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骨盆腔區
嘿,朋友們!今天咱們要一起走進一個神秘又重要的身體區域——骨盆腔區。
骨盆腔就像是一個藏在身體深處的神奇小天地,它位於脊柱的末端,起著連接脊柱和股骨,與下肢緊密相連的關鍵作用。
這個骨盆腔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大骨盆,另一個是小骨盆。大骨盆呢,是由髂骨翼和骶骨一起構成的,就像兩個好兄弟手拉手搭起的一個大框架。而小骨盆則是大骨盆向下延伸的狹窄部分,這裡面可藏著不少重要的「小夥伴」,比如直腸、膀胱,還有部分生殖器官。
骨盆腔的上方有個「大門」,叫做骨盆上口,通過它和腹腔相連,就像是兩個房間之間的通道。下方呢,則通過骨盆下口與外界相通,就像是小天地的出口。
骨盆的關節也很有意思,有恥骨聯合和骶髂關節。這些關節可不僅僅是擺設,它們在生理功能上那可是大功臣,既能支持咱們身體的體重,又能傳遞重力,而且在女性分娩的時候還發揮著超級重要的作用,就像是分娩過程中的「助力器」。
女性的骨盆和男性的骨盆在結構上那可是大不相同。從外形上看,女性的盆腔比較寬而且淺,形狀就像個圓桶,而男性的盆腔則比較窄還深,活脫脫一個漏斗的樣子。在骨盆上口方面,女性的比較大而且呈圓形,男性的則相對較小且心形。再看骨盆下口,女性的又寬又大,男性的就窄小一些。就連盆腔內部,女性的也更寬敞。這些結構上的差異,使得女性的骨盆在生孩子的時候更有優勢,就像為寶寶的出生專門打造的一條「綠色通道」。
咱們再深入了解一下盆腔。盆腔就像是一個被骨盆包圍起來的漏斗狀空間,裡面住著一些重要的「居民」,比如膀胱、直腸,還有女性特有的子宮等等。盆腔和腹腔一起,組成了一個大大的腹盆腔。
盆腔有個前下壁,還有兩個側壁(也就是左右壁)和一個後壁。咱們先從前下壁說起,前下壁是由恥骨體和恥骨分支,以及恥骨聯合組成的。每塊恥骨都由三個部分組成:主體、上支和下支。恥骨體是恥骨最厚、位置最靠前的部分,就像是前下壁的「頂樑柱」。左右兩邊的恥骨體在正中平面連在一起,形成了恥骨聯合。從解剖位置的角度來看,骨盆前後平面是傾斜的,這讓恥骨和恥骨聯合更像是承重的地板,而不是簡單的前壁。
盆腔的側壁是由左右髖骨形成的。每個髖骨上都有一個開口,叫做閉孔,這閉孔是由恥骨和坐骨共同構成的。閉孔還被一層膜部分覆蓋著,這層膜就叫做閉孔膜。而且,髂骨和坐骨的骨盆表面還會形成一種叫做閉孔內肌的肌肉,這閉孔內肌可厲害啦,它覆蓋了大部分的骨盆側壁。閉孔內肌的纖維往後匯合變成腱狀纖維,然後穿過一個叫做坐骨小孔的結構,最後附著在股骨外側的大轉子上。閉孔內肌的內側面還有一層組織,叫做閉孔筋膜,這閉孔筋膜覆蓋了大部分肌肉,並且向內側變厚,形成了腱弓。這腱弓可是和盆底或盆膈的肌肉有關係呢。而且,盆膈與閉孔筋膜的連接還把閉孔內肌分成了骨盆上部和腓下部。
現在咱們來到後壁看看。後壁有骨性和肌韌帶兩部分。骨骼部分是由骶骨和尾骨組成的。尾骨是脊柱的最後一部分,骶骨則是由5個融合的骶椎組成的楔形骨,形成了盆腔的後上壁,有上底和下尖。骶骨的兩側還和髖骨相連,形成了骶髂關節,骶髂前韌帶和骶髂后韌帶在前方和後方支撐著這個關節,就像是給關節裝上了「穩定器」。
再說說尾骨,它是由4個椎骨融合而成的三角骨。它緊緊地附著在骶骨上,成為了脊柱的最後一部分。為什麼叫尾骨呢?因為它是人類胚胎在第4周到第8周時發現的尾狀結構的殘餘,所以被叫做尾隆起,是不是很有趣?
後壁的肌肉韌帶部分是由肌肉和韌帶組成的。梨狀肌就是形成盆腔后外側壁的主要肌肉,它從骶骨上部出發,經過坐骨大孔,最後附著在股骨大轉子上緣,就像一條有力的「繩索」。
形成後壁的韌帶有骶髂前韌帶、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骶髂前韌帶在前方支持著骶髂關節,骶結節韌帶從髂骨的后表面和骶骨、尾骨的外側面,一直延伸到坐骨結節。骶棘韌帶則從骶骨和尾骨的外側面穿到坐骨棘。
接下來,咱們要講講盆底或盆膈。它屬於肌筋膜,也就是說,是由一組肌肉和覆蓋它們的筋膜組成的,叫做盆底筋膜。盆底向上把盆腔和下方的會陰分隔開,會陰在男性是肛門與陰囊之間的間隙,在女性則是肛門與外陰之間的間隙。
形成盆膈的肌肉主要是尾骨和肛提肌。尾骨肌是個三角形的肌肉,從坐骨棘一直延伸到骶骨和尾骨的外側面。尾骨肌是由脊神經S4和S5的分支來支配的。咱們人在坐著的時候,尾骨肌會向前屈曲,幫助身體負重,就像一個默默工作的「小力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肛提肌可是形成盆底的大功臣。肛提肌的前緣起於恥骨體,后緣起於坐骨棘。在恥骨體與坐骨棘之間,肛提肌還附著在肛提肌腱弓上。
盆膈橫跨在骨盆的前壁、側壁和後壁之間,把大部分骨盆帶環都給閉合起來了,但在恥骨后緣的前方留下了一個小間隙,這個小間隙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泌尿生殖道裂孔。女性的陰道會從這裡通過,女性和男性的尿道也會穿過這個縫隙。肛提肌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底部,支撐著腹盆內的臟器。大多數情況下,它都是收縮著的,協助控制尿液和糞便的排放。除此之外,在用力呼氣、打噴嚏、咳嗽和嘔吐的時候,它也會收縮,在腹內壓增高的時候給內臟提供支持。最後,在排尿或者排便的時候,它就會放鬆,就像一個聰明的「調節器」。
肛提肌是由恥骨直腸肌、恥尾肌和髂尾肌三部分組成的。這三種肌肉是由來自S4分支、肛門下神經和尾叢的提肛神經來支配的。
恥骨直腸肌是肛提肌中比較厚、比較窄的內側部分,它從兩側和泌尿生殖道裂孔相連。它的名字很好理解,恥骨是因為這部分向前附著在恥骨體的后表面,直腸是因為這部分在肛門直腸交界處周圍形成了一個弔帶。恥骨直腸肌就像一個倒著的U形,並且向前附著在恥骨體的后表面。恥骨肌這個U形碗的碗部在直腸與肛門交界處周圍形成恥骨直腸弔帶,被稱為肛門直腸交界處。恥骨直腸肌在維持糞便控便方面可是起著主要作用,就像是一個「守門員」。
其次是恥尾肌,它是肛提肌中比較寬、比較薄的中間部分。這部分從恥骨直腸肌的外側開始,一直到尾骨結束。因為外側的肌纖維向後附著在尾骨上,所以叫做恥尾肌。成對的恥骨尾骨肌的內側肌纖維在中線融合形成腱中縫,形成了肛門尾骨體或者肛尾骨間韌帶的一部分,常常被稱為提肛板。這個腱中縫還會和肛門外括約肌聯合,形成一條韌帶,在尾骨和肛門之間延伸,叫做肛尾韌帶。恥尾肌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尿液和幫助男性射精,就像是一個「小管家」。
最後,還有髂尾肌,它是肛提肌的后外側部分。這部分從坐骨棘和腱弓開始,一直到尾骨和肛尾體部結束。通常它比較薄,看起來像纖維組織,而不是肌肉。
接下來,咱們重點說說骨盆腔區,也就是骨盆內環境病區。
這個區域有兩個位置。
一個是在雙足底跟下部半周外沿處(內側稍多),這是盆①區。按摩的時候可以用向下弧狀推滑法。
另一個在雙足背舟骨與距骨連接縫的稍偏外(偏距骨部分實際上是和化痰②區解溪穴并行,反射區面積更寬大些)處,這是盆2區。按摩的手法可以用按摩棒的點按法或者平推滑法。
這個區域可管著不少事兒呢!它能改善骨盆腔的內環境,比如治療盆腔炎、生殖系統病、泌尿系統病、結腸炎、痔瘡、闌尾炎等等。
比如說,有個女士得了盆腔炎,總是覺得肚子不舒服。後來聽說按摩骨盆腔區有幫助,就堅持按摩,再配合治療,慢慢地炎症就減輕了。
再比如說,有個男士被泌尿系統的問題困擾,尿頻尿急。他嘗試按摩骨盆腔區,癥狀也有所改善。
總之,骨盆腔區雖然藏在身體深處,但對咱們的健康可是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家平時要多關注這個區域,讓身體的小天地保持健康和平衡!
好啦,朋友們,關於骨盆腔區和骨盆內環境病區咱們就聊到這兒啦!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