去破壞六根門頭當中所產生的這些昏暗的妄想。六根當中躲了很多我們的習氣,每一個人的妄想習氣不同。但是昏暗的妄想最怕光明的智慧,所以你只要一迴光返照,你只要不隨它轉,它自然消失掉。因為它沒有真實性。其實妄想,你都不要對治它,你只要觀照它就好了。六種震動表示開始在消滅妄想習氣。

第三、覆蔽將開。真實的本性即將開顯。「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一切眾生的真實的本性即將開顯。

第四、區隔將合。「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我們過去因為有種種的妄想,所以造了不同的業,產生不同的果報,在平等的法性當中創造了差別的生命。現在我們每一個人從個體的差別生命,又要回歸到同一的法性,大家要同歸到同一個家裡面去了。所以整個差別的因緣要會歸到一個世界去了。

第五、流轉將息。「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這個時候整個生死流轉的力量即將消滅,諸位菩薩開始回到自己的家,開始安住在我們的清凈本性。

這個地方就是為「十番顯見」——佛陀即將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先作一個表法。有這五層意思,就是開始觀照,妄想開始消滅,那麼我們的本性慢慢地開顯,生死流轉的力量慢慢地結束,是這五層意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凈界法師【首楞嚴王三昧】要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凈界法師【首楞嚴王三昧】要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