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富弼

第224章 富弼

一、富弼其人:北宋風雲中的璀璨之星

富弼出生於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家庭背景優越,可謂書香門第。其曾祖父富處謙曾為內黃縣令,祖父富令荀任商州馬步使,父親富言更是咸平年間的進士,官至都官員外郎。

富弼年少時便展現出非凡的特質,好學且有氣量。他的才華與氣度吸引了大臣范仲淹的關注,范仲淹稱他為「王佐才」,並將其文章推薦給同僚王曾、晏殊。晏殊一看富弼的文章,便認定他將來必成大器,毫不猶豫地將女兒許配給他。

富弼的傳奇人生由此開啟。在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他聽從范仲淹的建議,通過制科入仕,被推舉為茂才異等,考入第四等,登科及第后授官為將作監丞、出知河南府長水縣。此後,他在仕途上歷經波折,卻始終堅守信念,為北宋的穩定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無論是在政治、外交還是文學領域,富弼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北宋風雲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二、仕途之路:曲折前行鑄就輝煌

(一)制科入仕展才華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富弼聽從范仲淹建議參加制科考試。同年七月,他被推舉為茂才異等,考入第四等,登科及第后授官為將作監丞、出知河南府長水縣。一個月後,又被知河陽軍李迪召為簽書河陽節度判官廳公事。初入仕途的富弼,憑藉自身才華和努力,在各個職位上積極作為,展現出卓越的才能。

(二)積極諫言顯擔當

明道二年(1033年),富弼三年孝期結束回歸朝堂。此時范仲淹因抗議郭皇后不當廢而遭貶謫,富弼上書朝廷為其辯護,認為皇后不該廢,范仲淹是忠臣諫諍也不該貶,自己因此被貶為絳州通判。此後,富弼屢屢上諫宋仁宗。寶元三年(1040年),他被召為開封府推官,兼知諫院。此時朝廷在西北集結大量兵備,但東南九道防守不足,富弼上諫請求在每個要道各招募數千士兵進行訓練和布防,又建議減少軍隊冗費以作國用,減輕稅收施行仁政。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初一出現日食現象,富弼上諫請求撤銷宴樂,在別館中賜下酒飯招待西夏使者。他還借日食之事上疏,請求廢除越權言事的禁令。此外,富弼又上諫稱皇上要批閱的奏章太多,應選拔侍臣分擔批閱再挑選可用的施行。

(三)外交風雲展雄姿

當時遼國在邊境駐紮軍隊,並派大臣蕭英、劉六符前來索要關南土地。朝廷大臣都認為遼國情形深不可測,不敢擔任外交使臣前往談判。富弼深明大義,立刻入朝向皇帝叩頭說:「人主憂慮臣下恥辱,臣下不敢愛惜生命貪生怕死。」他奉命兩次出使遼國。第一次出使前,富弼聽聞女兒死亡;第二次出使前,又聞妻子生了兒子,但他都以國家利益為重,忍辱負重前往。在與遼興宗的談判中,富弼不卑不亢,據理力爭。他指出如果開戰,功勞歸臣下而人主擔禍,且勝負未可知,即使勝了所亡士馬也需人主承擔。對於關南地,富弼認為晉高祖以盧龍一道賂契丹,周世宗復伐取關南,皆異代事,若各欲求異代故地,對北朝不利。最終,富弼成功拒絕割地要求,以增加歲幣為條件與遼達成共識,維護了宋遼和平。

(四)新政推行勇向前

慶曆三年(1043年),富弼任樞密副使,與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他們提出多條時政建議,主張革除弊端,如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然而,新政觸及到保守勢力的既得利益,僅維持了不到兩年便失敗夭折。但慶曆新政代表了北宋最高統治者與進步朝官的共同意志,適應了當時積極求變的形勢,打破了宋初以來保守政策下的因循局面。

(五)救災典範留美名

河朔地區遭遇大洪災,富弼時任京東路安撫使。他採取多種措施救助災民。首先,根據管轄八州的倉儲盈虛狀況,選擇5處豐熟州縣,開放糧倉,調度糧食,罷官糴,暫停政府收購糧食以穩定糧價。其次,採用「勸分法」,鼓勵鄉紳大戶幫助災民渡過難關,並借鑒前朝納粟補官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此外,他還鼓勵民眾自救,開放國有山澤森林池塘之地,讓流民自行獲取土產,安排地方官員勸誘流民借種種植自救。富弼還籌劃徵集了大量政府與私人空閑住所,用來安置災民,並將本地受災區域劃分進行有序隔離和救助,明確各級機構責任,為死者設置「叢冢」,防止瘟疫發生。他通過周密考慮和細緻部署,救活了五十餘萬災民,其救災方法被全國視為典範。

(六)位高權重守原則

至和二年(1055年),富弼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宋英宗即位后,他受封祁國公,宋神宗一朝又進封鄭國公。期間,富弼以足疾為由,屢辭高官,仍關注朝廷大事並積極諫言。熙寧四年(1071年),富弼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罷免相位,以左僕射之職改判汝州。他趁勢請求退休,以司空、武寧節度使兼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之職退居洛陽。退休期間,富弼仍然心繫國家,積極諫言。元豐六年(1083年)八月,富弼在洛陽家中逝世,終年八十歲,朝廷贈太尉稱號,上謚號「文忠」。

三、歷史評價:功績卓越傳千古

淮北師範大學歷史學者余敏輝在《三朝宰相富弼的政治風采》一文中指出,富弼「歷任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初為諫官,屢次極言進諫,大膽抨擊時政;並多次出使遼朝,不辱使命;后與范仲淹倡言新政,保國利民。晚年阻撓王安石變法,稱疾引退,不愧為北宋中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史稱『有大臣之風』。」

范仲淹稱讚富弼:「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實為國家之棟樑。」富弼在范仲淹的推薦下步入仕途,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智慧。

晏殊對富弼也是極為賞識,不僅將女兒許配給他,還認為富弼有宰相之才。富弼也沒有辜負晏殊的期望,在政治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富弼一生兩次為相,歷經四朝,在宋朝為官61年,是宋朝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在政治上參與慶曆新政,主張革除弊端,為北宋的穩定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外交上,他多次出使契丹,堅持抵禦西夏,成功化解宋遼危機,維護了國家的和平。在河朔救濟大量災民,其救災方法被全國視為典範。

富弼的一生,充滿了智慧和勇氣。他的功績卓越,在北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後人所傳頌。他的事迹激勵著後人,為國家的發展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爭議之舉:家書之焚引熱議

富弼奉宋仁宗之命出使遼國期間,得知妻子晏氏生下兒子,晏氏大喜,連忙派人快馬加鞭將家書送到富弼手中。然而,富弼聽聞妻子生了兒子,但卻沒看家書,立即把家書燒掉了。

這一行為在當時備受稱讚。在那個時代,人們崇尚忠君愛國、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富弼深知自己身負重任,前方將士正在和西夏血戰,而陛下派他出使遼國,是希望他能穩住遼人。此時,任何瑣事都可能亂了他的思緒,影響國家大事。他的果斷之舉,展現出了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了當時人們敬仰的典範。

但到了近代,富弼的這個舉動卻充滿了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富弼雖然為國盡忠,但對家中妻兒也太不近人情。在現代價值觀中,家庭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地強調,人們認為富弼在面對家庭重大事件時,過於冷漠。妻子生子是人生中的大事,他卻連家書都不看一眼就燒掉,這種行為讓人難以理解。

也有人認為明知家書內容,還燒掉家屬,有沽名釣譽之嫌。他們覺得富弼可能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忠君愛國形象,而故意做出這樣的舉動。然而,這種觀點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從富弼的一生來看,他為官清廉,不攀炎附勢,在政治、外交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表現。他在出使遼國的過程中,頭腦清晰,不卑不亢,最終不辱使命。他燒家書的行為,或許並非出於沽名釣譽的目的,而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出於對國家大事的高度責任感。

對於富弼燒家書的行為,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在北宋那個時代,國家面臨著外部的威脅,忠君愛國、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被廣泛推崇。富弼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敬佩的。而在現代社會,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行為方式,但我們可以從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勇於擔當,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總結回顧:富弼傳奇永流傳

富弼的一生,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了北宋時期一位傑出政治家的風采。他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政治方面,富弼初為諫官,屢次極言進諫,大膽抨擊時政。他不畏權貴,敢於為正義發聲,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建言獻策。積极參与慶曆新政,提出多條時政建議,主張革除弊端。雖新政最終失敗,但他的勇氣和擔當令人欽佩。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並非固執守舊,而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深思熟慮。

外交領域,富弼更是展現出卓越的才能。多次出使契丹,不卑不亢,與契丹主耶律宗真幾番據理力爭,成功拒絕契丹割地的要求,維護了北宋與契丹的和平。他以智慧和勇氣化解了宋遼危機,為北宋贏得了寶貴的和平時期。

河朔地區大洪災時,富弼展現出出色的領導才能和人道主義精神。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救助五十餘萬災民,其救災方法被全國視為典範。他籌劃徵集公私廬舍安置災民,開放「山林陂澤之利」讓流民藉以為生,對死者妥善安葬防止瘟疫發生。

然而,富弼也並非完美無缺。他燒家書的行為在不同時代引發了爭議。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一行為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在北宋那個國家面臨外部威脅的時代,忠君愛國、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被廣泛推崇。富弼的行為體現了他對國家大事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富弼雖已離世千年,但他的傳奇故事和精神品質卻永遠流傳。他的政治智慧、外交才能和人道主義精神,為後人樹立了榜樣。在當今時代,我們可以從富弼的身上汲取力量,在面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時,勇於擔當,無私奉獻。同時,我們也應該以客觀、全面的態度看待歷史人物,從他們的經歷中總結經驗教訓,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智慧。

總之,富弼作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成就和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財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群英薈萃合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群英薈萃合集
上一章下一章

第224章 富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