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77面,辛三、貪契合想。
在想陰的魔境當中,前面兩個貪善巧、貪經歷,這都是比較屬於外在身形的變化。契合他這一個人是追求內心對真理的一種契合,他希望早一點開悟,早一點生起種種的神通妙用,是這樣的想法。當然這個想法也不能說錯,一個喜歡追求開悟不能說錯,但錯在他過分的貪求就不對了,不正常!他已經起心動念了,仁者心動,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他既然心動,那魔王就得其方便了,你內心一動,魔王就採取行動了。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盤,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魔王的行動跟前面完全一樣,飛精附人,口說經法,魔王派了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身上,使令他能夠演說種種契合之法。這個人他來到修止觀人的處所,敷展高座,為這個修止觀的人說他喜歡種種如何開悟的法門。這說法者在說法的過程當中,他自己的身形跟聽法者的身形都沒有任何變化,因為這個人他要的不是變化,不像前面追求善巧、追求經歷,他要的是外在的因緣變化,而這個人他要的是內心的契合。所以他這時候是怎麼辦呢?
[令其聽者,為聞法前,心自開悟],他因為魔王的攝受力就使令這個聽法的人,在沒有聽法之前就已經開悟了。懂教理的人一定知道是有問題,你沒有聽法就開悟,這不正常,事出必有因。
佛法的功德,是不能私下傳送的。我們再講一次:佛菩薩可以把他的福報加持給你,可以!但善根是不能輸送的,連佛陀都不能把善根輸送給阿難尊者。前面我們講很多,阿難尊者他根本就不想修學。佛陀說:我吃飯我飽,你吃飯你飽,善根是不能輸送的。一個稍微懂教理的人就知道這不正常,我還沒有聽經,這一部經的道理我就懂,那當然是有外力的侵入。
他不但是能夠開悟實相妙理,而心中念念移易,他心中本來是沒什麼妙用,突然間產生變化。什麼變化呢?或得宿命,他本來不知道他過去生發生什麼事情,他知道他自己,他的親人朋友過去生所發生的事情,得宿命通;或者有他心通,他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事情,在念什麼事情;或者他能夠看到地獄種種苦惱的事相;或者他在止靜中,知道人世間很多私下,哪一個人做什麼好事,哪一個人做什麼惡事,這種種隱私的事情他都知道;或者他能夠出口成章,隨便講出一句話就是一個偈誦;或者他這一部經根本沒有背過,他突然間可以把《法華經》背出來。當然這都是有問題,不正常!
各各歡娛,得未曾有,非常歡喜,他認為自己有這麼多殊勝的功德,而感到非常歡喜。當然這時候,他對說法者也深存感恩恭敬。這是說法者在魔王的攝受之下,他在說法之前,現出這種奇異的相狀。這個修止觀的人,他面對這個相狀是怎麼辦呢?
主人迷亂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
這跟前面一樣,這愚痴的修止觀的人就把他當作是大菩薩的示現,更加的愛著、更加的恭敬這說法之人,就追隨他來破壞佛陀的律儀,而潛行種種貪慾之事。破佛律儀,潛行貪慾,是所有著魔的人共同的相狀,也是魔王所要達到的目的。這當中的過程,這個說法者他不但現出奇異的相狀,他還要說出一些邪知邪見的法門。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這個人口中好言,魔所依附的說法者,他常常說什麼法呢?他說:佛有大小的差別,哪一尊佛是比較大的,哪一尊佛是比較小的。(當然這不合道理,佛佛道同)。他也說某一尊佛是前輩,某一尊佛是後輩,有先後高低的差別;他也說,佛有真佛假佛。(當然這也不合理,所有的佛都要破妄顯真,哪一尊佛是假的呢?)還有男佛女佛(當然佛不可能現女相)。
菩薩亦復如是,也是有先後真假的差別。這個修學三昧的人看他現出種種的異相;前面他現出很多異相,你跟隨他,他還沒說法之前你就開悟了,就顯種種的神通。這個修止觀他產生什麼變化呢?[洗滌本心,易入邪悟],他就把他過去所修學的正常的戒定慧法門完全把他洗盡了,不要了!而轉變墮入到他所說的這些邪知邪見當中。
指名示害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依附在說法者的那個鬼叫魑魅鬼,因中貪惑為罪,遇畜成形。這種鬼平常就喜歡欺誑迷惑眾生,依附在狐狸跟野乾的身上,來欺誑迷惑眾生,魔王派這個鬼依附在說法者身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個人著魔的情況就是這八個字「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我們一再強調,魔王要破壞你的功德一定先要讓你起顛倒,這是一個通則。因為沒有人可以破壞你,魔王也不能破壞你的功德,他是讓你自己破壞,他怎麼破壞你的功德呢?
要破壞你的功德,當然讓你先顛倒,讓你放棄你的思想生起邪知邪見。《小止觀》講到魔境,它有一個判斷方法:你在打坐當中,突然間有一尊佛跟你說法。那你怎麼判斷這個法是正法,還是顛倒之法,你怎麼判斷?當然我們沒辦法判斷,魔王他要來跟你說法,他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他剛好是抓到你的要害,你貪什麼他就順你的意思。
但是《小止觀》說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法。我沒辦法判斷你說的法是對是錯,但是你可以感覺一下,我在打坐的時候,心是寂靜明了的,你給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個法進入到我心中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就有問題了!
就是這個法怎麼樣呢,它跟你原來的戒定慧是不隨順。我打坐打得很好,佛陀跟我說法以後我的禪定更深,智慧更加的明了,我的明了性更強,寂靜性更重,這法跟你的心中一接觸,它對你是加分的效果,它這個法是隨順戒定慧,那當然是正法!
我在修戒定慧,你在說的法也是戒定慧,那麼兩個加在一起是不是會加分,我在修戒定慧,你跟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產生擾動不安,那你說這是不是有問題?這是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這個人他跟你說的話,你聽了以後跟你原來的路不一樣,那你就要警惕心了。
總而言之,魔王就是要洗滌本心,要把你的心轉到易入邪悟。他的目的就在此,他要破壞你所有的功德,先讓你起顛倒,這個意思。
辛四、貪辨析想
【圖一】
什麼叫「辨析」呢?這個修止觀的人,他突然間想要辨別萬物生起的根源,他很想要分析萬物變化之理。萬物是怎麼生起的?生起以後這個過程,它又是怎麼樣變好又怎麼樣變壞,又是各式各樣的變化,這個道理到底是什麼?他突然間有這個念頭出來。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這個修止觀的善男子,他的受陰已經被破壞了,而這時他圓定止觀的功德也正式成就了。他就在那一念寂靜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心愛根本。他經常想生命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一切山河大地又是怎麼生起?萬物生起的根源到底是什麼?而且他也想要去窮究博覽,一切法生起以後它又是怎麼變化的方式,它的性質、它的宗旨、它生從什麼地方而來,最後終了的時候將往哪裡而去?
這個念頭生起以後,當然這是打妄想,但他自己不知道,對這個妄想的心態是精爽其心,貪求辨析;把他所有的精神體力,他本來的所觀境是真如,他就把所觀境放掉,就整天想這一件事情,萬物是怎麼生起的,又是怎麼變化的,貪求這樣的辨析。這地方就正式的去招感魔境的原因,也因為這樣魔王就有機可乘,採取了行動。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盤,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盤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凈居及金色相。
魔王所派遣的使者,他現出的異相跟他所說的法門:魔王派遣一個妖精鬼怪,附在一個人身上,使令這一個人能夠說法。這個人就來到了歡喜追求萬物根源修止觀善男子的處所,為這個善男子敷展高座,宣說萬物根源的法門。這個說法者在說法之前,它的身體有一種很特殊的威德神韻。
「威德神韻」古德註解說:或者特別的莊嚴,或者現出種種的光明。總而言之,看上去就是種大威德神力的相。他的目的就是要摧折降伏這個求法之人,讓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且他能夠使令座下的人在沒有聽法之前,看到這樣的威神之力,很自然就能產生恭敬調伏之心。這時候經過他的引導以後,這些聽法之人就很自然的認為,十方諸佛的涅盤菩提法身,我們講,「三德密藏」。修行就是把心中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轉成般若、解脫、法身;涅盤就是解脫德,菩提是般若德,法身就是法身德。
這種人他就使令聽法之人,把十方諸佛的三德密藏,認為就是我現前的父母所生的肉身身上就是三德密藏,而這三德密藏是經過父親轉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是一代一代相傳,這樣子就是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密藏是常住不絕的。另一方面他們都認為,現在就是佛國,娑婆世界這個穢土就是凈土,離開這穢土沒有其他清凈的國土,也就沒有另外清凈所謂的金色法身,當下就是凈土,我的肉身就是佛身,我的肉身就是佛陀,我住的環境就是凈土。他這樣子講的話,這個修止觀的人,他怎麼反應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主人迷亂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能修止觀,他有一定的戒定慧的正見。但是這個魔王太厲害了,他投其所好,他喜歡辨析萬物的根源,生起的根源跟怎麼變化,所以他就講一些相似的法。說,什麼叫根源呢?什麼叫變化呢?就在你的色身就是三德密藏,你所住的環境就是佛國。這個人聽了以後非常歡喜,當下就是凈土,當下就是佛身,就亡失先心,過去的正知正見就沒有了,而且以生命來皈依這個說法者,內心非常歡喜,終於找到善知識了,得未曾有。這些聽法的愚痴眾生,就把說法者當作大菩薩的示現。說法者當然能夠推究他心中的好樂跟他說相似法,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破佛律儀,潛行貪慾。這是所有魔王要達到的共同目標。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凈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盤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魔說法的內涵:這個說法者他經常說:這依報莊嚴在哪裡呢?就在你現在的眼耳鼻舌身這六根,你的六根當下就是依報的功德;所謂正報的功德,男女二根當下就是菩提涅盤真實的依止之處。這些愚痴無知的眾生都信受奉行,如此的污穢之言。當然就邪知邪見,最後就破律儀,潛行貪慾。
指名示害
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講出這鬼怪的名稱及對治的方法:這是兩種鬼的結合:一種蠱毒,蠱毒鬼是瞋心重,貪恨為罪,遇蟲成形。這個人就是經常想要去害別人,因為心中有恨,就附在毒蛇蜈蚣當中,形成蠱毒鬼。或者魘勝鬼,他的因地就是喜歡誣枉他人、誹謗別人,貪罔為罪,遇幽成形;喜歡在幽暗的地方去傷害別人,處在幽暗的環境。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地方他說的法錯在哪裡?肉身跟法身的問題。我們在看大乘的經典,特別是圓頓的不二法門,佛陀也說,祖師也說「幻化色身即法身,無明實性即佛性。」的確佛陀有這樣的說法,但是這樣的法是約體性來說。我們的色身是苦惱的是雜染的,但是它的體性是清凈的;佛的色身是萬德莊嚴,但他的體性也是清凈的,清凈沒有兩種清凈,清凈是同一個清凈,是約著體性來說。但是這個說法者是約著事相來說,那就不對啦!事相的話是不同的。
蕅益大師說:約事,你要善知取捨。約事相來說,穢土就是穢土,凈土就是凈土。說,我不取不舍。你不取不舍就顛倒了。約事相來說,我們這個色身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障的結合;色身約事相來說,佛陀的身是法身、般若、解脫,那當然要厭惡娑婆,欣求極樂。所以我們理跟事要分清楚,你入理觀的時候,你觀察它的體性,那是無分別住,那是一念不生;但是你一旦從空出假,那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你要分得很清楚。所以他這個地方,從事相上說六根就是凈土,男女二根就是菩提涅盤,約事相來說就是錯誤的,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這地方我們理跟事要把它辨別。
辛五、貪冥感想
【圖二】
這個修行人他在止靜當中,本來是正念真如,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心中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突然間動了一個念頭,他想這個修行很辛苦,如果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冥冥當中我心中有所祈求,諸佛菩薩就有所感應,那可多好!貪一種冥感之想。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已經把色陰、受陰都破壞了,而且圓定妙通也已經正式的成就,在一念止觀的寂靜心中突然間動一個念頭,心愛懸應,心中貪愛十方諸佛菩薩對我的加求感應,如果對我有一點加持感應那該有多好,有這種懸應。而且對這樣的想法是周流精研,內心當中周遍流動,專心一意深入的思惟研究,來貪求十方諸佛菩薩冥冥當中對我的加持感應,他有這樣堅定的貪求。當然這樣子就使令魔王有機可乘,魔王不會放過這機會,就正式採取行動: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盤,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舍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
就在這個人在起心動念貪求感應的這當下,魔王就馬上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身上,能夠口說經法,來到這個修止觀人處所,敷展高座,說一些感應之法。這個說法者在說法之前,他要先取信於對方。他怎麼辦呢?他使令聽眾看到說法的色身,如百千歲。說,這個人你看,頭髮都蒼白了,年紀很大了,但是他的容貌就象是小孩子一樣,精神體力也非常充沛,皮膚也非常好,就感覺上這個人已經修學長遠而且功德甚深。這時候聽法之人心生愛染,對他非常的愛樂貪染。貪染到什麼程度呢?他覺得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善知識,好像離開善知識就不能增上的感覺。不能離開怎麼辦呢?就親自做他的侍者,做他的奴僕,來四事供養這個說法者,內心為了得到這個說法者的加持,他也不感到疲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個說法者他為了要使令這個跟隨的人產生信心,他就說:知是先師本善知識。他一再的暗示對方說,我就是你過去的師長,我就是你根本的善知識,你多生多劫就是跟我修學佛法,今生也要一樣跟著我學習。這樣子講,當然所有的弟子們就別生法愛,特別的產生法愛之想,對善知識的依靠,可以說如膠如漆,得未曾有。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就喜歡別人對他的冥感、加持,所以剛好這魔王就順他的心意。說法者他這樣的表現,修止觀的人面對的態度是怎麼樣呢?
主人迷亂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
他沒辦法判斷,又投其所好,所以就把他當作是大菩薩,心中相親相近,結果就是破佛律儀,潛行貪慾。這一個說法者到底是說了什麼樣的法,讓這個修止觀的人這麼信服呢?說相似法。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
魔所依附的說法者,他經常說什麼法呢?他說:我在前世當中的某一生,我就曾經度過某一個人(譬如說我度過你),那個人當時是我的妻子,或者是我的兄弟,我現在繼續再來度化你,把你一起帶到某一個世界來供養某一尊佛;或者說這個世界除了十方諸佛以外,還有一個大光明天。古德註解說:大光明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頂,魔王的宮殿。他說:佛於中住。其實這個佛指的就是魔王,大家應該要往生到那一邊去做魔的眷屬的意思。他說這是一切如來所修習的地方,而無知的眾生,信是虛誑,而遺失他本來所修學的戒定慧的正法。
指名示害
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說,這一個鬼是厲鬼,厲鬼是貪慾為罪,遇衰成形。他這個鬼的個性就是喜歡憶念過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心中產生怨恨。所以他遇到四時不調的時候,就散布瘟疫、病毒等等,所以叫厲鬼。
這一段文他著魔的因緣是貪求感應。感應道交,在很多的本尊法門當中,都是有這樣的一種功德相。你看我們凈土法門也是感應道交。你為什麼往生凈土?當然不是我們的力量,是佛力加被;佛力加被當然是要感應道交,心力跟佛力的感應道交,才能夠產生臨終的接引。所以感應道交沒有錯,錯就錯在「貪求」這兩個字,很多東西你一貪求就不對了。
印光大師文鈔有一段事迹:有一個人念佛很精進,他寫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他說:我一定要在多久的時間證得念佛三昧,我一定要念到阿彌陀佛親自現身為止。印光大師說:你已經是通身魔氣氛。念佛怎麼能夠念到整天希望佛現身呢!在所有的修行當中,印光大師強調「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我說實在,我們在修學當中,最大的忌諱就是還沒有成就的功德,你想去追求,這個是大忌!你不去追求它自然出現,你一追求你就沒有了,世界上是這麼妙的。所以我們常說,「老實念佛,莫捏怪」。我們能夠把心中安住在佛號,你有一心不亂的功德,你自然「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但是你還沒有成就之前,你就胡思亂想,怎麼、怎麼地,你就容易著魔。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清楚,感應道交是功德相,沒有錯的,錯在貪求,你的想法錯誤。
辛六、貪靜謐想
【圖三】
「靜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貪求寂靜安寧。當然這也沒有錯,這種禪定相,禪定功德相就是寂靜相,身心很安寧,但是他過分的貪求,這個就有問題。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已經把色陰破壞的人,圓通妙定,堅定成就的人,在一念的寂靜心中,心愛深入。我們知道,一旦把受陰破壞,他一定有禪定,禪定也可能是初禪,也可能是二禪、三禪等等。這個人他希望能夠更加的深入這種寂靜的禪定,他覺得他禪定不夠,因為在禪定當中可以使令他身心世界感到寂靜、感到輕安。所以他對這樣的一種身心世界的寂靜輕安,特別的愛樂。因此他克己辛勤,樂處陰寂;不辭辛勞而精進的修學,所追求的是希望能夠在陰隱的寂靜處所,得到寂靜安樂的功德,貪求靜謐,希望內心能夠有更多的寂靜,有更多的安寧,他的內心有這樣的想法。壞就壞在不是「靜謐」的問題,是貪求,過分的貪求,結果魔王當然就得其方便。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
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盤,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魔王就在他內心一再貪求的時候,他就飛精附人,口說經法,來到內心想要追求寂靜安寧修止觀的處所,來為他說相應的法門。到這地方我們要注意,在圓瑛老法師的註解,在蕅益大師的註解都說,這一段經文跟下一段經文有前後錯次的情況,靜謐想跟宿命想,在後半段有點前後對調。直接接到經文281面,貪宿命想裡面的第四小段,現邪或事。從這地方開始接過去,說這個人他貪求靜謐,魔王得其方便,然後派遣使者來誤導這個人。這個說法者來到這樣的處所,他採取的行動。
(以下經文標藍部分:第四段現邪惑事、第五段說邪惑言、第六段指名示客,經文及講解內容是辛七貪宿命想的內容,師父根據古德註解調整了講經順序。)現邪惑事
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后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這一段是說明靜謐,當然這跟禪定有關係。好,我們今天關係,先到這個地方,進度到這裡。
我們把著魔的因緣再講一下,著魔,每一個人的想法各式各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他的問題點在哪裡呢?因中求果。他在因地耕耘的過程當中,結果還沒有出現,他就預先去執著這功德要趕快出現,問題在這個地方。你說:大乘佛法也是要發菩提心啊!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是要有所求啊!的確要有所求,你要無所求,那你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才是對整個功德無所求。
但是諸位要知道,我們有所求是什麼求?是在無所求的基礎之下而有所求,是在無住的情況之下而生心,不是你一開始就有所求,這不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楞嚴經》前面的三卷半。告訴我們「云何應住」?以不生滅心為住,不生滅心裏面哪有什麼東西呢?我們是站在不生滅心的角度來修止修觀,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一開始就有所求,你就忘失了你不生滅的因地,問題在這個地方,你就跟妄想在一起了。
我們心中有理想抱負,我們為了追求解脫而修行,為了往生凈土而修行,但是功夫提起來的時候,心中只有所緣境。這時你一旦功夫現前的時候,什麼都不能想,你在修行過程當中,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問題了!修行的態度,「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個地方要清楚、要清楚!功德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也就是說該是你的,你不要去求,它還是你的,你越求越沒有、越求越沒有。因為你一求的時候,你就是心外攀緣,你就把你的根本功德忘了,結果你弄到你自己著魔。是這個意思,你不要求,它自然顯現,是這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