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科舉細則再議
阿璀發現如今有祖父在,好像總不如尋常時候自在。
若說崔寄守君臣之禮的同時,往往總還能以最恰到好處的態度與距離來全他與晏琛之間的兄弟情誼。
所以在阿璀看來,他們之間似乎從無隔閡,私下裡的相處也是怎麼自在怎麼來的。
但觀祖父對阿兄的態度,除卻文人骨子裡對幾乎所有人的端正自持不卑不亢,餘下的卻好像就只是以臣下對主君的恭謹客氣。
阿璀無法置喙祖父與阿兄之間的關係,但祖父對自己的態度幾乎未曾改變,這已經讓她覺得分外慶幸了。
一時午膳畢,晏琛請幾人移步偏殿書房。
阿璀觀他三人模樣,大約是為議事。往日里崔寄與晏琛單獨議事時,也多不避著阿璀,甚至有時還會將所議之事講給阿璀。
所以阿璀照舊也跟了過去,尋了個角落坐著旁「聽」。
阿璀默默觀察他三人說話,發現他們所議論還是未離開科舉之事。
而阿璀觀他們言談之中的意思,似乎祖父已接下科舉主考一職。
重開科舉的旨意尚未昭告天下,主考的官員卻已經定下來了,阿璀微笑,果然可見阿兄重開科舉的決心和效率。
不過阿璀覺得,想想也是,既有科舉重開的時候,那如今朝中,除了祖父還有誰比祖父更適合大淵開國以來第一次主考的位置?
待事議至國子監,即阿璀先前所提官學學子應試之流程。
官學的學子若想應試,自然沒法子如地方貢士一般,經過鄉縣考試,再隨朝集使入京。
所以這些人若想要應試科舉,也必須得經過官學的考試,才能取得與地方貢士一同與試的資格。
但官學的考試如何考,考什麼,由何人主持,也是個大麻煩。
原本這些官學的學生,都是貴族子弟,若無科舉,照舊經九品中正制度選拔官員,那他們這些人自有門路途徑可入朝為官。
但一旦科舉推行,這些人自然心中不滿,即便先前晏琛崔寄二人已壓下這些貴族子弟背後家族的鬧騰,但若官學的考試不能行之公正無誤,而落下一點把柄,想來又是件不小的事情。
而且若要動官學,必須得有一個能讓各方信服的人,而這樣一個人既不能是世家,也不能是新貴。
而如今朝中最適合的人,就只有關渡和崔寄二人,晏琛原本的想法,也是在他二人中間請一人負責此事的。
關渡便道:「既然如此,陛下若信老臣,此事不如交於老臣?」
晏琛聽言大喜,就席拱手一拜,謝道:「能得先生出手,自然解我憂慮。明日便下詔令請先生暫代國子監祭酒一職。」
關渡回拜,應下。
「阿璀先前之文,確實有大用,許多細節之處是咱們先前並未曾想到過的。」晏琛從旁邊架子上抽出夾在書卷里的幾張紙。
這是先前阿璀所提出的她自己關於科舉的一些看法,先前懷闕先生命她得空的時候整理成文。
阿璀前兩天閑暇時便多花了些時間,一鼓作氣將這文章整理了出來,便帶給晏琛瞧了。
晏琛對自家妹妹所寫的東西一向重視,花一整日時間,仔細看過之後多有所得,甚至總結批註也寫了厚厚一摞紙。後來與崔寄還專門花了整晚時間探討分析其可行可用之處。
阿璀那篇文章寫得也足夠詳細,研讀分析之後,幾乎都是通的,其中許多建議都被晏琛決定採納。
但還有一些還未確定的,此時阿璀在此,正好可以一同討論。
「這是阿璀關於科舉的那篇文章,旁邊有附上我的一些觀點,還有最後崔寄提煉的幾點,懷闕先生一同看看。」晏琛將抽出來的那一疊手稿往旁邊一遞,身後魏廉忙接過送呈懷闕先生跟前。
關渡接過,低頭細看。
阿璀方才看晏琛說起自己的那篇文章他與崔兄長已經讀過,並且皆有總結和批註,看樣子似乎對自己的觀點頗為贊同。
於是她便也湊上前去,坐到祖父跟前,去看下面的批註。
關渡見他來瞧,便將下邊幾張單獨的註釋抽出來遞給阿璀細看。
阿璀一瞧那幾張紙上的字跡,便知道這些是崔寄所註釋總結。她抬頭看了崔寄一眼,見他目光帶笑,也正瞧過來。
阿璀低頭去看紙上文字註釋,她看得很快,這幾張紙看完,抬頭見祖父那邊還在細細翻看。
崔寄的這些註釋,半數是對阿璀文章中的一些內容表達的自己的理解,一些是對其觀點可行的推演,還有一些是對阿璀一筆帶過的觀點的補充。
阿璀將這些註釋看下來,覺得他將自己的觀點看得十分透徹,便連那些補充註釋與自己原本的想法也並無差異。
見祖父那邊已經看完,阿璀將自己方才看的崔寄的那些批註也遞過去。
不多時,關渡將所有內容都看完,復又轉過頭去將阿璀的那篇文章單獨從頭到尾又看一遍,才放下手稿,朝晏琛道:「阿璀之文觀點確實可用,臣觀陛下註釋,似乎也有用之之意。唯有一點,好似還有些疑議?」
阿璀本就看著自家祖父,此時見自家祖父所言,加之方才見崔寄的註釋中所表達,當即便也想到:「祖父是說取士的科目?以及每試應舉者錄取幾人等?對於此處,我先前文章中也是一筆帶過,並未深論,但我觀方才崔兄長批註中所寫,可以明經及進士科為主要科目,所取士者可照當年所需能才數量而錄。」
見阿璀復又瞧向自己,崔寄解釋道:「此是照前朝獨取進士科而有所增,明經者,需要通曉二經,其明經各試所習業,文注精熟、辯明義理、然後為通。進士科,則可參考前朝主考策問,同時可另外增加貼經、雜文和詩賦等諸多方向內容雜於其中,考試內容可更偏重於儒學及文學修養和理政及治事才能。」
崔寄的講述很清楚,晏琛也贊同崔寄的想法,但這事還只是他二人之議,還未問於群臣。