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57面,
己七、示修羅趣
【圖一】
本經的修學重點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簡單的講就是要「破妄顯真」,破除我們的無明妄想,開顯我們真實的心性。這當中從經文上來看,佛陀是以「顯真」為正行,也就是說,我們在面對我們的身心世界,五蘊諸法的時候,首先你遇到狀況,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你一定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用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照我們的一念的心性,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先把我們這一念心性的整個體性先開顯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所以「正念真如」等於是開顯心性。開顯心性以後接下來就是要「破妄」,「妄」在本經的整個內涵它是有粗細的差別;粗淺的妄想就是殺盜淫妄的煩惱,這一部份我們用嚴持四重的戒法來加以對治。第二個妄就是比較微細的,就是那有所得的攀緣心,無明的妄動這一部份就持咒,持《楞嚴神咒》來熄滅我們攀緣無明的擾動。所以本經它是以正念真如,這樣的理觀為正行,以持戒受誦咒的破妄來當作助行。正助雙行來達到我們破妄顯真,轉凡成聖的效果。
己七這一科是佛陀講到七趣的差別因果的最後一科,這一段是如來顯示阿修羅法界的因相跟果相。阿修羅翻成中文叫飛天,這一類的眾生他是有天的福報,他在因地的時候修很多的善業,但是他沒有天的福德,他缺乏成就天的善念,他修福報但內心當中有瞋恚、忌妒的煩惱在活動,所以招感阿修羅法界。
標名列數
複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
在此三界中。這一段古德解釋說:明確來說,這「三界」其實只有欲界才有阿修羅,色界、無色界是沒有阿修羅的。因為瞋心是破壞禪定的,貪煩惱不破壞禪定,你在修禪定的時候,生起那殊勝的三昧樂,你愛著三昧樂不障礙你禪定;但是你瞋心一活動,你禪定就破壞了,所以阿修羅法界只有欲界才有。這當中隨其福德的淺深,有四種阿修羅的差別。以下個別說明這四種的相貌:
卵生鬼攝
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因相:這個眾生過去生是從鬼道中而來。他在鬼道中有什麼的善法呢?有護持正法的功德,他有這種護持別人去修學正法的功德。
果相:成通入空。在因地中有護持正法的善業,所以他的果報體就有「通」(五通)。這地方特別指出他的神足通,能夠上升於虛空當中,在虛空界而安住。這是講到他的果報,有這種殊勝的相貌。這一類的阿修羅是從卵生,他還屬於鬼趣所攝;也就是說他從鬼道中來,還是屬於鬼道,這是鬼類的阿修羅。
胎生人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因地:這兩種是屬於人道的阿修羅。他過去生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是從天中而來,他過去是修上品十善,但是他在做天人的時候,降德貶墜,他的德行有所虧損。我們都知道諸天,你看欲界天他是以少欲知足為他的德行,色界是以清凈的梵行為他的德行。這個阿修羅他曾經是修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到天上去,但是他有稍稍的放縱他的情慾,或者是梵行有所虧損,他就被貶降到阿修羅法界去了。
果報:其所卜居,鄰於日月;居住在卜居(他居住的處所),是相鄰於日月當中,也就是在須彌山的半山腰,也就是在四天王宮殿的附近。這一類是從胎兒生,是人道所攝。古德說為什麼把他判作人道?因為他內心的情感慾望跟人類相同。一般的人類沒有住那麼高的,住到須彌山,因為他,一者他胎生,二者他內心的情慾相同於人,因為諸天的情慾是比較淡薄,他的情慾比天還粗重,所以只好判作是人類。
化生天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天趣所攝:有一種是阿修羅王,他的善業是特別的強,上品的五戒十善。他的果報體能夠執持整個世界,而且用手能夠遮住整個日月的光明,況且他是神通廣大能夠無所畏懼。怎麼說神通廣大無所畏懼呢?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欲界的主宰權是在帝釋天,帝釋天他有他的將軍,四大天王做他的外臣,來保護執行帝釋天的整個政策。
阿修羅王他等於是經常要跟天帝去爭欲界的主導權,所以他就跟四天王打,四天王打不過就跟天帝報告;天帝跟他打有時候天帝也打不過,這時候天帝只好向大梵天王來祈求。大梵天王就告訴帝釋說:你要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才有辦法調伏他。後來天帝就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調伏了阿修羅王。阿修羅王是有大威德的,阿修羅王是屬於變化有,屬於化生,他是屬於天趣所攝。因為他的福德力最大,雙手遮日,搖動忉利天的天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濕生畜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這是最下劣的,這一部份福德最淺薄的,他出生在大海的中心點,而且他能夠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下沉到海水的出入口,白天他游於虛空之上。他在虛空上幹什麼呢?供阿修羅王驅使。晚上就沉到海水的深處來休息,這一類的阿修羅是屬於濕氣所有,是屬於畜生趣所攝。阿修羅的相貌都是有一點善業,但是他的好勝心重,鬥爭心強,分成四種。這四種古德說,天類的阿修羅是屬於阿修羅的國王這一類,人道的修羅是屬於大臣,鬼道的修羅是屬於人民,畜生道就象是奴僕一樣,供阿修羅王驅使的奴僕。所以阿修羅簡單的講是有福無德。
蕅益大師的註解,他把「有福無德」講得比較詳細,他說:這一類的人,你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德行;也就是說,他過去曾經布施或者持戒,修種種的善法,當然他修善法他肯定要有善念,但是他善念當中夾雜惡念。蕅益大師說:這是夾雜惡念,夾雜了瞋恚、忌妒的惡念,招感阿修羅果報,不是他完全沒有善念,不是這個意思!善念中夾雜惡念,但是因惡念的勢力強大,所以把他引導到阿修羅法界去。這一類是屬於阿修羅所收攝。
戊三、結示勸修(分二:己一、結示迷妄。己二、舉悟勸修。)這一段是把整個七趣的因果作總結,勸勉我們好好的破妄顯真,來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分兩段:一、結示迷妄。二、舉悟勸修。
己一、結示迷妄(分二:庚一、結成妄果本空。庚二、重示妄因顛倒)佛陀先總結整個七趣的因果是怎麼有的呢?就是我們眾生一念的妄想所變現出來,「迷真起妄」。分兩段:一、結成妄果本空。二、重示妄因顛倒。
庚一、結成妄果本空
【圖二】
結示整個七趣的果報,他的本性是空寂的,他只就是一念的假相而已。
依妄而成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
這一段是說明七趣因果,它的相貌是怎麼回事。如是以上的的地獄、餓鬼、畜生,還有人道、仙趣、天道以及修羅,如果我們精研,很深入的研究七趣的果報相,到底這個相貌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就是我們眾生,在因地的時候一念的昏迷,沉溺於諸有為之相。我們一念的妄動以後,追求外在的有為之相,依止這一念的妄想而受生,也依止這一念妄想去造業而去受果報。所以說這果報體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本來就有的,只就是我們一念昏沉的有為相的妄想所造作出來。
本無所有
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在我們這一念本具的本妙、本圓、本明,這無作(無為)的本具心性的體性當中,就像空中的華,它本來就沒有一個處所。也就是說,這虛空的華你從什麼地方而來呢?你不能說它從虛空而來,因為虛空本來就沒有華,所以它沒有一個處所,它只就是一念的妄想所捏造出來的,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根源可得。
這地方它的意思就是說:七趣的果報是本無所有。本無所有的意思不是說完全沒有,不是這個意思!是虛妄的存在,虛妄的存在簡單的講就像我們說空中有華。空中到底有沒有華?當然就因人而異,因為你眼睛有毛病你就看到空中有華,一個健康的人就當然看到空中是沒有華。從虛空的角度它到底有沒有華?它本來就沒有華,它本來沒有華,但是我們眼睛有毛病就看到華。
這地方就正式說明,前面經文所說的整個七趣的果報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變現。我們在了生死,這觀念很重要,你要知道本來沒有生死,你才有辦法了生死。如果你心中一直認為本來是有生死,那你的生死就沒辦法了了。
夏蓮居老居士臨命終的時候,他講一個偈誦說:「生本無可戀」,三界已經沒有什麼好貪戀了,「死亦何須厭」,死亡也沒有什麼好厭惡的;他說: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奚足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你就是一念的妄想,那現在這個妄想被我破壞了,那當然本來就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這地方正是佛陀所說的,在我們本妙、本明、本圓的無作妙心當中,是一個空中之華,是原無所著。這地方是把七趣的果報作總結。
庚二、重示妄因顛倒
【圖三】
前面講到果報是本空,這地方講因地。說是本空,那為什麼會有呢?只就是我們眾生一念顛倒的心所變現出來。
迷真起妄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凈。
妄因:七趣的眾生,他為什麼會啟動他的生死輪迴呢?為什麼十方諸佛菩薩,同樣一念心,他的心不會出現這個生死輪迴?因為我們凡夫眾生是,不識本心。我們沒有真實的去觀照我們一念心性,也就沒有安住在一念心性,而迷真起妄,向外攀緣。所以就依止一念的妄想而造業,也依止一念的妄想而輪迴七趣,所以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不得真實的清凈。這地方是講到妄想的生起,關鍵點是不識本心。
輾轉相續
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相續:皆隨順殺盜淫故,這地方是講到三惡道,三惡道是我們一念的妄想是隨順於殺盜淫妄的妄想;另外一種是,反此三種,違背殺盜淫三種妄想,這是講到三善道。不管是三惡道的眾生、三善道的眾生,其實都是不識本心。只就是說有殺盜淫妄念頭的叫做鬼道,而沒有殺盜淫妄的叫天趣。所以有殺盜淫妄跟沒有殺盜淫妄,彼此互相的傾奪,而生起了三界輪迴輾轉的力量。這是說明三界的因地,就是我們一念的顛倒妄想。
蕅益大師他在《靈峰宗論》有一段開示說:宇宙無非旅泊,而旅宇內者,畢竟是甚麼人。我們在三界中一下子到天上去,一下子到人間,一下到三惡道去,就好像在旅行一樣,今天到台北,明天到高雄,叫旅泊。泊宇中者,究竟是甚麼人?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呢?你說:是我在流轉。那當然不對啊!因為沒有一個我。三界流轉當中,這個人到天上去了,這個人到地獄去了,那到底那個流轉的是誰?
蕅益大師就叫你要去參這個問題:流轉三界中,那是誰在流轉?其實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轉,哪有一個「我」呢?你那個妄想停止了,啪!整個妄想就沒有了,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無大千。所以有一天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加持之下,一念的迴光返照,華開見佛悟無生的時候,把一念的妄想破壞了以後,回觀我們過去根本就沒有三界輪迴,就是一場夢境而已。
就是那個夢,妄想一直相續,然後那個妄想有時候跟殺盜淫妄相應,變現了三惡道果報,有時候這個妄想跟無殺、無盜、無妄相應,變現了天的果報。等到那時你醒過來的時候,欸!根本就沒有三界的果報,醒后空空無大千。這觀念就是,生死輪迴問題就在你心中那一念妄想,關鍵在那個地方;關鍵點在這個地方,就是本經說的「不識本心,而受此輪迴。」我們真實的沒有安住在一念心性,而虛妄的受到這個輪迴。
己二、舉悟勸修(分二:庚一、正舉悟境。庚二、結勸真修)前面都是講到虛妄相,顛倒相,這以下說那應該怎麼辦呢?怎麼去修行對治呢?應該要覺悟真如理才可以去消滅,這種種的虛妄相,分兩段:一、正舉悟境。二、結勸真修。
庚一、正舉悟境
正式的舉出我們所應該覺悟的所觀境。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假設我們能夠真實的去啟發三摩提《真如三昧》,或者《首楞嚴三昧》。這一念心真實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去觀察本妙、本常、本寂的一念心性,所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這時候有「有」殺盜淫妄的妄想,「無」無殺盜淫妄的妄想,這兩種對立的善念跟惡念通通遠離。有殺盜淫妄我們叫惡念,無殺盜淫妄叫善念,這兩種善念惡念的執著都消滅了,乃至於無二亦滅;乃至於我們要遠離這兩種能對治的智慧也不可得。
《心經》說的:用智慧來斷煩惱,到最後無智亦無得,能觀的智也要舍掉。所以在一念清凈本來周遍法界的心性當中,尚無不殺不盜不淫的善念可得,哪裡還有殺盜淫妄的惡念存在呢?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不是這個意思,你要覺悟,惡法不可得,善法也不可執取。當然我們要修善,但是你不能執著,把修善當作一個啟發心性的一個過程,不是說你要執著那個善法,而是假借修善來開顯你的自性。這地方就是你不能執著惡法,也不能執著善法,一念心性是「不迷、不取、不動」。
庚二、結勸真修
【圖四】
妄本無因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我們都知道生死是由妄想所變現,妄想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佛陀說:假設我們在初用功的時候,不能斷除殺盜淫這三種的罪業(不能斷除就是隨順它),隨順殺盜淫的妄想而走,各各有私;就各自造作各自的殺盜淫的罪業(因地)。因地上各各有私,在果地上就眾私同分;「眾」就是他的共業,「私」就是別業。在共業跟別業的引導之下非無定所,「非無定處」就是有一定的處所。比方說,我們同造地獄的業就同生到地獄去,同造人道之業就同生人道。在整個別業當中,同一個人道也各各不同,「眾私同分非無定處」。
總而言之,是一念的妄想之所發生,所生的妄想其實根本就不存在的,無可尋究,你不能去找它的處所。所以你看我們講無明,經典講無明,都講「無始無明」,沒有開始。說,無明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它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你怎麼說它從什麼地方而來?這個東西要有實體,它才有一個時間相空間相,它根本就沒有實體,沒有實體的東西當然沒有時間沒有處所。那隻就是我們在迷的時候,感覺上有,你覺悟的就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地方是說,我們虛妄是沒有根源的,但雖然沒有根源,在事修上也要對治。
不除必墮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
前面是偏重在顯真,我們今天迴光返照,觀照這一念真如,從一念心性的觀察是本來無一物的,這一段是強調事修的破妄。汝勖修行,「勖」勸勉。我們應該要好好的修行,而且要追求無上菩提,這當中你一定要去對治如夢如幻殺盜淫的三種煩惱。因為你如果不對治殺盜淫的三種煩惱,縱始修得禪定而成就五種神通,那還是世間的一種生滅的作用;內心的貪瞋痴不除,只是成就禪定,到最後落入天魔外道之中,根本是虛妄,以虛妄之心所得到的果報,當然也是虛妄。前面是偏重在顯真,這地方是強調除妄。
妄中增妄
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但是你在除妄的當中,你要站在真實的心來除妄,假設你依止妄想來除妄那就糟糕了。假設我們今天不識本心,依止有所得心,依止妄想來對治妄想;起煩惱,我用另外一個妄想來對治妄想,這樣的結果倍加虛妄,一妄斷妄,更加虛妄。這樣子,如來說:可憐愍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這都是妄想所造作,其實不是我們一念清凈菩提心的過失,菩提心本來沒有過失的,這跟菩提心沒有關係的,是妄想去造作,妄想變現出來的。
判決邪正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這段是整個經文修學的一個總結,後面那一段是修行的對治。到這個地方本經的理論修行方法作總結。
「作是說者」你修行當中以開顯心性為正行。要以本經『大乘的止觀』,你修行之前你一定要大開圓解,否則你修行都不算數。智者大師叫「緣修」,你是跟三寶結結緣。所以首先你要知道,你要能夠真實的體達你真實本俱的心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修行,你修行的依止處是很重要,第一個、「顯真」。
第二、在事相上,你還得「破妄」,你要用如夢如幻的持戒,來對治如夢如幻的殺盜淫妄的妄想,你也要用如夢如幻的咒語,來對治如夢如幻顛倒的攀緣。所以,假設你說是以理觀(顯真)正行,以持戒、持咒的事修為助行,這是大乘的正說。假設你說不必正念真如,或者不必對治殺盜淫妄,這個都是魔說;或者執理廢事,或者執事昧理,這都是魔王所宣說的。
所以本經到個地方,佛陀等於做總結,你以「正念真如」為正行,理觀為正行,以「持戒、持咒」來當助行,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是整個大乘圓頓止觀的正修。到這個地方,佛陀等於把整個《楞嚴經》怎麼樣破妄顯真都講過了。這是蕅益大師正宗分的最後一段。
乙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分二:丙一、正明禪境。丙二、更斷余疑)「借」如來假借無聞比丘;其實無聞比丘也不是完全無聞,就是他對佛法的了解沒有很深入,把四禪當作四果。四禪當四果的顛倒,佛陀以這樣的一個例子來當作一個發語的開端,詳細說明五十陰魔差別的境界。前面是講到修行的方法,這以下講到修行的過程當中,你要知道來如何判別魔境。分兩段:一、正明禪境。二、更斷余疑。
丙一、正明禪境(分三:丁一、結前生后。丁二、時眾佇誨。丁三、總別開示)正式的說明,在禪觀當中有五十種陰魔的境界之相。分三段:一、結前生后。二、時眾佇誨。三、總別開示。
丁一、結前生后
【圖五】
結束前面的文字,生起後面的文字。
將罷回告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幾,回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幾。到前面的文,佛陀把整部《楞嚴經》修行理論的方法過程全部講過了,所以他認為已經是講圓滿了,而即將要結束法會而要離開法座。所以他就在師子座上(佛陀所說的法是無所畏懼就像師子),攬七寶幾(茶几,講桌旁邊放茶杯、毛巾的小茶几。因為這茶几是非常的珍貴,是七寶所成的茶几。),「攬七寶幾」它的意思就是說,他準備要下坐了,他扶住小茶几準備要下座了。突然間,回紫金山,再來憑倚。佛陀已經做出了要下座的動作,突然間又迴轉過身來。「紫金山」就是佛陀的身體紫金色。這時后又靠著法座(憑倚),佛陀覺得有一件事沒有交代又回過頭來。
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你們今日都已經是回小乘之心,而趣向無上菩提之心,我也已經宣說了整個出離生死修學的法要。第一個、顯真,你一定要先找到你的本來面目,真實的心性,依止一念心性,稱性起修,斷惡修善度眾生來破除虛妄。這已經說了,但是什麼東西沒有講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總標魔害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
但是你到現在還不能夠了知在修習奢摩他(止)、毗婆舍那(大乘圓頓止觀),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微細的魔事。假設你對於五陰魔境現前的時候,而不能如實了知,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洗心非正」。
「洗心」就是我們依止正念真如的時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慢慢的在洗除消滅心中的妄想的污垢,叫「洗心」;但是「非正」,在過程當中卻為五陰魔境之所迷惑。本來在洗心的過程當中,結果為五陰魔境之所誤導。說我今天本來要回家,我家在東邊,結果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看到一個人,他說這個地方不是家,我帶你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結果你跑到西邊去了,這就叫「洗心非正」;就是你本來要洗心,結果過程當中被五陰的假象所誤導,結果落於邪見,結果變成天魔外道。
這段經文是很特別,因為前面的六科,都是阿難尊者提出問題佛陀,而這一科五陰魔境,其實沒有人能夠提問。因為那時候大家都以為講完了,連佛陀都本來要下座了。為什麼這種情況沒有人能夠問呢?無問自說呢?
蕅益大師說:因為五陰魔境甚深難明。你在迴光返照的時候,因為我們過去是習慣隨順妄想,突然間你現在的心不是隨順妄想,而是開始逆生死流。這時候真妄交攻,你會把你過去的顛倒妄想逼出來;當然每一個人的妄想是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的煩惱粗重不同,所以所顯現的五陰魔境也就個個不同。
既然五陰魔境甚深難明,而且又非常的重要,就影響到你整個過程,是不是能夠真實的走到底,或者是中間產生偏差,它的確是非常重要,所以佛陀只好無問自說。從這一段經文可以看得出來,五陰魔境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問的。
略陳魔相
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這地方是簡略的把修學過程當中的魔相說明,分二小段,一個是外魔,一個是內魔。
外魔:或汝陰魔,五十種的陰魔,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總共五十種陰魔。或復天魔,天魔是六欲天的天王波旬。或著鬼神,我們一般最多就是這鬼神魔(它後面會講到),鬼神有兩種,有一種是你剛好在修行當中去干擾到他,他要來傷害你,這是第一種。第二種、你過去跟他有共業,可能你過去有欠他什麼因緣,這時候你要出離,他當然就放不過你,這是鬼魔。或遭魑魅,狐狸精變化成人來迷惑你,破壞你的戒體,產生種種的傷害。假設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能夠好好的加以判斷,就認賊為子。
當然身為鬼神他要出來,他不是現鬼神身的,不是這個意思!他現出一些迷惑的境來誘惑你。假設我們今天產生了攀緣有所得,那這時候你就心隨境轉,到時候就是洗心非正。這地方講到外魔的傷害,它的意思就是說,色不迷人人自迷,五陰魔境不能夠真正的迷惑我們,你要能夠清楚,它就不能迷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